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一次创业成功的概率 聚焦组织的女性创业

湾区财研社38特别策划:

深圳商界女强人群体调查之3

如果画像太硬,调查数字太冷,薪资话题太现实,我们不妨发出柔和的声音。

众所周知,40年来深圳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精神和影响力的企业家,其中不乏将美貌与智慧相结合的女企业家。他们活跃在各个行业,不仅是企业的决策者,也是家里孩子的母亲、父母的女儿、别人的妻子.

扮演不同的角色,履行不同的责任并不容易。

女强人和贤妻似乎自古以来就是“互相竞争”的逻辑。当我们面对让人纠结、矛盾、疯狂甚至分裂的问题时,不妨听听成功人士,尤其是女企业家的真知灼见。

扣问之一

女性创业更容易成功?这是感性还是科学

越来越多的共识是,与男性企业家相比,女性的魅力使创业更容易成功,有助于企业的协调发展。

BGI执行副总裁兼首席人才官朱艳梅认为,女性天生的弱势心理让她们非常宽容,韧性和宽容将是未来创新最重要的品质。在生命科技时代,女性的特性必然会让女性领导力成为新的主流。

深圳商会秘书长石清评价深圳女企业家:她们更积极乐观,同时也更有耐心、敬业、持久。这种刚柔并济为深圳“创新之都”带来了新的活力。

女性成为高管,甚至有指标证明她们的科学性。深圳一位金融行业资深专家近日披露了一项数据。调查显示,女性董事比例高的公司业绩高于业绩差的公司,市值大概会高于50%。

在另一项调查中,有28家上市公司出现了债券违约,这28家公司中有10家根本没有女性董事,比例很高。对此,这位金融专家认为,“因为女性天生具有喂养功能,她们对社会、环境和男性更加敏感。另一个因素是女性更害怕风险,所以她们可以很好地避免金融危机。”

一家国外研究机构也通过标准普尔500 CEO分析了生儿子和生女儿的区别。这项研究发现,CEO有女儿的公司社会责任感更强,因为下一任CEO会更担心如何与社会和环境融合,社会责任感会更强。虽然有点情绪化,但还是为社会提供了样本参考。

扣问之二

带企业就像是带孩子,母爱可以征服世界?

既然深圳女性在创业和创业中有这么多独特的魅力,她们能分享哪些成功的标准?你能尝出什么样的“鸡汤”?调研中,很多女企业家认为,带企业就像带孩子,女人的母爱可以征服世界!在这个群体看来,真正的“她的力量”还隐藏着无限的智慧、慈善、爱心和奋斗.

海韵天集团董事长游忠辉分享了自己的经历,男女视角不同,更注重服务和客户体验,事业坚定。同时,更容易发掘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AVIC健康时尚集团董事长王岚认为,女性的优势在于其独特的想象力、同理心、创造力和情感沟通能力。健康是幸福的源泉,精神智慧是新时代女性健康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分析创业的成功路径时,沃特新材料董事长吴宪坦言自己有“三个没有人”,没有钱,没有背景,没有资源,但她认为,成功的成功来自三个因素:“一是靠创新;第二,取决于价值需求,有多少人需要它就是你的价值;第三,依靠细分市场。”

深圳市女企业家商会会长、欧迅动力董事长小霞的经历是:耐心、细致、坚持。这些特点使得99%的女企业家盈利

利。


蓝思科技集团创始人周群飞的秘诀是“心无旁骛”,她坦言自己把做好玻璃作为终生的追求。而公开资料显示,在《2020胡润女企业家榜》中,周群飞以1100亿的身家进入全国前三。周群飞提醒企业家同胞说: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


  • 扣问之三


貌美如花,怎么赚钱养家?


“职场女性正在逃离婚育。”这个有点“骨感”的论点,来自智联招聘《2020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报告称,婚育被女性看做实现职业发展的最大牵绊,部分职场女性正在尝试放弃婚育,试图活出另一种人生。


调研显示,认为结婚和生育是人生必选项的女性均远低于男性,分别占比41.75%和42.08%,整体不足一半。而男性对此却非常热衷,认为结婚和生育是人生必选项的占比分别为70.72%和67.54%,整体接近七成。


毫无疑义,职场女性往往要面临家庭与事业的抉择,而且曲高和寡。如何获得家庭事业动态平衡?


深圳商界的美女企业家、香江集团总裁翟美卿以道家“上善若水”的概念为比喻,认为成功女性应该兼备水的柔软与坚定两种品质,达到“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境界。


翟美卿提醒女性,作为女企业家,不仅要自身事业的成功,还要取得经营家庭和教育儿女的成功。关于成功之道,孝顺要放第一位。而对于当前女企业家的相对普遍的夫妻关系矛盾等问题,翟美卿告诫:夫妻的相处之道,包容对方是关键。


深圳微波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易静则创新地提出了"五分法",让家庭、孩子、事业、朋友、兴趣各占20%,要雄心万丈,又要带着对生活的温柔。


  • 把脉深圳


女企业家部落的社会影响力与个人品牌穿透力,任重道远


不可否认,近40年来,深圳一大批女性企业家活跃在商界各个领域,她们不仅具有行业前瞻性和代表性,而且具备女性特质,让企业和行业焕发出不一样的魅力。


截止目前,深圳女性企业家商会成员不算太多,但该群体愈发庞大。按照深圳市女企业家商会的官方说法,该商会女企业家目前大约300人,其中就有30家上市公司掌门人,省市级以上两会代表委员34人。


虽然深圳女性高管渐成风景,然而,置身于全国视野,深圳女性企业家部落的整体辐射力不大。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未来又该如何建立一套长效机制,在女性治理领域开拓深圳样本?


