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记者在河南省淅川县后坡镇望河村金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香菇生产基地看到,望河村48岁的贫困群众沈炳庆正忙着给近百名打工村民装菇袋。沈冰清告诉记者,每天打工不仅能从120元中赚取收入,还能就近照顾家庭,并已稳步脱贫。
公司创始人孙俊莲带着回乡的信念回到淅川,走上了食用菌种植创业之路。目前,他正准备建设一个500万袋食用菌规模的产业基地,可以带动2000人脱贫致富。这是南阳市实施“千企帮千村”、助推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
如何在伏牛山、桐柏山、丹江口库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取得决战胜利,是南阳市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巨大考验。
“输血”解决了暂时的困难,“造血”才是长久之计。然而,南阳14.4万户、33.4万贫困人口要同时脱贫并不容易。
南阳寻求的路径是开启人才和创业的“双引擎”。作为人口大省、人力资源大省,近300万南阳人在外打工。基于此,南阳市推出了一套人才回流创业的“组合拳”,启动“人才回流全民创业”项目,实施“诸葛计划”,全面深化京万人才科技合作,采取“启动资金投资”形式支持行业领军人才投资创业,分别给予国内外顶尖人才(团队)、国家级人才(团队)等高层次行业领军人才(团队)最多5000人。此外,通过强化全市党外知识分子协会、涉外党组织、外贸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充分发挥“南阳市人才招聘大使”和“回归创造之星”的积极引领作用,完善南阳市海外人才信息库,广泛开展乡村联系、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吸引优秀学生回国就业创业等活动。
在政策利好的推动下,各县(区)也迅速研究匹配具体、有特色的实施办法和措施,帮助人才再创造,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方城县立足县情,制定下发《科学技术奖励办法》 《专利申请资助资金管理办法》,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搭建交易、水投、城投、建投、旅投等5个投融资平台,设立企业反向贷款资金池7000万元,对53家复创企业实施政府扶持贷款4.46亿元。
西峡县设立“汇创企业扶贫贷款贴息基金”,与金融单位合作设立3200万元“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在全省率先设立“企业家扶贫基金”。一期已为企业家筹集扶贫开发资金1300万元。
好的政策和硬的措施为“倒退”铺平了道路,导致了“凤还巢”,促进了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倍增效应。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市场对环保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当时,胡文轩对在家乡创业充满信心。在外打拼10多年,事业有成的胡文轩,做出了一个关键决定:回国创业,回到桑子。有了资金和技术,他回国创办了轩逸环保设备有限公司,走上了自主创业和发展的道路。
为了提高研发水平,他主动与美国Osmonics公司、中国科学院地球资源研究所、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了深入的技术合作,获得了更多
tyle="font-size:15px;"> 在做大做强企业的同时,胡文宣和他的公司积极在脱贫攻坚战中建功立业,招聘了100余名贫困群众在工厂上班;拿出120万元改造建设了唐河县马振抚乡前庄村破旧不堪的学校;累计拿出100余万元帮助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积极开展“健康水入贫困户”捐赠活动,无偿捐赠价值70多万元的净水机300多台,解决了一大批贫困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门口务工真好,兼顾庄稼老小,转移就业一人,实现全家脱贫。”在内乡县马山口镇唐河村,村民们自己编起了顺口溜。
这得从内乡县回创人员徐红飞说起,徐红飞返乡后,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形式创办了兴华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在马山口镇唐河村、夏馆镇牡珠琉村和瓦亭镇温岗村建立软籽石榴基地、黑花生基地和紫色马铃薯基地1013亩,实现贫困户每亩效益3000元以上。
像这样的田间地头“扶贫车间”南阳市共建设538个,有9600多名贫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也带动了服装、电子、食品、包装、机械加工等产业的迅猛发展,为群众脱贫致富夯实了产业根基。
如今,“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公司+基地+贫困户”“扶贫车间+贫困户”等产业扶贫模式已成为南阳大地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入股分红收入、土地流转租赁收入、就近务工收入、种植收入等多元化的收入渠道,让贫困群众逐渐鼓起了钱袋子。
随着产业的发展,一些回创人员还瞄准电子商务,利用电商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联动销售,让各种特色产品飞向全国乃至全球各地,大幅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淅川县携手“阿里巴巴”新建电商网点30余个,九重镇仁和康源石榴扶贫产业基地与“找果蔬网”达成合作协议,把种植的突尼斯软籽石榴以每斤25元的售价销往全国各地,实现了公司与农户双赢,探索了“企业+互联网”的新模式。
行走南阳大地,一个个回创的动人故事与产业扶贫的强劲“脉动”让人惊叹,禁不住在心里一次次为党的脱贫攻坚好政策点赞。(曹国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