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手工活送货上门在家里做 圆珠笔厂家外放加工活

文字|王胜波

在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困难的年代,由于物资短缺,群众缺钱,春节期间办大事的案例很少。人们买便宜的新衣服,切几磅肉,买一些鱼,杀两只鸡,即使他们买了所有的年货。

大部分必要的年货都是商店和大集合购买的,而一些零星的物品则是由村里的商贩出售的。这些物品平时大多不常见,只能在临近年底的时候买卖。

腊八节过后,商贩们骑着自行车、背包、背囊来到村里。他们在寒风中走在大街上,或者冒着飘动的雪花,用各种各样的声调喊着招揽生意。这种村里的贸易都是小生意,小贩把春节当成商机,赚点辛苦钱。小贩们在宽敞的地方摆摊摆货,期待和等待人们光顾生意。待久了,小贩不停地搓着手,跺着脚,把热气吸入手掌和手背,缓解冻僵的手脚麻木。

为了营造节日气氛,家家户户都要按照习俗购买和张贴春贴,包括春联、横批、福贴、年画、窗花、挂门钱等。春联、福贴一般都是用红纸买来让人写的,年画是在书店或商店买的,其他小春贴多是村里小贩卖的。

卖春贴的商贩在村里背风向阳的地方铺上塑料纸,搭起窗花,挂上门钱和灶神,然后大声吆喝招揽顾客。

窗花是贴在窗纸或窗玻璃上的剪纸。其题材广泛,内容主要表现乡村生活。它用红纸剪出各种图案,有一张“双鱼座”的图片,意思是一年以上;有“喜鹊攀梅”,意为喜气洋洋;有像小麦和水稻这样的作物模式,这意味着谷物是丰富的.

贴门钱的时间是在贴春联的同时挂在门楣上(门框的上档)。挂门钱是在长方形彩纸上刻有钱形图案和吉祥文字的剪纸,包括红、黄、蓝、绿、粉等。图案为上下排列的古钱币形式,寓意赚钱和珍重,有的还刻有“三阳开泰”“五福”“平安吉祥”“富贵荣华”等吉祥文字。门槛上五颜六色的挂钱如火如荼,与火红的门联融为一体,烘托出繁华喜庆的气氛。

春贴上有一尊灶神的雕像,在我的家乡俗称“厨房门”,灶神也叫灶神。根据民间传说,灶神是玉帝派来监视每一个家庭行善或作恶的神。他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归天,给玉皇大帝讲一年中各家的好与坏。因此,家家户户都对灶王爷肃然起敬,将腊月二十三定为辞职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在灶台上方的墙上贴上灶神的像,向灶神献祭,请他“神说好话,守下界。”

我看到的灶神有两种,一种是画像里有一男一女,另一种是有一男两女,都是穿长袍戴王冠的男人,穿女装的女人。画像线条粗糙,人物画作粗糙,不美观。

民间有“灶神本名张”的说法,典故出自剧中《张郎休妻》。该剧的内容是张郎移情别恋,爱上烟花女子李海棠,摘下妻子和丁香,是一出反映伦理道德和家庭亲情的悲剧。据说剧中被上天封印的灶王爷是张郎,灶王爷雕像中的男子应该是张郎,女子是丁香花,三个人物中的另一个女子是李海棠。然而,直到现在,我都不明白为什么张郎被命名为灶神,并负责视察人民。

卖窗花和吊门的钱可以在27日和8日出售

新年有做豆腐的习俗。豆腐是“杜甫”的谐音。豆腐是为了运气而在新年做的,这意味着新的一年是丰富的;为了用豆腐做年夜饭,我在家吃,招待客人。豆腐的做法是将泡好的黄豆用磨磨,滤出豆渣后,在豆浆中加入盐水,短时间内凝结成豆腐。大部分人过年想煮豆腐的时候,腊月村里就有卖卤水的小贩。

小规模卤水不是液体,而是冰块状的晶体,俗称“卤水棒”,产于沿海地区的盐场,是海水制盐时留下沉淀的母液,“卤水棒”溶解后成为卤水。俗话说“卤分豆腐,物以类聚。”没有盐水来做这件事

