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2017年和清华大学出版社签订出版协议,一次次跳票,最后变成黄色的一本教材。希望通过连载督促我把这本教材重新整理一下。因为最后没能看完课本,手头的一切都被推掉了,我郁闷了快两年。现在出版不出版都无所谓了。但是,找了这么久,市场上还没有找到有用的《创业教育》教材。我知道没人会看,但我发现我发现了在头条上写作的冲动和乐趣。
前 言
从事创业培训多年,朋友经常问我:“创业是一个很实用的领域。创业培训没用吗?”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也找不到有说服力的答案。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有两种疑惑:一是创业者能否走上创业之路或者通过创业培训增加创业成功的可能性;第二,培训师是否有丰富的成功创业经验。在过去的五年里,我已经培训了5000多名学员和学生。没有后续调查,就无法得知学生创业和成功的比例,也不可能知道学生创业的动机和成功,以及与创业培训和创业教育的关联性有多大。至于我自己,虽然和朋友一起创业过几次,但都是小规模创业。我的主要精力还是从事创业培训和创业教育。可以说,创业培训或者创业教育是我创业的方向。两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进入了高校创业教育领域,在珠三角的几所高校进行了一些创业活动和讲座,并兼修了几门专业的创业基础课。在准备这门课程的时候,我查阅了市面上的20多本相关教材,仔细研究了教学大纲,发现了以下问题:1、偏理论,轻实践。大部分教材沿用传统的教材编排,理论色彩浓厚,实践内容薄弱。从使用教材的便利性来看,没有问题,便于教材使用者评估学生的理论掌握情况。但同时教材的实用性大大降低。这两种创业环境在2、大多选取知名公司和知名企业家作为案例,这些案例有一定的特殊性和时代性,借鉴意义不大,对大学生创业缺乏深入的研究。3、大多数教材缺乏对大学创业环境的系统研究和论述,对社会创业环境和大学校园创业环境没有做必要的区分,,有很大的区别,大学里的创业经验不一定能迁移到未来创业。
大学创业环境相对单一封闭。大学生创业初期的创业项目大多是基于学校独特的环境和需求,或者基于学校的区位特点和学科特点。他们的创业项目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比如我在几所大学辅导学生创业项目时,发现都有给学生做兼职中介的项目,业务范围和业务形式基本一致。学生兼职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需求。一个校外机构要想成为大学生的兼职市场,就必须在各个学校找到代理,为学生创业提供机会。共享打印机的项目也是由每个学校的学生创业团队完成的。这些弥补学校服务和商业设施不足的创业项目,是学生创业最集中的方向。当然,这些项目对技术、资源、能力、经验等要求不高。投资小风险小,所以很难实现规模化。我们只能称之为小企业。当然也意味着这些项目进入壁垒低,竞争激烈。但是这些尝试对于大学生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经验。也有一些学生对自己的创业项目有更高的起点。他们的项目基于学校科研平台积累的技术或科研成果,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一定的应用价值。比如今年进入深圳大学生创业大赛决赛的选手,他们的项目都是在博士或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代表了各自领域的技术前沿,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他们面临的问题是,从科研成果到市场可接受的产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们的科研成果要么转化为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要么创造出新的产业。这一转化过程需要高校、相关企业、政府、资本等各方资源的支持和参与,才有可能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据媒体报道,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不足30%,而发达国家平均超过60%。进入创业大赛决赛的学生是香港大学、深圳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等名校的硕士。在导师和学校的支持下,他们选择了全职创业。但由于缺乏社会和工作经验、行业资源、资金和人脉,他们在创业过程中都遇到了很多问题,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和风险。他们大多在大学没有上过创业相关的课程,很难找到有创业经验的老师和同学来讨论。
据一些网站统计,大学生创业失败的概率高达95%,远高于社会创业失败率。大学生创业失败的最大原因之一是不了解市场的真实需求。要了解市场的真实需求,我们需要一些必要的行业经验。那么,有没有办法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呢?教育部较早认识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性。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要求本科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课程。“通过创业教育教学,学生可以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
