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朗诵《做最好的自己》 创业励志配乐诗

来源:人民日报-人民日报

图1:福建分社记者刘晓宇(右)

图2:张天培政治文化部记者(左)

图3:黑龙江分社记者方圆(右二)

图4:人民日报记者徐驰(中)王佩(右)

图5:广西分社记者李宗(左)

图6:广东分社记者蒋(左一)

图7:经济和社会事务部记者沈绍铁(左)和王浩(中)

图8:重庆分社记者刘(左)

编者按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在克服疫情影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春节前夕,本报精心组织“春节下基层”报道,派出多名记者奔赴扶贫创新发展主战场。本报道选取几位青年记者的感受,与读者一起见证脱贫摘帽的喜悦,致敬坚守岗位的奉献,记录奋斗者的艰辛。

热的

关注农村

我们的记者苏斌

从云桂黔石漠化地区到彝族风情小镇,我见证了贵州六盘水平海数千个彝族村寨的巨变。

在这里,拆迁户在家门口就业,既能看到收入的幸福,又能看到家庭的关爱;彝绣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产业,可以感受到文化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喜悦;许多年轻人回到家乡创业,他们可以体会到每个人在农村建设中齐心协力的热情。为破解“八山一水一田”困局,平海走上了特色化的“旅游扶贫”新路,巩固了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相衔接,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如何就这个话题写出新的想法?对于记者来说,只有瞄准观察乡村的“焦距”,延长写作时间的跨度,老土才能长出新芽,老树才能长出新枝。脱贫只是第一步,好日子还在后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就是要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只有坚持这个主题,“努力”才有方向,“怎么做”才有办法。

只有深入基层,才能触摸到时代的脉搏。在成千上万的彝族村庄里,村里有产业,群众有工作,人人都渴望前进。当乡村蝴蝶改变时,我会再看一看。

新气象

采矿材料很棒

本报记者李睿

临近春节,我接到采访任务,前往济南市天桥区工人新村南村街道西社区,对老社区的改造进行报道。这是一个老话题,大部分报道都聚焦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提升。如何写得生动、精彩,我觉得有点压力。直到我走进小区,走访居民,心中的答案才变得清晰。

关,一位80岁的老人,六年前搬走了,但每天都乘公共汽车回来。这个社区的“魅力”是什么?深入挖掘这个故事,我找到了社区文化的线索。在社区展厅,我了解到这个老社区有20多个文化团队。社区工作人员详细告诉我们,如何通过文化社区的建设,把一个走心的社区变成一个温暖的家。75岁的张新平谈到了当时的情绪状况,激动地朗诵了自己的诗歌。

报道时要善于“挖深井”:找准角度,挖深挖透,而不是到处钻。全面的“小康社会”只有在物质精神富裕的时候。我的报道思路清晰,以关的故事为主线,聚焦文化共同体建设,挖掘其背后的精彩与生动。讲故事到底,透过居民的新面貌看小康生活。

如果不走进社区与他们面对面,就无法“挖”好这口“深井”。

紧紧抓住

匆忙记住它


本报记者徐驭尧


如果不是在西藏工作,大概没法体会王胜全“在甘巴拉哨所工作20多年”这句话的分量。


在海拔5200米的观景台,抬头仰望,远处的制高点有一座隐约可见的雷达站,那就是海拔5374米的甘巴拉。游客们登上观景台就已气喘吁吁,更何况一直坚守在更高的山顶。


常年在高海拔地区做维修管护等工作,王胜全数十年如一日爱岗敬业、履职尽责。心悸、心痛等高原反应如影随形、疼痛无比,他咬紧牙关,默默坚持。我问王胜全,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他回答道:“我是党员,甘巴拉培养了我,我不去谁去?”


一句反问,震撼人心。一生行动,比什么样的豪言壮语都更直击人心。采访坚守在高海拔地区的干部,经常遇到这样的感人故事,王胜全只是其中之一。采访中,我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谈不上伟大,我们只是在做我们应该做的事”。也常有人问我在西藏工作苦不苦,我会告诉他们:“记者采访只是匆匆一瞬,他们工作是坚守一生。”这片土地值得我们为它做得更多。


激情


与奋斗者同频共振


本报记者姚雪青


今年“新春走基层”报道活动中,我来到了熟悉的耿车镇。这个江苏宿迁的电商小镇,改革开放之初从废旧塑料回收产业起步,逐步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耿车模式”,享誉大江南北。2016年,当地彻底禁止废塑工业,让耿车切换了发展模式。


35岁的邱雨,是镇上最早转型做电商的年轻人之一。工作现场他忙得手脚不停,一方面加班加点、统筹兼顾,一方面搞人员培训、商议对策。面对采访,他既谈到了发展前景,也不回避问题:环保成本、竞争激烈、转型升级……他几乎无所不谈,真实可信,可亲可敬。


邱雨只是大时代下的一个普通人,正是一个个“邱雨”在转型路口的关键选择,构成了奋斗路上的一幅幅生动画面。家具订单由单件购买向全屋定制,消费升级正成趋势;电商带动低收入群体就业创业,有效助力脱贫攻坚。


