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如何介绍一个优秀的老师,倩倩老师自媒体创业

手机一亮求关注 手机一收装乘客

自称创业的“扫码族”别理会

在地铁14号线上,各种“企业家”正在向乘客索要扫码。据观察,“扫码族”大多是女性,年龄大多在二十多岁。

“你好,我正在创业。你能扫描代码来支持它吗?”在地铁14号线,一名女子将手机里的二维码推给乘客,并递给乘客一个口罩作为小礼物。

这位女士穿梭在地铁和站台之间,说着同样的开场白,希望乘客能扫描到她出示的二维码。收到的大多数答复是“不”和“不太感兴趣”.

前不久,北京交通执法总队轨道大队四中队针对所辖线路、车站开展了“扫码促销”专项整治工作。据记者调查,类似的“扫码族”仍时有出现在地铁线路上,而他们“创业”寻求关注和支持的背后,隐藏着商业体验。

老套路

创业,关注,打开局面

“你好,我自己创业做饭。现在店铺刚开业,能不能扫码关注一下?”中午12点30分,在地铁14号线望京南站与九龙山站之间,一名身穿棕色外套、手拿手机的女子满脸笑容地对乘客说。在她前面几米处,另一名女子也因为同样的原因,正在向列车乘客兜售扫描码以引起注意。

虽然大多数乘客表示他们拒绝了,但他们仍然没有退缩的意思。他们的“目标客户”都是女性,他们会跳过火车上的男性乘客。

“您好先生,我们是XX酒店的员工。你能扫描代码吗?扫码注意发店内优惠券。”下午2点10分,在7号线桥湾站候车站台上,一名女子向站台上的乘客介绍。当一名乘客对自己的身份表示怀疑时,该女子用手机调出了自己在酒店工作的电子徽章,上面的名字和酒店名称都有。“我们不会骗大家,就是领导给了营销任务,所以我们来不了地铁。注意点,就能拿到优惠券。”

记者扫描该女子用手机取出的二维码,弹出国内某酒店集团的微信官方号。注意之后,弹出一条信息,显示是天坛附近的酒店。就在记者扫码注意的时候,另一名女子突然出现,给记者拍照。“放心吧,她是我的同事,留下工作痕迹,我们只是想完成任务。欢迎以后留下来。”

一位乘客说,他之前加了一个自称是保健品品牌的业务员,当晚就把自己拉进了保健品群。“主要是做广告,并没有其他内容。后来,我退休了。”

“最近有很多人扫码求关注,但还是能遇到。我从不扫描代码。”市民陆先生说,所谓的“企业家”对他们提供的东西不感兴趣,他们也担心扫码后的安全隐患。“他们活动的规律是上午10点以后,下午2点到5点之间会比较多,周末也会比较多。早晚高峰时段车太挤,很少遇到。”

精明的商业头脑

保健品饮食是主角

下午4点05分,在地铁10号线蕉门西站站台上,一名背着背包的女子手里拿着一摞一次性口罩,“免费”送给乘客。“不好意思,我自己创业做奶昔。我今天会送你一个面具。请扫码关注我的店铺。”这名女子不断向周围的乘客推销,被拒绝后,她在站台上寻找下一个目标。

在那个女人后面,另外两个女人紧随其后。记者扫码时,该女子声称另外两人是她的“徒弟”。当听说记者也想入行时,女子摆出了“老师傅”的姿态:“做这件事的关键是心态。问十个人九次拒绝,哪怕只有一次扫码关注,也是成功的。


地铁14号线上,一名自称创业的女子游走在地铁的车厢里,当有乘客关注微信后,便会不时地接到该女子发来的养生餐减肥信息和图片,还会经常在微信上邀请去店里体验。体验过程则是在营养师指导下,对顾客进行营养配置,对膳食做出规划,同时推销其公司的养生餐产品。


一名扫码女子坦言,自己并非创业者,而是一名营养顾问,寻找客源并向其推销保健品以及减肥产品,而人员密集的地铁则成为拓展客户的渠道。“想办法将客户约到店里体验,并不是所有扫码的人都愿意去,但总有一些人有意愿,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些销售的技巧了。”


记者调查发现,地铁中出现的多名“扫码族”年龄在二十多岁,有的自称公司员工、有的自称创业者。“扫码族”多是供职于一些美容、养生的创业公司,一旦扫码成为好友,销售人员就会将其视为隐性客户,不定期向其推销公司产品。在推销的产品中,又以保健品、减肥营养餐、护肤品为主。扫码过程中,销售人员会送上纸巾、口罩等小礼品,用送礼品的方式引诱乘客扫码关注。


一名乘客表示,在商家看来这种推销模式是双赢,但是其行为有损地铁秩序,利用“创业者”的虚假身份进行推销,也是在透支社会诚信,不应让扫码营销行为扰乱公共秩序。


监管难


“扫码族”钱好挣伪装强


“有专门求乘客扫码赚钱的,我知道干得好的一个月可以收入一万元。”记者在地铁10号线扫码发现,该女子微信名为“倩倩老师”。扫码完成后,“倩倩老师”表现得更“热心”。据她说,自己平时有三个微信号,总共有一万人左右的好友。“我知道很多人扫码关注了很快就会取消。正因为这个才需要经常出来继续求关注,现在每天加一百个人没问题。”


该女子表示,自己平时会准备一点小礼品,进站时放在背包中,找到人流量较大的线路和站点才会开始推销。不过,从下午4点左右到晚上10点30分,记者的好友申请依旧未被该女子通过。


在一些招聘网站中,有美容、养生机构发出招聘地推扫码会籍顾问信息,月薪5000元至10000元,“地铁中邀请客户扫码,参加机构活动”便是其工作内容之一。一家养生公司工作人员表示,每月有50个扫码任务指标,而后每增加一个客户奖励一元钱,1500个客户后,每增加一个客户奖励两元。有扫码者入籍购买产品,销售顾问可以再拿部分提成。


依据《北京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条例》,发现扫码人员应及时制止、示证检查,联合公安机关对其身份进行核录,将身份信息进行备案并劝离出站,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公安机关。


一名地铁工作人员表示,“扫码族”看上去与普通乘客无异,很难在进站时被发现。根据相关规定,发现扫码人员时要及时制止,对其身份进行备案,并劝其出站。因为这种扫码行为具有风险隐患,也希望乘客对这种行为不扫码、不理会。


记者向九龙山站地铁站务员反馈此情况,站务员称会加大管理,如果发现会立即上报处理。“说实在的,如果是当面发现,处理起来就容易一些,否则还是很困难。他们把手机一收就是普通乘客,现实中发现和查处上确实存在难度。”


地铁7号线桥湾站一名驻站辅警提醒,不要轻易扫描站内陌生人给的二维码,不论是个人微信二维码还是企业二维码。不排除扫码后,可能给乘客造成经济损失。“那两个女子我一直在盯着她们。乘客如果在站内扫陌生二维码,发现自己微信或者卡内钱财少了,要立即向我们求助,我们可以现场工作和处理。”


本报记者 赵喜斌 李松林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