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农场助手 农牧场辅助

5月22日,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于5月22日13时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是我国杂交水稻研发的开拓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直到今年年初,他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

爱好自由,特长散漫

几年前,袁隆平还笑着说自己80岁,50岁,30岁,20岁,皮肤有弹性。他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充满信心。他经常提到两次失去的机会,以证明他的健康并不差。

2020年11月16日,袁隆平在湖南湘潭河口镇试验田观察低镉水稻生长情况。新华社

根据杜南此前的报道,1952年,22岁的袁隆平报名参加了飞行员考试,在重庆西南农学院的800名学生中脱颖而出。通过36次体检后,被选入空军预科班。但是,入学校报到的前一天才通知我,我就不用去了。

同年,就读于西南农学院的袁隆平高中时获得武汉市第一名、湖北省第二名,并代表川东赴成都参加西南地区游泳锦标赛。获得第四名的袁隆平错过了成为游泳运动员的机会。他把失利归咎于成都小吃太多,影响了发挥。

想当飞行员,想入选国家游泳队的袁隆平,在对秘书辛叶韵的《袁隆平口述自传》采访中说,因为他基于兴趣爱好的气质,毕业时,大学生给他一个评价:爱好——自由;专长——是宽松的,是自由宽松的。

“哈!说实话,直到现在我还是这样。我不喜欢礼仪,我不喜欢老套,我不想严肃,我不想被约束。”

袁隆平22岁的时候后悔了这两次。后来,很多人认为这是幸运的,因为人们几乎失去了一位国内外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而他之所以选择学习农业,是因为他从小的兴趣。然而,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袁隆平在汉口扶轮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他的老师有一次带他们去参观一个园艺场,地上铺着各种各样像毯子一样的花。这让他想起了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镜头里,窗户里摆满了可以随手摘下的水果。如果你想喝牛奶,奶牛走过来,顺手拿起一个杯子.袁隆平说:“两者的观感叠加在一起,你的内心特别向往田园之美和农业之乐”。

为了研究农业,1949年,在填报大学专业时,袁隆平与父母发生了争执。袁隆平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在德安县做过小学校长、督学,后来在平汉铁路局工作。母亲早年在江苏镇江一所教会学校读高中,毕业后在安徽芜湖任教。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袁隆平和父母一起生活在北京、天津、赣州、湖北、武汉、重庆、南京,在大城市长大。父亲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学农业,所以建议报理工科或者医学专业。妈妈劝他,学农业很辛苦,将来要当农民。

年轻的袁隆平一意孤行,不同意。

直到1952年,作为农学院的学生,他第一次深入农村,住进了农民家里,他才意识到,真正的农村是苦的、累的、脏的、穷的。袁隆平曾直言,如果小学老师不带他们去园艺场,那么他可能不会下定决心去学农业。

然而,正是因为农村的真实场景,袁隆平坚定了学习农业的信念。在那些你吃不饱的日子里,饥饿的感觉是无法忍受的。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袁隆平说,当时觉得很愧疚。

从那以后,从人群中脱颖而出的水稻有了b

南红农场找到雄性败育的野生稻“野败”;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再到1974年试种他所育成的品种“南优2号”杂交稻亩产628公斤;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水稻育种计划……袁隆平沉浸在自己的稻田世界里,不断寻求突破。


他曾多次表示自己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前者是他1999年就开始讲述的一个梦,梦里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大粗壮,稻穗像扫帚一样长,谷粒像花生米一样大,人坐在水稻下乘凉……


自喻像贪财一样贪产量


袁隆平曾获“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他说:“我们在全国有81个百亩示范片,有了经费之后,就可以拿这笔钱买更多的肥料,请更多的人员,去搞高产杂交稻。”他表示,所得的奖金将用于科学研究,发展杂交水稻,使水稻达到更高产量。


2019年10月袁隆平(右二)与测产专家组考察位于长沙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试验示范田。新华社发


他曾在首届国际水稻论坛上透露,2015年云南个旧首次达到16吨/公顷的第五期目标,2016年在云南个旧和河北邯郸的两个示范区又获得突破成功,2017年正在向亩产1134公斤,即每公顷17吨攻关,“我可以有把握地说,有90%的可能性(实现)”。


袁隆平对于水稻高产的追求并不止于此。


作为袁隆平的第三个博士生,育种专家邓启云在他身边从事研究已有三十多年。袁隆平曾问他,“我们的超级杂交水稻可以创造什么样的纪录?”邓启云回复,“根据形态改良与杂种优势利用潜力估算,我想,依靠常规育种技术应该可以达到亩产1200公斤吧。”


对于水稻研究,袁隆平一贯执着。2017年一次论坛开始前,有人从机场接到了袁隆平一行,三个小时后再去拜访袁隆平,他已经在田间了,田间种植材料的责任人则开始向他汇报情况。


