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农村创业点子 适合保定农村创业项目

临近农历八月十五,正是红枣枝挂玲珑的时节。站在唐县杨娇乡万亩红枣示范基地中心的观景台上,可以看到青山绿水间长满了青枣树,红、黄、蓝三色的枣树在树间如金沙般闪耀,到处都是丰收的景象。

“三年前,那还是一座荒山,长满了莎草。近年来,依靠扶贫政策,村干部带领我们在山区周围挖枣树种植。个人家庭种植面积从10多亩增长到40亩,现在年收入2-3万元。以前村里出去打工,就开始回家,奔向致富路。”杨娇村村民刘小二看着山坡上的枣树,高兴地说。

近年来,唐县杨娇乡党委、政府按照上级“向贫困宣战、向大山要宝”的要求,立足山区资源、交通优势,以荒山综合开发为抓手,以发展红枣产业为突破口,走上了荒山开发、生态治理、乡村旅游、产业扶贫的双赢之路,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目前,以杨娇、木兰、尖哨、满新村为核心的红枣种植示范区连片,总面积2.5万亩。如今,核心区所在的四个村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房,有的建起了两层楼,过上了充满希望的美好生活。

政策推动,让荒山赋予价值

杨娇乡位于太行山深处。土壤为砂质片麻岩,适宜枣树生长。省道保平线穿越农村,交通更加便利。在扶贫开发的新浪潮中,杨娇乡坚持“依山吃山”的思路,积极争取上级荒山开发资金,动员群众在荒山荒坡上挖水平梯田、水平沟渠、种植枣树。2014年至今,累计投入项目资金650万元,开发荒山1万余亩。投资330万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硬化改造工业道路15公里,建成水窖600多个。

“通过开发荒山,带领村民在山坡、山顶种植枣树,与沟壑山麓的枣树相连,形成种植规模。新建的林道通向山坡,有的还通向山顶,方便村民管理枣树,采摘运输大枣。发挥种植技术优势,以核心区4个村为依托,在周边8个村建设红枣种植示范区。”杨娇乡负责人臧惠浩介绍。

目前枣树示范基地家家户户拥有枣树20亩,人均收入近2000元。全乡红枣总面积达4.5万亩,年产量1.2万吨,产值过亿元。红枣种植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500多名贫困群众走上了致富之路。

以企业为驱动,让产品品牌化

“我们充分发挥家家户户种植枣树的优势,成立合作社,组织集团进入市场,走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之路。”唐县天农水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袁金玲说。

坚持“龙头”带动是杨娇乡发展红枣产业的又一着力点。他们认为,没有足够的规模,就无法形成产业优势;没有优秀的企业,就没有把好农产品推向市场的排头兵。

在县乡的大力支持下,天农果品专业合作社和青山农林发展有限公司两家红枣加工企业规模一直不大。其中,天农水果专业合作社已发展成为保定市扶贫龙头企业。现有163户640人,枣树5000多亩

随着核心示范区的建立,昔日的枣乡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被天气给湮没了。而是全面瞄准现代市场需求的“六统一”,解决了从农资采购、技术培训到包装销售的全系列生产经营问题,为枣基地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服务保障。

目前,标准化农业技术服务站已初步建立,可根据红枣种植需求和质量要求,实行农资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从源头上保证果品质量;通过与河北农业大学中国枣研究中心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现统一技术培训,每年培训枣农1000余人,其中技术骨干200人

多名;统一生产流程,把施肥、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标准全面推广普及,使基地整体管理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统一安全用药,积极推广高效无害生物防虫技术,取得高端市场认可;统一采摘时间,安排人员定期观察分析红枣成熟程度,在寒露节气前后确定采收期,进一步提升大枣品质;统一包装销售,以合作社为平台,组织枣农参加京津冀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推进农超对接,扩大市场影响力。


“今后,我们将弘扬塞罕坝精神,进一步推进生态建设,立足产业优势,乘势而上、顺势而谋,规划建设红枣产业园区,走‘大园区小业主’发展之路,加强道路、水利、电力等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把周边可利用荒山进一步开发,让红枣成为山区群众享用不尽的摇钱树。同时积极发展采摘园、农家乐、蜂蜜园、写生园等围绕红枣的相关产业,实现多元化经营,争取把曾经的穷山沟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大枣产业基地。”羊角乡党委书记潘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