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小羽研发新式花茶 小鱼创业

齐鲁。中新网6月8日电记者从教育部网站上了解到,“看到漫画作文题我有点傻眼”,“这位农村娃从来没见过VR(虚拟现实),所以恐怕不知道从何下手”……6月7日高考第一天,语文作文题依然成为街头谈资的焦点。

今年高考,全国各省市9套语文试卷采用了10道论述题,其中3道是材料写的,另外7道是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写的。10道论述题考查了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传达了什么样的教改信号?《中国教育报》特别邀请了多位高考命题专家、语文特级教师和教育部考试中心的高校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作文题的立意紧扣“立德树人”

重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与以往强调育人为本的高考作文类似,2016年高考作文考题紧扣“以德育人”的基本教育任务,引导考生积极关注社会现实。

据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命题专家介绍,今年的10道作文题反映了党和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方向,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能力的考查,努力感新常态, 提升国家软实力,体味生活和社会,传播正能量,从而更好地实现高考作文的导向功能和考试功能。

比如国卷三作文《小羽的创业故事》既有现实生活原型,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中国茶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小雨开发了新式花茶。获得专利后,他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帮助政府规范市场,规模化、产业化新型花茶,从而带动村民集体致富。这是“大众创业创新”当代语境的一个缩影。考生可以围绕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文化传承与创新、创新驱动与创业环境、优先致富与共同富裕、特别是新经济常态下如何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等诸多话题,由近及远地思考和撰写才情文章。

聚焦身边事,品味生活与社会,思考现实与未来,也是今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突出特点。比如国卷一作文《奖惩之后》,试题选择了一个漫画素材,要求考生从结合漫画内容和意义的角度来写。

“这个征文问题很有现实意义。当前应试教育正处于高峰期,我们的社会、学校和家长都应该反思。”湖北省阜阳市第五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希林说,这幅漫画由两部分组成,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左边的考生得了满分被表扬,98分被打;右边的考生打了55分,表扬了61分。

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陈越虹敏感地捕捉到了今年高考作文中类似的微妙变化。根据陈越虹的分析,历年高考作文的发展趋势过去是命题作文、主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现在是材料任务作文。对于这样的论述题,给出的材料不仅要贴近考生,而且要有广泛的发展度,可能有创新性;但是,任务不能坦率地讲“以德育人”,而是隐含着这样一个方向,让学生有发展叙事的空间。

此外,今年的10道作文题也呈现出别样的美景,聚焦语文话题。比如今年全国第二卷《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北京卷《神奇的书签》、天津卷《阅读方式与我的青春阅读》的征文题,都集中在语文话题上

热点,在回应热点中还要带有正面的导向。既要拥抱一些网络语言,又要树立严谨的传统文化认同。”


贴近考生、贴近现实生活,使考生感到熟悉、友好、亲切,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一直是高考作文试题命制的追求方向。从今年10道高考作文题提供的材料内容上看,都体现了这种命题思路。


据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学科高考命题专家介绍,今年全国作文材料的选择一以贯之地追求丰富多元,既有文字材料,也有图画材料;既有考生熟悉的学习生活内容,也有社会现实的典型人和事及热点问题;既联系考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关注考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又引导考生正确认识自我、社会和人生,积极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在比较和辨析中形成正确的认知判断。


比如,全国Ⅲ卷作文《小羽的创业故事》,主人公小羽有生活原型,是考生“熟悉的陌生人”;山东作文题由“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途”起笔,这些试题都采取将立意的多样化和写作的探究性置于具体情景的办法,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也有明确的指向性,能够充分激发考生的表达热情。今年的上海卷作文题直接聚焦评价问题,要求考生就评价他人的生活的现象阐述自己的看法,其目的也不是要对“评价他人的生活”之类现象进行是非曲直、优劣高下的简单判断,而是要让考生通过充分的辨析,认识到科学正确的评价对未来发展进步的积极促进作用。


事实上,高考作文试题所提供的材料表达的内容和方向要确定和准确,既要让不同学习风格和思维习惯的考生在理解上不会存在分歧、“有话可说”,又要让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考生都有发挥的空间,始终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努力的目标之一。然而,通过一张试卷、一次笔试就要准确把每名考生多元化的综合能力甚至创新能力检测出来,绝非易事。


“好的作文题一是提供的材料要准确,二是要兼顾公平。”在康健看来,今年一些高考作文题确实让人不太好把握。“难道所有农村地区的孩子都了解VR(虚拟现实)?”说起浙江的高考作文题,康健坦言,没有详细的解释,很多农村地区的考生对虚拟现实并不见得都了解,这就很有可能会给他们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作文材料重在激发学生深度思维——


突出考查考生的逻辑思辨能力


今年高考作文命题重视考生思维品质、突出考查考生的逻辑思辨能力,给江苏省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苏州市相城实验中学副校长袁卫星留下了深刻印象。


袁卫星认为,今年的江苏卷让考生在“彰显个性”和“创新意识”中思辨,浙江卷让考生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中思辨,山东卷让考生在“准备”与“前行”中思辨……这些作文题,出题者提供的材料并没有给出结论性的表述,而是引出话题,给出空间,让考生独立思考、发表个人见解。考生需要就材料分析具体原因。因此,考生在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时,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并由此辨明彼此关系(依存关系、主次关系、取舍关系和条件关系等)。只有辨明了这些关系,考生才能顺畅地立意、构思。


借助背景材料激发考生深度思考、突出考查考生逻辑思辨能力是今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显著特点。“这对考生在比较中思辨说理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不仅能够有效防止套作,而且提高了试题的区分度。”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学科高考命题专家举例说,全国Ⅰ卷作文《奖惩之后》,漫画材料形象、生动、有趣,画面内容对比强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容易让学生联想自己的学习生活,联想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方式方法问题;而漫画的丰富寓意,又可让学生联想到社会发展的进步与退步,联想到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某种现象的批评与表扬,反思与之相关的社会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问题。


“今年各地高考作文题,大多紧跟时代步伐,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兼顾了考查学生价值取向、语文素养以及逻辑思辨能力。”江苏省南通市金沙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凌宗伟分析说,上海卷、浙江卷都属于现象评述类的文章,需要考生紧扣材料,表达鲜明的观点,还要有充分的论据论证,思辨性要求比较高。虽然平时因为没有做过太多思辨性训练,可能会偏执一端,但还是让每名考生都会有话可说,至少也能大致检测出考生语文素养和思维水平的差异。


一年一度的高考作文,表面上考查的是几百万考生,但或许既是对社会,也是对时代的现实考问。李锡林坦承:“站在老师的角度,我还是更喜欢全国Ⅰ卷作文题,因为它像一个大大的问号,在问我们所有人一个尖锐而严肃的问题——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这也是作为一位老师必须考虑但又无奈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