作为跟随袁隆平二十余年的秘书,辛业芸曾告诉南都记者,这些年人们总是喜欢打听“袁隆平现在还下田吗?”辛业芸说,田间观察一如他的生活习惯,哪能说改就改?身边人也曾因为心疼而劝袁隆平少下地,但杂交水稻研究是他一辈子的事业,“他乐在苦中”。


田间种植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就像他的儿孙,牵动着他的心。邓启云很能理解老师袁隆平这般迫不及待的心情。一个品种从育种设计、亲本选配、杂交筛选、品比区试、生长试验直至最后审定等过程,一般需要七八年时间才能大面积推广。对育种专家来说,一个品种无疑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


在邓启云看来,老师是一位非常有激情且热爱实践的人。他善于发现自然和生活中的变化。每到春天,他总是第一个发现院子里的树枝发芽、开花的人。


“在田里查看成千上万份育种材料,有时光是一天就要看千来份,材料的淘汰率在80%-90%。如果没有激情,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邓启云介绍,有人曾问袁隆平,“你看超级稻像不像美女?”袁隆平笑着回复,“那就是啊!”


一位与袁隆平相识二十余年的水稻业内人士告诉南都记者,作为一个优秀的世界级科学家,袁隆平不仅在学术上一直站在最前沿,而且始终坚持深入田间一线。即便功成名就,年纪大了,他也有还要拼搏的心态。


对于追求水稻高产的动力,袁隆平曾自喻像贪财的人,“百万富翁想千万,千万富翁想亿,我贪产量,到了700公斤,我贪800公斤……1000公斤到1100公斤,最后1200公斤,18吨,不满足,因为这是一个有意义的事情。”


心态年轻不服老


老骥伏枥,袁隆平并不服老。


他不喜欢别人喊他“袁老”,而且比起“袁院士”,他更喜欢被叫做“袁老师”,因为这样很亲切。


除去“杂交水稻之父”的光环,生活中的袁隆平随性可爱,不少接触过他的人评价,他的心态绝对是30岁。


2017年,辛业芸曾向南都记者介绍,袁隆平当时用的手机还是老牌的诺基亚,主要是嫌麻烦,他是急性子,不能容忍太复杂的操作。2000年那会,当私家车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有点遥远时,袁隆平已经买车了。而他买车的理由是响应国家号召,“拉动内需,扩大消费”。袁隆平有时总会有孩童般的想法,比如因为父亲曾在铁路局工作,所以他特别希望坐火车去旅游;因为事务缠身,他还有到深山老林躲起来的想法。在辛业芸看来,“他不是泥腿子科学家,他的举手投足是一位学者,而且身上有种烂漫的情愫。”


除了游泳,袁隆平喜爱的运动还包括排球。他自称排球技术有二流水平。“每次打排球,只要他上场,球场上的气氛总是非常活跃,他玩得很认真,就像小孩子一样,其他人都忘记比分了,他一定记得”。


当排球打得好,他便大声称赞。打砸了,他就马上喊人“瓢师傅”。在长沙方言中,“筐瓢”意为关键时刻掉链子、出差错,袁隆平将失误者统称为“瓢师傅”。不仅如此,视各人出现失误的等级及严重程度,他还将此分为“大瓢”、“二瓢”等。


在邓启云的印象中,老师永远是这样充满活力的人。他还记得有一次,晚上到老师家,老师趴在床上,一边让按摩师按摩,一边看别人下象棋。“一个棋下得不好,他竟从床上跳起来,直叫人家是‘瓢师傅’”,邓启云说。


据邓启云介绍,袁隆平很早便不再招收硕士和博士生。挂在他名下的学生估计有三十个,但是毕业的可能就二十来个。每年师父农历七月初九生日时,众弟子都会从各地赶到长沙为他庆生。离得近的,则周末回来陪他打打麻将。这是老师的另一个爱好,输的人要钻桌子。“打经典麻将的老手,基本上周末都会开打,现在是谁厉害谁陪他玩”,辛业芸说。


除此之外,袁隆平也有柔情的一面。他喜欢古典的小提琴曲,称这能把人带到一个很舒服很美好的境界。大学里,他还是合唱团的成员,他的声音较低,同学们给他取了一个名字叫大bass(低音)。袁隆平也喜欢听经典的歌曲,苏联歌曲《喀秋莎》、英文歌《Old Black Joe》都是他常唱起的歌。


袁隆平身边的工作人员称,他很有人情味。“我们是为他服务的工作人员,他一直很关心我们。比如到外面出差,袁老师打电话来,第一句先问我,小辛你好不?我很感动。”辛业芸对南都记者说道。


2010年,在原西南农学院53届老同学聚会上,袁隆平发来一封信,其中引用了一句话:“百岁笑嘻嘻,九十不稀奇,八十是多来唏,七十是小弟弟”,建议老同学们提高生活质量,过一个愉快健康的晚年。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向雪妮 张林菲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