输入“多功能储物箱”
12日,重庆大学举行“指尖创意,环保第一”大型环保创意大赛总决赛。参赛选手们用环保性、创意性强的实用手工和艺术特色强、具有教育和观赏意义的平面作品,宣传环保意识,弘扬环保精神,给在场的评委和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让人惊叹:环保作品竟然可以如此动感!响应“美丽中国”建设
大学生用创意作品传递环保理念
看似是“火锅宴”,实则是手机支架
“指尖创意,环保第一”创意大赛由重庆大学绿色志愿服务队主办,主题为“环保创意”。
12日的最后一场是创意火花碰撞的完美体验。经过半个多月紧张的线上线下竞争,20部创意作品入围。画《重生》通过一张废纸引出一组漫画故事,传达“每回收一吨废纸,就拯救了17棵大树”。《争夺》的画面构图新颖巧妙,突出了人和动物抢夺“最后一点绿色”的视觉焦点,《码上环保》以条形码为线索,打造了一系列冲击力极强的环保标志,极具启发性。
“可折叠环保凳”
手工作品中,“可折叠环保凳”引人注目。几个纸板壳设计承载50-55公斤的重量,选手现场集合,引起评委和观众争夺入座机会;“迷你餐桌”手机支架回收用过的快递箱,“煮”出“火锅宴”,其实是很有创意的手机支架;仙女裙《白色金星》一出现,就把全场的情绪推向了高潮,作品象征着“治理白色污染”的大主题;用建筑垃圾制作的“废墟少女——景观盆栽装饰灯”,聚焦建筑污染问题,浪漫地点亮了满屋。
除此之外,其余作品精彩绝伦,观众应接不暇。他们被充满奇思妙想的作品所吸引,更真切地感受到参赛选手的绿色理念,被每一部作品所凝聚的环保精神所深深打动。
灵感来自生活
变废为宝有无限大的意义
《白色金星》创作者肖春林(左)和卓洛
赛后,重庆大学通信学院及自动化系大一新生肖春林、卓洛向上游记者讲述了他们设计制作的心路历程和环保理念,如——个塑料袋、泡沫纸、破旧蚊帐、废旧帆布等白色污染的“元凶”。通过他们的不断改造,他们终于“重生”成了一个穿着飞天裙的仙女裙。然而,这件艺术品的诞生来之不易。
“我总是喜欢把生活中的废品改造成新的物件,这大概就是爱美的天性吧,特别喜欢做各种小衣服。”肖春林说:“然而,我的想法总是很难被周围的人理解和接受。”
有一次,肖春林在课堂上提出组织废旧产品整治活动,但遭到了“直接买新东西就行”“这太麻烦了”等诸多论调的反驳。即使肖春林曾因反对而受挫退缩,但她始终坚信“变废为宝有无限的意义”,并满怀激情地不断尝试。她通常在外卖后订购塑料袋和已经起草的废纸,她用它们来油漆和改造。
“白色金星”时尚
本次环保大赛,两位选手首先围绕“白色污染”这一主题,产生了制作“白色金星”的想法。之后,他们都
反复修改设计稿,随身都背一个大包,几乎走遍重大校园里里外外的小巷收集材料:找同学要,甚至还在垃圾堆翻废旧塑料袋。经过许多日夜的摸索、组合、缝制,才最终有了这条裙子的诞生。
被问及自己对于“大学生如何把环保与自身结合”的理解,罗灼如是说:“在环保实践里,我们发现大学生投身环保是缺少平台的,期望绿服团队能为更多有环保想法的同学们提供更多平台,而我们也会积极寻求机会,以传播绿色理念与环保精神为主,争取带动越来越多人,一直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白色维纳斯”的另一面是关于白色污染的深刻主题,更承载着选手对环保建设的深情,传达出满满的正能量。
收到100多件作品
初衷是鼓励大学生投身环保

△“太阳能环保灯”
“与我过去参加的许多以科学方法探讨能源节省与转换等环保主题的大赛不同,这场创意大赛更‘接地气’,每一件作品既富有美学价值,充满创意,更贴近生活,能实实在在地为生活所用。”本次大赛评委、重庆大学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讲师王翔这样谈及自己的观赛体验,“这场比赛让我看到同学们对环保事业的热情,更展现出他们的实力,我期待在日后他们会迸发出更大的力量。”
环保创意大赛负责人、重庆大学绿色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成员彭丹丹分享了比赛从筹备、宣传到举办,结束的历程:“这场比赛经过了两个月的策划,时间线很长。策划组只有5个人,我们经验不足也能力有限,共同经历考验,共同面对克服,这也是我一段可贵的成长。
环保创意大赛负责人、重庆大学绿色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成员彭丹丹分享了比赛从筹备、宣传到举办,结束的历程:“这场比赛经过了两个月的策划,时间线很长。策划组只有5个人,我们经验不足也能力有限,共同经历考验,共同面对克服,这也是我一段可贵的成长。”彭丹丹动情地说,“比赛中,我们一共收到了100多个参赛作品,每一个环保与创意的结合,都成为了我们历久弥新的感动。日后,我们将继续坚守环保事业,争取为更多人提供投身环保的平台。”
通讯员 安兰 上游新闻记者 杨辛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