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文具店一般为什么转让 新手开文具店

文具店老板白海燕正在整理摆放文具。新华社记者谢摄

新华社银川6月2日电(记者艾、谢)在宁夏银川市第二十一小学附近的一家文具店,42岁的店主白海燕正忙着根据书写、绘画等不同功能,将各类文具整齐地摆放在不同区域,方便“小顾客”选购。

“现在文具做得很漂亮,小学生都很爱买。所有的铅笔盒都满了。就像小时候,铅笔盒里有两支绿铅笔和一块橡皮,我不得不把它存起来。”白海燕叹了口气。

然而,“70后”眼中的简单铅笔盒,在“40后”等老一辈人眼中却是“奢侈品”。75岁的穆杨林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父亲不识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中国开展了旨在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扫盲运动。8岁时,他被父亲送到学校。

因为买不起昂贵的钢笔,穆只能用相对便宜的蘸笔,发明了用烧康留下的煤灰加水做墨水的方法。为了省笔、省纸、省墨,他经常直接在土院里拿树枝或画画。“家里很难买到的试卷,我等不及每一张都写满,不留空白。”他说。

文具在穆的童年是“光荣”的象征。小时候经常被评为“三好学生”,在全校面前收到——支蜡笔和一支铅笔。“我很自豪能在放学后跳回家报告好消息。那时,铅笔必须使用很长时间。除了作业,我从来不乱写,手也抓不住。我只好把铅笔头绑在小木棍上,然后用它。”他说。

75岁的穆经常在公园里写书法,以此来愉悦自己,重拾儿时的书法家梦。新华社记者谢摄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工商业日益繁荣,文具种类繁多。除了“老脸”英雄笔和中华铅笔,还有橡皮、卷笔刀、铅笔盒、尺子等等。

70后初中老师闵苏生清楚地记得,当时能买到一支英雄钢笔,他觉得很开心。所有的学生都会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笔杆上,即使断了也不会扔掉,于是就去学校门口的修理厂换笔头继续用。这位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对笔的记忆很强,至今还保留着几支下岗的笔。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的文具行业发展迅速。国内涌现出了陈光、蔡镇等一批集设计、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的文具品牌,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选择。

以陈光文具为例,这家1999年成立于上海的文具企业,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总面积350亩的工业园区,产品涵盖10大类54个子类。“陈光部”有超过76,000个零售终端,覆盖全国80%以上的学校端商业区。

根据其财务报表,2018年,陈光文具营业总收入为85.35亿元,同比增长34.26%。从全国来看,到2018年,中国文具市场年销售额将超过1500亿元,尤其是学生文具市场增长迅速,其特点是外观时尚、功能多样化、档次多样化。

白海燕加入陈光文具十多年,店铺从原来的20平米扩大了三倍。在她店里,摆件精致的中性笔,写字时能擦掉的烫手笔,衣服上沾画时能擦干净的彩色棒,不用削尖铅笔的自动铅,不用吸墨的墨袋笔.

“虽然这几年旁边新开了几家文具店,但好在这是一个小产品,大市场,还是有盈利的。”她说。

但也有老师和家长注意到,目前文具比较丰富,但也有学生不懂得珍惜,甚至出现攀比现象。“90后”校外托管老师季佳丽告诉记者,每天托管班结束后

闵苏生认为,这些现象一方面反映了在物质条件充裕的今天,孩子们缺乏勤俭节约的意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不足。

“家长永远不会给孩子买任何学习用具,想买就买,丢了就买,经常准备备用作业本、备用铅笔盒、备用钢笔等。这些“备用”很难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文具。然后管理自己的学习,这应该会引起学校和家长的注意。”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