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12日颁布的《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地方高校做好2016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通知指出,从2016年起,各高校要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为全体学生开发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
公告发布后,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一些口角。很多人觉得现在的“大学生创业”和当年的“下乡”好像没什么区别。不知道会有多少大学生被坑。而且这次明显强调要广泛举办各种创新创业大赛,支持各类大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并给予高校专项资金表彰优秀学生,所以政策比以前更倾斜。
但我个人认为这个政策没有错,这要看你怎么理解“创业”。我在各种场合都声明过,我不支持大学生毕业后创业,即使我身边有那么多90后,他们也会得到巨额的金钱;但同时我也声明,无论我在什么岗位,我都希望有企业家的心态。
众所周知,我国创新意识薄弱,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提出已有多年,成绩并不显著。根据解释,创业是企业家优化整合自身拥有的资源或能够拥有的资源,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这个解释与我们的预期大相径庭。原来创业不一定非要创建公司或者成立企业,但可以认为是在现有岗位上优化整合资源,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来创业。目前,我国高校基本上都在用传统的教学思维推进创业教育,比如过分强调学校、教师、知识和理论;大多只是在传统教育中加入创业元素,甚至用管理代替创业;没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对学生进行分类培训。这也导致了各种认识的偏差,“面子工程”让很多大学出现了空孵化器。
通过数据分析,大学生进入职场后的发展结果主要有两种类型:雇主和员工,20年或30年后的雇主比例约为10%-20%。中国大学人才培养引以为傲的目标是长期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但最终成为职场研究型人才的寥寥无几;相反,有10%-20%的人成为了雇主,这是以前从来没有提到过的。从这个角度看,还是国家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比较好,符合中国当前的发展方向,符合发展需要。大多数人对“创业”这个词的理解都是狭义的。
创业者心态:坚持、积极、谦虚、付出、学习、归零、合作、感恩。
作者孙玲,一位多年的校园创业者,微信号:苏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