不成豆腐。卤水有剧毒,因之家乡人又叫它“斩子”,说人喝了“斩子”,全身血液会如豆腐脑般凝结,十分痛苦,《白毛女》剧中卖豆腐的杨白劳不堪地主黄世仁的压榨,就是喝了“斩子”(卤水)而身亡。


连着几年的腊月到我村卖卤杠的,是五十多岁的李老汉,他身材高瘦,面色黧黑,满脸皱纹。他时常到我村偷偷私卖大粗茬子咸盐,据说他家就住在县最南部海边的盐田旁。


李老汉在村中找个地方铺下麻袋,上面放上几块卤杠,他吆喝几声,陆续有人来买。他用一柄小锤敲下几小块卤杠,用小提杆秤称后,一边递给买者,一边很严肃地叮嘱:“这玩意儿有大毒,一定要找个小孩看不见,够不着的地方收拾着,大过年的,一定别大意。”对每一买者他都要絮叨这一套。


过年了,家家要做饽饽,除食用还带上走亲戚,所以要讲究美观好看,在饽饽表面塗上增白剂,有的饽饽喷上淡淡的桃红色。饽饽增白剂人们称之为“饽饽粉”,桃红颜色叫“色子”。


家家除了做枣鼻子饽饽、大寿桃形饽饽外,还用木榼子制作面食。专制面食的木榼子,盛行于胶东半岛,人们俗称它榼子或饽饽榼子,有专制榼子的手艺人。制作榼子最好是用有年头的老梨木,制的榼子不易变形和干裂,且可久远保存。榼子图案丰富多彩,有鱼龙、老虎、麒麟、燕子、荷花、石榴、葫芦、元宝等,有的刻有福、寿、禧等喜庆字样。每种图案有特定的美好寓意,有不同的使用场合:如鱼和莲子图案榼子在过年和婚庆使用,表示年年有余和连生贵子;用老虎榼子做的馒头,只在刚生男孩的人家使用,寓意虎头虎脑,健康成长;小燕榼子在女孩出生时使用,寓意聪明灵巧展翅高飞;寿字榼子寓意长寿,为老人祝寿时使用。七月初七“乞巧节”,户户做巧果。巧果木榼是在一块长约一尺的木料上,刻一串七个小模子,其图案不同,小巧玲珑,磕出巧果,在锅里烙熟,串成串项链般挂在孩子脖子上,好看好吃,传说吃巧果,使人心灵手巧。


不论排哪种用场的榼子,平日市面不多见,在腊月时的年货中,在集市和村里买卖能看到买到。每到腊月,就有小贩到村中卖榼子,还有饽饽粉和色子,卖者与买者多为中年妇女,家庭主妇们是怀着种种美好愿望购买面食榼子。


腊月有小贩到村里叫卖小玩具,他们想的是人们能在春节间,为孩子买点玩具,自己借机挣点钱。这类买卖一般不设摊,小贩肩上前后各搭一个包,内盛玩具,手拿样品,边缓行边高声叫卖,引得孩子们叽叽喳喳跟在后面。


小贩卖一种称“竹叫儿”的玩具,是用细竹管做成:两根无名指般粗的竹管并排粘合,各凿有三孔,两截小拇指尖粗的极短竹管(可能是哨子),分插两根有孔的竹管顶部,人口含细管吹气,便发出柳笛般“呜呜”声音,如果按住竹管上的孔,如吹箫那样指尖上下起落,“竹叫儿”会发出婉转音响。


小贩还卖叫做“皮老虎”的玩具,它不是什么皮做的,而是泥胎,体积不大,约有七、八公分长,鸡蛋般粗,它是用很坚实、极富粘合力的黄泥(这种泥可做成小泥缸盛东西),做成老虎形状,饰以彩绘,五官俱全,须眉俨然;分成首尾两截,前半截肚子上安有小铁哨子,两截中间用一段很结实有韧力弹性的皮纸相连,前后拉合“皮老虎”,其体腔中的气体吹动铁哨,发出“咕嘎、咕嘎”叫声。


小贩通常是“呜呜哇哇”地吹着“竹叫儿”,或者拉动皮老虎发出“咕、咕”叫声,口里念叨着“皮老虎,真威武,咕嘎咕嘎两毛五,快来买了”,对紧跟的孩子们产生很大诱惑,有人经不起孩子的哭闹,只好买上件;但多数勤俭持家惯了的家长,不愿意把有限的钱,用在这些无关紧要的物件上,卖小玩具的生意并不好做。