实际上,在深圳男性企业家的光芒与传统的领域中要脱颖而出,本身就困难重重。何况,女性高管在企业高层的席位偏少,较低的决策参与程度限制了女性在工商界的影响力与个人品牌的穿透力。


南开大学讲席教授、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院长、深圳市公司治理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席李维安认为,根据其《2020 年中国上市公司女性董事专题报告》,近十年来我国有女性董事的公司由1172家增长至2731家,占比由60.10%增长至72.77%;董事长为女性的公司由62家增长至219家,占比由3.18%增长至5.84%。下一步将会涌现出更多的女性董事、高管等为代表的女性企业家。


面对深圳,李维安还是颇为乐观。他向南都记者剖析,根据其团队研究,深圳市在女性董事方面的表现优于全国,无论是女性董事比例(全国女性董事比例12.64%,深圳14.04%)还是女性董事长比例(全国占比5.84%,深圳占比6.38%)均显著高于全国整体水平。深圳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于包容性,这与当下提倡的绿色治理具有内在一致性。因此,可以预见深圳未来通过不断提升公司绿色治理水平,深圳女性企业家群体在全国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会持续增加。


那么,如何塑造深圳女性企业家影响力,他抛出建议:


第一,提高治理层女性人数。2020年,深圳上市公司中女性董事比例是14.04%,较低的决策参与程度限制了女性影响力的发挥与提升。


第二,鼓励本土企业在绩效评估,人才培养等方面为女性职业发展提供保障,开展女性董监高的专业培训,助力女性破除职场劣势。


第三,开展女性董事评价等活动,发挥标杆效应。培育女性董事、高管市场,利用评价机制营造女性声誉与影响力。


  • 探路之思


绽放女性的“她力量”,深圳如何先行先试


2020年11月,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在“深圳企业家日”上这样坦言:女企业家群体既要承担家庭的重担又要负起企业的社会责任,殊为不易。


对于女性企业家群体的加持,深圳并非没有深思和探索。


实际上,深圳是国内首个出台《性别平等促进条例》的城市,特别倡导尊重生理差异基础上男女两性的尊严和价值的平等,以及机会、权利和责任的平等,这是中国大陆地区首部性别平等地方法规。


“深圳在经济上处于全国第一梯队,在社会建设领域也应该处于全国第一梯队。对性别平等进行立法,深圳在全国是超前的。”在有识之士看来,这属于破冰之举。


探路还不止于此。2018年,深圳成为国家首批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发挥示范效应。关乎提高女性在董事会和公司里参与治理的程度,形成可以复制的经验,便是其中的一个小目标。


而深圳上市公司对待女性高管的态度,也有了更友好的表情。2020年底,深圳市上市公司协会、深圳市公司治理研究会等多方牵头,万科、大族激光、建科院、奥特迅等在深上市公司响应,联合发起上市公司“香蜜湖女性董事”倡议。


一批深圳知名上市公司的姿态值得肯定。按照这份“香蜜湖女性董事”倡议,未来深圳把上市公司的女性董事占比纳入公司治理、ESG、可持续投资等投资标准筛选的重要指标,激励上市公司提高女性董事比例。


按照倡议,到2021年底,上市公司董事会中至少有一名女性董事或公司的女性高管比例达到20%以上;到2023年底,上市公司董事会中至少有一名女性董事,并确保女性高管比例达到30%以上;到2025年底,上市公司董事会中至少有一名女性董事,并确保女性董事比例达到20%以上。


不要小看这个自发行为,因为女性董事一小步,是可持续发展一大步。


“女性董事更加善于沟通,性格温和,有助于增进组织的凝聚力。他们的观察力更为敏锐细腻,心思缜密,易于洞察问题和风险。同时,她们更加注重伦理关怀,易于创造人性化的组织环境。这个群体有天生的低姿态、高韧性,温柔内敛,百折不挠。”深圳市公司治理研究会的负责人这样阐释。


换而言之,在公司治理过程中,更多人觉察到,女性董事具有积极意义。只要给她们一方舞台,有足够宽容的社会制度环境,她们就能燃起精神的火把,成为企业的增长动力,迸发深圳女性的“她力量”。


深圳妇联主席马宏曾表示:时代大潮中,女性企业家是不可或缺、最亮眼的一部分。在新时代,女性可以弯道超车,和男性并驾齐驱。


被誉为深圳的“木棉花”,女性企业家部落能否绽放芳华,铺陈出迷人的色调,还亟待更多先行先试的探路。


统筹:南都记者 卢亮


撰文、调查及分析:南都记者 卢亮 黄良东


设计:刘潇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