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视频新闻,知道今天是电影《柳青》在全国上映的日子,有写几句台词纪念这位同乡、前辈作家刘清先生的冲动,也算以前看过的感觉。
刘清,原名刘云华,1916年生于陕北高原武步县四沟村。贫瘠荒凉的黄土地塑造了他小时候勤劳坚毅的性格,也塑造了他刻苦学习、积极上进的优秀品质。
刘清故居
从少年时代起,他就经常阅读鲁迅、郭沫若、茅盾、高尔基等的作品。并在他深邃的思想中奠定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几年后,他坚持写作,出版了一批反映抗日战争的有影响的小说。后来,他在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地雷》中收集了这些作品。
少年刘清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在杨嘉玲召开。5月23日,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号文,明确提出文艺为大众服务的方针。此后,文艺工作者走上田间地头,深入工农兵生活,走上为民创造之路,成为一个历史时期鲜明的文化符号。刘清就是具有这种象征意义的作家之一。
抗战时期,他先后完成了《种谷记》、《铜墙铁壁》小说的创作,反响强烈。特别是《种谷记》是继毛泽东出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首次出版的成功作品。
1952年初夏,时任《中国青年报》和副刊主编的刘清突然要求辞去北京的工作,去陕西农村。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北京条件优越,是普通城市望尘莫及的。大多数人都梦想着首都。为什么刘清选择离开,去条件艰苦的农村?
青年刘清
虽然刘清只有36岁,但他已经是一名九级行政干部了。作为一名前沿作家,他连续创作出版了两部在文坛上赫赫有名、前途光明的小说《种谷记》和《铜墙铁壁》。然而,刘清并没有考虑这些。
1951年10月,刘清随中国青年作家代表团访问苏联三个月,萌生了在农村生活的想法,回国后更加成熟。此时,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正在展开,广大农村的合作化运动方兴未艾。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中国的农村地区会像苏联的农场一样发展。作家的职业敏感性使他意识到这将是中国历史上激动人心的伟大时刻。他想生活在农村,亲眼见证和感受变化,然后写出反映这个时代变化的文学作品。
刘清和他的妻子马伟
刘清在陕西长安农村扎根14年,住在破庙里,潜心创作。艰苦的生活环境并没有让他屈服和逃避。10年磨一剑,14年冷、热、春,经典小说《创业史》终于问世。小说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展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
思想情感的转变。作者在《创业史》中使用了典型化的创作方法,他把农业生产化运动,放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进而写出历史演进的趋势,而非仅仅就合作化去写合作化。《创业史》中的人物个性突出,精神面貌轮廓清楚。而这些人物所以给人留下如此显明的印象,是由于他们都具有这一历史时期的显明的时代色彩和突出的阶级特性。

柳青在写作
《创业史》的叙事方式及语言风格都很有特点,反映出作者对长篇写作的把控能力和对语言文字的应用水平。
我们不妨欣赏一段柳青作品中的景物描写:
"滈河南岸稻田里的最后一批雁,嗷嗷告别着往北去了;不知在什么地方过罢冬回来的小鸟,落在庭树上吱吱唧唧地道好;终南山脱掉了去年深秋就披起的那显得十分苍老的雪衣,只剩下山尖上还戴着的一顶顶白帽子;而山下一望无际的麦田放射出春天的翠绿,是人们锄草的时候了。"
由于长期艰苦的生活条件、自身身体原因加之文革的摧残,柳青的病势日重,于1978年6月13日下午,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终年62岁。12年后,同样是6月13日,梁生宝的原型王家斌去世,他们的故事,一个作家与一群农民的故事结束了,一部没有写完的长篇小说《创业史》留在了人间。

谈笑风生的柳青
柳青去世后,按照他的意愿,长安皇甫村的村民将他骨灰的一部分安葬于中宫寺后的神禾源上,遥对着终南山。
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在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座谈会讲话中对柳青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的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因为他对陕西关中农民生活有深入了解,所以笔下的人物才那样栩栩如生。
"父老心中根千尺,春风到处说柳青"。 这是1982年,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贺敬之来到柳青墓前,想到他深入群众得到百姓好评,有感而发留下的诗句。2月23日至27日,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广播电视台合作摄制的四集电视纪录片《柳青在皇甫》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让全国观众通过影像方式了解柳青非凡的一生。

柳青雕像
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杨凡这样评价柳青:"著名作家柳青,是我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创业史》成为反映那个年代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更引人注目的是,柳青在陕西长安落户14年,扎根农村进行文学创作,成为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忠实实践者,至今仍是我们陕西许多作家深入生活进行创作的典范。"
胸中有大义,笔下有乾坤。
柳青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文学是愚人的事业,只有愿意为文学卖命的人,才能干这一行。这要具有宗教一般的虔诚和殉道者一样的信仰,才能具有这种献身精神,路遥如是,柳青何尝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