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字玉婷,冯天(今辽宁省海城市)海城县甲张寺乡村西小洼村人,曾任元帅、冯部首领,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之父。张从小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参加了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之后加入了青林。他的权力越来越大,清政府无力镇压,于是他被招募。张协助清廷剿灭杜等土匪,消除了苦难,维护了国家统一,并逐步推进。曾任奉天巡抚、东三省巡抚,成为北洋军首领。在东三省设立军部,与孙中山、段、结盟。第二次直接战争胜利后,张进京担任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主权,成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在位期间,他多次抵制日本的求爱,拒绝签署卖国条约。1928年,由于前线战事不利,张被迫返回东北。1928年6月4日,张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皇姑屯事件)炸成重伤,同日被送回沈阳官邸后死亡。
正面评价
作为镇领导,张的政治和军事才能是值得肯定的。被称为“乱世枭雄”。虽然苏日视张为眼中钉,但不得不叹服张是个“压不住的小人”。
张学良评价父亲:有大才,无大志。
孙中山说:“玉亭(张)治理东三省很好,但由于日本的限制,处境困难。如果国家统一了,建立了革命的中央政府,地方事务就容易多了。”
负面评价
张及其部下
军国主义:张作为军阀,一次又一次发动战争,向日本等国借钱,截留盐税等税收用于战争。此外,张的军队纪律涣散,经常导致抢劫。战争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打压民主:张思想比较老套。他反对民主,屠杀革命者,几次反对共产党,逮捕并处决了李大钊等共产党人。
为了讨好日本:张对日本采取了亲善的态度,尤其是在前期,并且雇佣了大量的日本军事人员。但是后来,当张大势已去,国民党即将统一的时候。当时还控制着东北,不愿意被日本控制。当日本计划侵略中国东北时,张在中国东北的稳固统治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