腊月村街买卖,最红火热闹、吸人眼球的是鞭炮生意。家家过年中少不得三次放鞭炮:年三十除夕夜饭前要放,谓之迎神来家;年初一早上要放,迎接新春;年初二傍晚要放,送神归位。算起来一家至少放三挂鞭,条件好的户能多放一些,有的还为孩子买上一挂,拆开零放。


那时准许私人制售鞭炮,市面的鞭炮大多来自私人作坊,为扩大销路,做鞭炮的往往多加药料,使鞭炮有威力响声大。


小贩在鞭炮作坊批发到鞭炮带到村中卖,鞭炮不像现在国营厂家生产用大红纸包装,多是用厚厚的白色皮纸包装,一挂鞭有一百头的(家乡称一个鞭为一头),有四十头的,有少量是二百头的,数量不等是为了迎合不同条件人的购买需要。鞭的大小和名称又不同,那长有六、七公分、有圆珠笔杆般粗、能发出“通、通”沉闷巨响的鞭,称“大武鞭”;长约三公分、有筷子头般粗、能发出“叭、叭”脆响的鞭,称为“干草骨节儿”;还有一种只有一两公分长、麦秆般粗、不用点燃只需向地上一摔便发出响声的鞭,叫做“摔鞭”,其威力小较安全,适用于幼儿;有的鞭制作中加了磷粉,燃放会应声闪现银色光芒,被称为“闪光鞭”。除了鞭,小贩还带来一盘盘的爆竹,俗称炮仗,有的大爆竹粗如镰柄,点燃后声响如雷;有种爆竹点燃后,先是平地一声响,继而有一小火球射向高空,稍顷半空传来一声脆响,这种爆竹称“二踢脚”。


小贩通常是骑自行车,在后座绑一长筐,将鞭炮、爆竹盛于筐内,到了村,卸下筐放于地上,卖摊就成了,待围看的人多了,小贩便点燃一挂鞭,显示自己的鞭响质量好,鞭声也招来了更多的人,人们即使不买鞭,也爱来看热闹,特别是欢了孩子们,鞭声刚停,他们冒着缭绕的烟雾蜂拥而上,抢地上那些折了引信未响的鞭。


人们团团围着长筐,和小贩商谈价格,其间不断有人怂恿小贩试放鞭炮,小贩哪里舍得?苦着脸解释:“哥们,我这本来就是小本生意,赚不上三大俩小,再放我就亏本白忙活了。刚才放的鞭大家都看到了,我敢保证每一挂都很响,折信儿的少,尽管放心买吧。”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会有一些人买走鞭炮和爆竹。


在筐边围观的人中,有人嘴上衔着自卷的喇叭筒旱烟,在寒风吹拂下,烟卷头时明时暗地闪动红光。小贩见状,忙用双臂护筐,吓得脸变色声变调,哀求道:“大哥,求求您掐灭烟吧,这要是风把火星刮到筐里,“升”鞭了,可毁我了。”抽烟的人立马到旁边掐灭烟。家乡人把不小心点着了鞭的事故,称为“升”鞭(音)。


小贩的话并非危言耸听,有一年我真在邻村看到过“升”鞭事故。一个小贩把盛满鞭炮的纸箱打开不久,围观人中有抽烟的,烟卷的火星被风刮到纸箱里,随即鞭炮声响成一片,人们四散而逃,初时小贩试图扑救,被打伤双手;眨眼间又一声巨雷般的爆响,腾起一团熊熊火焰,连小贩自行车的车胎都点着了。火熄烟尽后,小贩蹲在被烧得变了形的自行车旁,扎撒着紫青乌黑的双手,“呜呜”地哭了。


往年春节人们的消费水平与现在相比,真不能同日而语。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习俗的变迁,那些傍年的小本经营买卖,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因而日渐式微,多数业已绝迹,但却令我牢记难忘。


靠年根的小买卖,是以往新春佳节有声有色的前奏,是昔日乡村的一道优美风景,是印刻在我心中的一抹乡愁。


壹点号海岛寻梦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