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内建有约5平方米的封闭式金属房,内设空调、WiFi、电视、桌游、桌椅等。通过扫码、按时间出租,供人们休息娱乐。刚开始听的时候简直不可思议。这样的空间场景,谁会去商场消费?
但根据“ROM”创始人高静提供的数据,8月最后一周随机抽取的3台设备平均每天运行时间为467分钟,加上清洗时间,单台设备每天要连续运行近9小时。用户覆盖7-28岁的年轻人,尤其是经济能力有限的人(ROM用户多为女性)。
ROM的收费标准为0.5-0.6元/分钟。如果按5人计算,ROM一个小时的场地费用仅为每人6元美金,每人有一杯饮料可以拿出来,总消费金额仍然低于每人一杯咖啡,坐在星巴克的“第三空间”需要一个小时。高静说,ROM已经成为一些人的旅游目的地,而不仅仅是伴随消费。
ROM由高静团队自主研发,自带通风净化系统。新版ROM进行了模块化,便于拆卸和改变体积。金属材料折旧年限近十年,每台设备安装时间不超过四小时。用商场的营销活动更换一个装修至少需要一个小时,更换费用在几百元左右,这也是ROM增加收入的方式之一。
罗的想法源于“睡眠盒”——,一个供人们过夜的胶囊旅馆,高静在机场候机室看到的。但高静认为,过夜休息的人比例较低,等待时间较短的人较多。机场的平均等候时间在30到60分钟之间。因此,在旅行场景中,ROM的使用频率和需求比胶囊酒店更高。36Kr报道的贝尔星产房,也是在等待的真空时间做空间生意。
然而,罗首先选择了商场切入。高静解释说,商场里那个连摊位都不能独立成的位置是罗的首要位置。这些地方的租金很低。同时,商场往往交通便利,人群密集,生活设施便利,进入门槛远低于机场。ROM不仅可以转化商场内闲置区域的价值,还可以增加商场内交通流量的粘性,带动二次消费(电影、餐饮等娱乐项目)。
在商场搭建私人休息娱乐空间听起来像是一个虚假的需求,但高静透露,目前ROM的平均使用时间在45分钟左右,活跃用户最多可以使用90分钟,最活跃的用户在试运行的几个月里已经花费了2000多元。现在已经铺设了30多套,每天有600-800人使用ROM。
高静说,中国是一个过于强调集体生活的国家,人们非常缺乏独立、私密、日常、实惠的交流空间。同时,高静认为,如果商场能贯穿,那么机场、大学等场景也能贯穿。
此外,还有100套ROM设备需要按合同铺设(商场、景区、大学等公共区域),直营设备返还期为5个月。未来将考虑融资租赁加盟扩张,采用会员制收费。
高静坦言,这不是一个高门槛的项目,护城河在于团队的运营能力。高静表示,ROM是Stay而不是take away的产品,如何提升用户体验和沉浸感是第一要务。沉浸式营销也是ROM策划的收入来源之一。
团队考虑了设备的清洁度、通风、桌椅的软硬、与用户身高的契合度,支持使用智能设备远程开关空调,控制光源和书房的控制,尝试了浅层社交元素:留言簿、故事接龙、留言互动(听起来复古,但还是有人写长文)。
然而,空间消耗是排他性的。目前ROM网点一半以上是老客户带来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用户的体验(比如拒绝预约)。目前,RO
这个团队曾经运营过一个互联网保险项目。高静在阿里巴巴工作了10年,担任过几个创新业务的负责人(阿里巴巴网商银行创始成员之一)。后来,他加入迪盖,担任信贷业务部负责人。其他三位联合创始人分别负责技术研发和管理、广告创意和视觉设计。
目前,天使轮融资已启动对ROM的融资,目标金额为1000万元,主要用于盒子制造及交付、新产品研发、系统研发、特许代理体系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