聆听这些故事,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创业者勇立时代潮头的激情。他们是参与者、见证者和受益者,采访他们的记者同样也是。一个电商小镇,反映了各行各业的新发展、新机遇。在这里,能触摸到我们国家奋进不停歇的发展脚步。


温度


用心记录用情讲述


本报记者窦瀚洋


章水镇里梅村,是浙江宁波海曙区海拔最高、位置最偏远的建制村。镇上有一支卫生健康巡回服务队,坚持到这里送医10年。春节前夕,听闻服务队又要进村,我跟随上山。


里梅村在四明山700米之上,沿着盘山路有1个多小时的车程。与繁华的海曙城区相比,深山里的里梅村略显冷清,七成是留守老人。面对这些用普通话交流不太顺畅的村民,我暗自思索,怎样才能更好地走近他们。


村民很少与外界接触,见到陌生人有些紧张。我没急着采访村民,而是先在一旁观察。村民不知道有记者采访,与服务队的自然交流让我捕捉到不少温暖画面。服务队与村民就像亲戚一般热络,服务队医生对每家每户情况都了如指掌,可谓行走于高山乡间的家庭医生。服务队忙着问诊,我也在村子里四处看看,跟村民熟悉了以后拉起了家常。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人都应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服务队坚持10年不容易。记者采访要践行“四力”,只有与群众心贴心零距离,才能写出有温度的新闻报道。走在山间小路探访农户,归来时已是华灯初上。服务队队员给我点赞,我告诉他们说:“我只是新闻的记录者,你们才是记者笔下的‘主角’。”


耐心


仔细聆听奋斗足音


本报记者王永战


对于记者而言,“新春走基层”是每年的必修课,如何写出好的新闻报道,贴近基层、接地气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只关注到群众生活的变迁,那只是写出了现象,没有抓住背后的本质。脱贫之后,要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如何振兴?关键在人。因此,我想寻找一些乡村能人,看看他们怎么干,仔细聆听他们的奋斗足音。带着这个思考去采访,报道就会更深入、更鲜活。


在四川德阳旌阳区,我见到了米粉加工企业的负责人杨强。以前,杨强在江西开网球俱乐部,后来看准家乡的稻米产业,回乡做起了米粉加工。


过去,米粉加工大多是靠小作坊加工生产,杨强觉得思路得换,模式得改。于是,引进智能设备、机械化生产、寻找技术专家、创新产品门类……经过不懈努力,杨强的企业逐渐成长为年营业额达1000万元的米粉厂,带动了当地村民致富,也间接推动了稻米产业的发展。


带着这些思考,耐心寻找故事和人物,写文章自然思路顺畅,才真正抓住了村民脱贫、乡村振兴的本质。


贴近


看真景物写真感情


本报记者王锦涛


甘肃甘谷县磐安镇西坪村,地处三县交界处,自然禀赋差,产业基础弱,全村将近2/3的人家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经过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后,2020年11月该村实现整体脱贫。“到底有多穷?”村民王国平搓着布满老茧的双手告诉我,早些年,吃顿白面饭,得是年三十,不是舍不得,真是没的吃。


不是不想变,是不知该咋变。过去这些年,贫穷如大山,压得王国平们脚步蹒跚,无处突围。那最后咋脱贫的?王国平告诉我,发展特色产业,种架豆王,搞养牛场。为找准脱贫路,各级干部遍访农户、调研分析,镇党委书记甚至在村里驻扎了3个月。走出火炉正旺的屋子,我看见村里新刷上的标语: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精准扶贫的扎实推进,不仅让老百姓吃饱穿暖,更重要的是,鼓舞了每一户贫困户增收的干劲。


新春走基层,为的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就是要用“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奋斗,鼓励群众走上全面小康之路,谱写乡村振兴的序曲。“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当我行走在西坪村,或亲见,或听闻,无不是真景物、真感情,收获良多。


责任


时刻关注群众所想


本报记者郑洋洋


确定采访易地搬迁时,我刚看完电视剧《山海情》,故事里的情节仍印在我的脑海里。带着这些故事和感动,我来到了山西吕梁市岚县。当地有三个搬迁点适合采访,其中一个在县城,两个在乡镇。去哪个呢?我最终决定去乡镇,那里肯定会有我想挖掘的新鲜故事和动人情怀。


在搬迁点门口,一栋栋整齐划一的住宅楼分外显眼。详细了解,原来这里的大多数居民以前都生活在穷山窝的窑洞里。如今,社区配有扶贫车间、公益岗位,还有政策支持和养殖补贴等。当地干部告诉我,扶贫不是一时,而是要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际上,在开展扶贫工作之初,当地就已谋划好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


有一个细节让我至今难忘。采访对象讲述变化时,首先提到的是孩子们的上学条件得到改善,这是脱贫户最关心的——让下一代接受更好的教育。讲述老百姓最关心的事不正是党报人的责任吗?我以此为切口,从脱贫后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状况写起,反映脱贫攻坚的成效和群众获得感,稿件很快写成。扶贫效果到底好不好,用真实的细节来呈现,读者自然能从报道中真切地感受到。


版式设计:沈亦伶


《 人民日报 》( 2021年02月25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