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新创业答案超星吧 尔雅慕课创新创业第八章答案

作者: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 钱晓芳,中国美术学院周艳、唐珊

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高校的教学模式。面对疫情,中国美术学院按照“停课、教、学”的部署要求,用艺术抗击疫情,攻坚克难,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5月16日,在全校师生返校的第二周,学校线上线下开展了“抗疫英雄致敬——中国艺术研究院线上教学报告展”,向社会报道疫情期间的教学和创作成果,致敬抗疫英雄,连线、梳理、沉淀、巩固、反思线上教学,重塑艺术类专业教学模式。

化危为机,创新艺术教育的在线教学

深耕网络,打造通识课程。艺术学科最大的特点是直观教学、现场教学、个性化教学,以动手实践为主,疫情的爆发使得常规的教学实践和材料的使用受到限制。因此,学校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充分利用线上资源,拓展教与学场景。在深化专业建设的同时,还利用线上教学强化核心案例和经典分析,积极打造一批人文类和专业通识课程,从而为深化专业内涵建设、促进课堂创新开展了一场“线上彩排”。深化“数字国美”建设,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开发应用数字化平台,突破制度壁垒,建立中国艺术研究院本科教学直播平台,精选“超星亚亚”“智慧树”等优质课程资源平台,形成“4 1”课程平台模式,计划课程开班率100%。

夯实学术理论,促进教与学双向延伸。在线教学中,“教”的重点是梳理和深化教师的专业技能和通用知识,“学”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校突出“四个讲”:强调面向经典的自主学习,强调人文通识与专业通识的融合提升,强调专业资源库和教学工具箱的拓展更新,强调互联网和数字人文时代的专业重塑,努力做到“夯实学术理论、深挖本体、拓展视野、更新知识”。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以作业为动力”的原则,通过线上直播课、线上研讨会、线上社区等形式,形成小班化线上学习社区。

加强监管确保网络教学质量。及时成立线上教学指导机构,构建“学校-职能部门-教学单位-课程教师”四级教学管理架构和工作体系。实施教研教学动态管理和质量控制,每天总结教学情况,每周召开全校在线教学工作会议,组织专题调研和常态抽查,部门负责人在线听课。各专业因地制宜在家进行灵活、创造性的学习和创作。

用艺术抗击疫情,唱响时代赞歌。学校各级党组织和师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通过艺术创作传递人民群众“守望相助”的温暖和关怀,表达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力量。我们号召全校师生秉持“大义在胸,大爱在心,大责在肩”的精神,用画笔向抗疫英雄学习。在疫情期间的教学中,学生以父母为榜样完成作业,用专业回馈父母和家庭,让个人经历与宏大主题相得益彰,展现“共同生活”的意义。

慎终如始,落实防疫复课“网格管理”

严而严,织密而精的智能控制网。学校以疫情防控和返校为重中之重,制定工作方案,反复推演演练,细化应急处置流程。制定师生“日常行为新规范”,聚焦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发布“返校43问”。全力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强化服务意识,以“信息化”实现智能化管控,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手段,率先开发校园健康码和每日打卡系统,精准安排学生返校信息,实现学生返校登记刷码和进出管控,真正做到一人不漏。建立校院班(工作室)三级网格,实现学生学习全覆盖、生活精细化管理,全面掌握信息。加强师生流动管控,严格落实教职员工休假、学生外出报到和审批制度。同时推出心理健康咨询计划——网络援助服务,开展针对性的一对一心理咨询,稳定学生情绪,树立信心。

全面覆盖,上好第一课。党委书记、校长带头给学生上云思政课,二级学院总支书记、院长线上线下送“开学第一课”。围绕疫情防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深挖“一方有难,各方支援”等教育要素,把抗击疫情的伟大斗争和英雄事迹作为思想政治课生动教材。作为教学、科研、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引领师生爱国爱党、尊英雄、自重、珍爱生命,切实提升”,

梳理总结确保教学正常开展。做好线上线下教学方案和课程安排的衔接,实行错峰错时教学。第一时间为毕业生开放大学

业教室与实验室,保证毕业创作进度。同时,对前期线上教学进行了系统梳理、集体评议,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教学大检查。通过总结在线教学的经验成果与短板问题,形成了一系列共识:持续夯实四级教学管理体系;持续优化和创新疫情期间授课方式,继续践行“理论大课名师共讲,实践小课一对一指导”大小班授课模式;充分利用线上学术资源,持续推进人文通识与专业通识建设,提升艺术人文通识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打造具有学理研究和问题意识的研究型课程,开展首批国际网络课程建设。


统筹安排,做好本学期毕业生工作。以作品检阅为重心的毕业展,学校已经持续开展十余年。以“共同生活”为主题,全面部署和推进2020年毕业季工作,调整毕业环节的各项工作安排,做好在线答辩、毕业创作线上展览预案。推出毕业生就业创业十项激励措施:设立升学奖励、鼓励创业带动就业、落实基层就业奖励、抓实服务基层项目、实现精准帮扶百分百、推行导师帮扶全覆盖、实施就业经济援助、启动毕业生驻留计划等。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服务,依托各类资源拓宽就业渠道,做好精准帮扶,全力保障毕业生按时毕业、顺利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