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业做什么行业好,创业公司还是稳定企业

记者|陈姣珍

编辑|

又一个毕业季。最近各大高校的毕业典礼占据了不少热搜位置。无论是大学老师的特别寄语,还是学生的花式告别,一个又一个充满仪式感的环节,标志着校园时光的圆满结束,也意味着毕业生即将开启新的征程,正式成为社会“打工人”。

在此之前,针对毕业生就业的线上“大礼包”已经陆续推出。继“如何签订三方协议”“租房时如何避免入坑”“劳动合同中的注意事项”等重要提示后,近日,一个关于“毕业后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的话题悄然出现在微博热搜上。截至发稿时,本话题阅读量已超过1.8亿,讨论量超过2万。从留言来看,很多职场“过来人”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大公司学制度,小公司学经验

根据界面职场对“大公司还是小公司”两大阵营的看法,选择大公司的主要原因是:薪资高、福利好、稳定有保障。最重要的是,大公司有完善的制度和完整的职业晋升渠道。在大公司工作可以开阔眼界,积累资源。然而,大公司也有缺点。在大公司工作更像是机械中的“螺丝钉”。时间长了就麻木了,但是学不了多少新东西。而且,大公司加班比较严重。

相反,他们支持毕业生去小公司工作,在“连续轮岗”中培养能力,掌握特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在很多行业都有实践经验,从而成为T型人才。但是小公司的缺点也很明显,比如管理混乱,制度不完善,员工缺乏保障,一些小公司拖欠工资现象频发。

其实关于大公司和小公司的讨论由来已久,它们确实有不同的发展路径和优势。一方面,大公司凭借其良好的企业信誉和优秀的薪酬,一直是毕业生选择工作的首选。尤其是近年来,毕业生更热衷于去字节跳动等互联网科技公司,多次在机构发起的调查中获得榜首。

另一方面,小公司(中小微企业)虽然不稳定、不确定,但在近年来的加速发展中给毕业生带来了更多的选择,甚至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阵地。不仅如此,随着年轻一代进入职场,他们对工作有了更多的新想法。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营销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Z世代求职趋势调查报告》,大企业不再是Z世代选择工作的唯一选择,32.5%的年轻求职者更愿意在中小企业工作,10.5%的人愿意在小微创业中展示自己的抱负。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很多调查报告显示,薪酬福利仍然是毕业生求职最重要的因素,但其他相关因素略有变化。比如智联招聘发布的《2021大学生就业力报告》,“工作生活平衡”占比同比提升3.5个百分点,绝对占比整体排名第二。不难看出,年轻一代在追求成长的同时,并不愿意被过度劳累所压榨。现在很多大公司都盛行加班文化,中小公司可能会给求职者带来更多平衡工作和生活的可能。

高燕,薛辉学院院长。com旗下的职业发展研究院在接受界面职场采访时表示,作为职场新人,如果拿第一份工作,就能进入大公司,这对后续求职是一个很好的背书,更有利于未来的职业发展。不过,她也认为,如何选择应该根据具体的个人情况而定。如果求职者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愿意和公司一起成长,那么小公司可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企业一旦成功或者成为企业创始团队的一员,就会收获更多。

应届生的第一份工作重要吗?

当“刚毕业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引发热议时,界面职场发现“应届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重要吗?”还上了热搜榜,有网友发文称“毕业后选错了工作,让我浪费了整整三年。”有网友说,第一份工作通常意味着我职业的基本刻板印象。公司对应届毕业生比较宽容,愿意花时间培养,但如果是社会人,

有人认为,第一份工作不仅是职场的起点,也是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接手的工作项目,遇到的领导和同事,工作中形成的思维习惯都会影响到以后的职业生涯。

微博对“应届毕业生第一份工作重要吗?”还显示,近3万人认为它重要,而只有2250人选择不太重要。此外,

有4901人表示不太好说。


事实上,2020年,关于“第一份工作如何选择”的话题就曾在网上引发热议,根据职场社交平台脉脉的数据显示,近八成受访者表示,“先谋生、再谋发展”,当然这与疫情带来的求稳心态或有一定的关系,但也有21%的受访者坚持不妥协,直到找到好工作。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份工作的起点极为重要,换工作和换跑道的成本很高,不愿浪费生命。


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陶海生在接受界面职场采访时表示,职业选择要有一个标准,既符合个人需求也符合社会需求。当然,从一个学生转化为一个从业者,不同的人适应以及成长的快慢是不一样的。陶海生认为,频繁的跳槽会让自己很痛苦,因此,第一份工作要有目标,不能盲目而随意选择,要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兴趣爱好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待来进行选择。


但需要指出的是,相比以往,当前年轻人的就业选择越来越多,就业观念也有了一定的变化,甚至涌现了不少“斜杠青年”,他们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为自己获取更多的确定性。第一份工作更愿意以“多尝试”的心态来面对。


此前,领英针对15万份用户的公开档案统计发现,95后的第一份工作时间只有7个月,“玻璃心”、“频繁跳槽”也成了95后的标签,但也有媒体对此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南方周末发文称,这是一个正常的选择过程,不断转换岗位、行业,尝试最合适的,比起为了生计“从一而终”这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