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华,创新工场管理合伙人
讨论了很多管理问题,我觉得有一些误解。
第一个误区,把战略问题定位成管理问题。
企业遇到的各种问题大多是战略问题,其次是管理问题。我有时候发现很多人喜欢讨论具体的管理问题,比如如何做组织架构。但也许第一个问题仍然不清楚:组织结构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高管管理是战略的延伸。关于战略有很多说法。本质上就是了解市场,了解自己,有很强的持仓意识,规划路径,做全面的修正。
具体来说,就是选择正确的市场目标,拆解成战术,匹配执行资源。有了具体的战略和战术目标,管理只是用组织形式和管理体系保证目标顺利实现的手段。
因此,当战略和目标正确时,好的管理就是1后0。但当战略目标错了,管理就是0后-1。
第二个误区,把管理神话或者绝对化。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管理。管理的核心是保证战略战术目标的实现。各种管理手段,不管看起来多高大上,其实都有自己的理由和出发点,没有绝对的优劣。如何组织生产资源,决定了需要什么样的组织力量。阿里的文化使命价值观和富士康的SOP都是手段,本质上是一样的。有了软限制或硬限制,每个人都被敦促奔向一个特定的目标。
采用最重要的是看要达到什么战略目标。比如富士康的业务需要绝对的标准化,这是阿里的文化使命无法实现的。
部分业务强调中间阶段,前端主要强调执行效率,因此决策权更多放在中间阶段;有些业务非常需要一线人员的灵活性、积极性和服务态度,可能会采用赛马和业务伙伴的制度。
年轻的时候,杰克韦尔奇是管理之神,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CEO,通用汽车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他卸任后,接下来的两位CEO都是内部提拔,管理模式严格继承,但成绩却落后了。原因是这种管理模式不再与一般的后续业务场景相匹配。
CEO要了解各种管理体系和工具,然后根据战略目标量身定制自己的管理体系。这个世界上,死于学习华为的人不计其数,死于学习衡水的人不计其数。能学到的是具体的管理工具,它的动机是什么?实施效果如何?你需要重整旗鼓。
最根本的问题很明确,很多问题很容易解决。比如新老员工的矛盾就让人头疼。大量新员工进入,因为业务升级转型,老员工已经不能满足需求。还是业务进展顺利,需要以老员工为骨架进行拓展,保证原有制度的高效执行?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处理方法。
第三个误区,认为管理是免费的。
其实没有免费的管理,任何管理都是有代价的。管理是人的组织。只要有人,就有东西。只要有人,组织就会不断强化重要性,扩大规模。
当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我们往往依靠管理来解决问题,会不断积累管理组织结构、部门和人员。每个人都应该
该明白,小公司直接采用IBM的管理,可能就把自己给弄死了,不是没有用,而是代价已经大于收益。最大的隐形代价是创始人的管理带宽,首先要保证能控制住你的核心。对于跃迁式增长的公司,只要管理住增长,大概率不会出问题。相反,如果增长管理不住,其他的细枝末节做的再好,大概率也是风雨飘摇。
而对于渐进式增长的公司来讲,要管理自己的核心优势。如果核心优势没管好,其他的HR、责权利、满意度做的再好,一样要沉船。
大家可能经常想找一个很厉害的人过来解决问题,当然可以,但核心还是创始人本身,因为真正的战略判断往往在创始人身上。创始人撒手不管,做出来的管理体系很可能跟业务没有关系。
总的来说,一家企业的创始人始终有两个产品要打造,一是公司产品,二是公司本身。很多人经常会陷入两个极端,要么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产品上,忽略了公司本身的打造,不关心战略制定和最佳化执行;要么陷入到细节管理中,忽略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调整。这两个极端都是有问题的。
第四个误区,把管理看作玄学。
管理尽管没有绝对的好坏区别,但总体上来说需要以结果导向,以数据、事实为准绳,做到透明和敏捷。每个具体执行,都要根据战略做判断,如果不行,赶快替换,效率优先。
这样的执行体系在我看来是比较容易迭代的。而其它的执行体系,比如信仰文化使命这些非常玄乎的文化或者喜好,可能不会出问题,但很难迭代。
不是说文化使命完全没有用,而是在建立和分析体系的时候,最好把这些东西去掉,变成非常客观的内容,把战略信息研判、资源调配、组织调整、责权利反馈授权体系,跟当下的业务、市场竞争环境、目标需求挂钩,可归因,可迭代,能非常透明客观地分析优劣。
第五个误区,认为管理要人性化。
人性本质上是获得成功的最大阻碍。作为一个CEO,在最重要的事情上需要去人性化。
去人性化的意思,不是让大家残忍,而是要保持着绝对的理性、清醒的状态,在重要的事情上做出有效的市场化决策。
所有的贪嗔痴或恐惧,都会对业务有效发展造成伤害。人天生就容易把各种各样的问题归因于外,大家也会经常把自己弄得很忙,一天14个小时,已经不眠不休了,但却不能真正做到对于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复盘。
人的自我反省是很难的,复盘别人容易复盘自己很难。如果能去掉人性里面自我增强、自嗨自满的部分,真正意义上做了有效的自我复盘,在我看来是最大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