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要在全国1200多所本科院校全面开展创业课程的教学,需要解决庞大的师资从哪里来的问题。我国2003年开始由劳动社会与保障部引入SIYB("START & IMPROVE YOUR BUSINESS",创立和改善你的企业)创业培训项目,一方面培训创业者,一方面培训创业培训的师资,SIYB的培训体系培养了大批国内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的师资力量,这些师资已经成为中国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的骨干力量,正是他们的努力,才让创业教育走入大学课堂成为了可能。为适应创新创造的时代要求,满足青年就业的现实需要,培养青年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与国际劳工组织合作,自2005年8月起在中国大学中开展KAB创业教育(中国)项目(简称“KAB项目”)。这是共青团组织通过国际合作推进中国创业教育发展的一项尝试,旨在吸收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之路。SIYB培养的是社会创业培训师资,而KAB培训的是大学创业教育的师资。10几年来,KAB培养了近万名创业教育的师资,为中国大学创业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SIYB和KAB虽然都培养了大量师资,但相对巨大的师资需求,数量还是远远不够的。加上很多接受了创业师资培训的人员,并没有从事创业培训或者创业教育的工作,师资缺口还是很大的。而从事创业培训或者创业教育的老师,很多都是辅导员或者从其他专业转任的,缺少创业和社会工作经验。这是目前大部分大学创业教育开展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从事创业教育和创业课程的教学中,我一直在思考,应该给学生什么样的创业课程,教学生哪些创业方面的知识。按照教育部创业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大致分为三大模块:第一个模块是了解企业以及创业者精神(创业是什么),第二个模块是怎么启动创业项目(怎么去创业),第三个模块是创业需要的一些具体技能(创业案例和项目分析工具)。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我尝试根据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原因很简单,学生对这些创业知识和工具感兴趣需要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他们有了解创业的需求甚至有创业的意愿。而大部分学生对创业是没有任何概念的。我认为,大学创业课程不应该是鼓励学生怎么去创业,怎么提升创业的成功率。最重要的是要把创业与学生的职业规划、专业、兴趣等结合起来,让学生找到自己的方向,激发他们对未来进行积极思考和想象。只有这样,才能让大部分学生感觉到创业课程,不只是针对少数真正有创业意愿和需求的学生开设的,而是跟每一个学生都相关的。
大部分上了创业课程的学生,可能一辈子都不会选择创业。那么,创业课程的价值何在呢?换句话说,大学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创业课程?我认为,大学创业教育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课堂为主要场景的创业教育,应该称之为创业启蒙教育。这一个阶段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创业课程的兴趣,引导他们用创业者的心态去思考未来的工作和生活。第二个阶段是创业实践教育。这个阶段需要给学生创造创业实践的机会,通过学校创业孵化平台、创业大赛、创业论坛等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到一些真实的创业项目,通过这些活动去接触真正的创业者,去验证自己的创业想法。第三阶段是创业实战培训,这个阶段的学生可能创立了自己的公司,有了自己的团队,面临着初创者都会遇到的市场、管理、资金、产品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个时候能够给到学生的帮助已经微乎其微了,唯一能给到的帮助,是帮助学生对接学校相关的一些资源,比如校友会企业家的帮扶,帮助对接投资人等。
本教材即是针对创业教育的三个阶段不同的要求,试图给到老师和学生一些框架性的东西。第一部分包括中国当代的5次创业浪潮、建立你的公司、常见的商业模式、中国大学生创业简史等几个章节,试图让学生了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一些大的创业机会,以及诞生的一批著名企业家,让学生较为全面的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概脉络,以及企业发展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了解建立公司的意义、流程,以及常见的一些商业模式,最后了解不同时代大学生对创业的不同认识。第二部分包括商业计划书、创业活动等章节,希望通过商业计划书这个工具的讲解,结合一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学会用工具去思考、分析创业项目和创业想法,懂得最基本的商业逻辑,鼓励他们去参加一些创业活动和创业大赛,进行初步的创业实践。第三部分包括创业孵化园的作用、政策以及校企合作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的创业项目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