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至4月24日,2020年优秀历史遗址保护项目推介活动在福建泉州举行。活动上,广东河源仙坑村四角楼改造入选2020年全国仅有的四个优秀国家级历史遗址保护项目,为全国全行业分享推荐经验和做法。
据了解,国家优秀历史遗址保护工程是中国遗产保护领域的最高荣誉,评选推广活动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历史遗址保护协会主办。
“优秀历史遗址保护项目的宣传推介活动是国家文物局的一项重点任务。入选项目代表行业先进水平,体现事业发展方向。”国家文物局文化保护司副司长章雷说。
此次,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仙坑村四角楼改造作为广东唯一获此殊荣的项目,站上了全国舞台。
为什么四角楼的改造工程获得了这个荣誉?近日,广州日报记者采访了修缮工程总经理欧阳伦。
荣凤堤(四角楼)鸟瞰图
连获大奖!广东这个修缮项目成为行业标杆
广东河源仙坑村四角楼,又名荣凤堤,修缮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后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河源市东源县何康镇仙坑村,建于清嘉庆年间。建筑为典型的客家围屋,四厅四横,面积约5000平方米。
专家现场调查
四角楼改造工程从设计到施工,体现了高科技测绘检测技术、乡土材料技术与传统工艺的完美结合。勘察设计阶段,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彭长新教授带领团队利用3D激光扫描和航空建模技术,收集数据和信息,对墙体和屋顶进行了详细勘察。修复过程中,广东南秀古建石雕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施工单位欧阳伦带领团队根据设计方案和当地传统技艺,运用了多项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墙面修复的核心技术,如三石地面修复、土坯墙裂缝修复、仿石装饰墙面修复等,在尽量少干预的原则下,尽可能保持原有地砖和墙面的原貌。
欧阳伦现场技术指导
此外,该项目创新性地在国内首次引入了社会资本介入文物保护的新模式。在此次修复工程中,当地政府、广东省扶贫基金会、万科企业有限公司、东莞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完成了四角楼的改造和仙坑村的可持续经营活动。同时,改造后的四合院建筑现由仙坑村集体经营,既满足了部分居住生活功能,又利用另一部分空间展示客家文化,促进了仙坑村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据了解,2020年,该项目成功入选由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广东省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志愿者协会联合举办的2020年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同时,该项目还获得了2019-2020年度中国建筑装饰奖和2020年度广东省优秀建筑装饰奖。其中,中国建筑装饰奖是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主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的中国建筑装饰行业最高荣誉奖,与鲁班奖同级别。
今年3月,在国家文物局的统筹指导下,“2020年优秀古迹遗址保护工程”成果公布
次获奖的河源仙坑村四角楼修缮项目,他的修缮“作品”还有:永庆坊修缮项目、深圳南头古城文化特色街区更新项目、开平碉楼、善世堂修缮工程、李小龙祖居活化利用项目、南海神庙及码头遗址展示和整治工程、顺德和园、启明里首开区及1994年的陈白沙纪念馆、2004年的故乡里等等,每一个项目都堪称“大师级”。纵然名作等身,作为传统营造匠人、文物保护从业者的欧阳仑为人却从不张扬,他始终坚持尊重历史前提下“修旧如故”,认认真真做好每一项修缮工作,坚持用作品来说话。在广东古建筑修缮保护领域,南粤古建欧阳也已成为实干专业的标杆。
“那些散布在城市乡村的古代建筑、历史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文明的标志,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对文物古迹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高度重视,并指导行业企业做好实际工作。”欧阳仑说,作为传统营造匠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文物古迹,怀敬畏之心,踏实干好事,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每一个修缮保护项目。
在一次永庆坊修缮项目相关采访时,欧阳仑曾这样阐述自己的修缮理念,“我们不是建设一条仿古商业街,每一座建筑都有独一无二的特性,我们在施工中很尊重建筑本身所承载的建造过程等历史记忆,即使砖缝大小这样的细节也被尊重。” 欧阳仑说,历史建筑的修缮首先要注重保护,延续城市文脉,尽可能地恢复、还原历史建筑原来的面貌,做到“修旧如故、活化利用、留住乡愁”。
传承而不守旧,如何把历史信息贯穿各个历史时期,反映不同时期、时代的乡愁,回忆峥嵘岁月与美好童年,领略现代生活与阅读文化遗产建筑氛围相结合,赋予新活力,也一直是欧阳仑思考的问题。

欧阳仑现场“交底”
这些修缮理念,也在河源仙坑村四角楼修缮中被忠实实践。欧阳仑介绍说,四角楼在修缮中使用了3个关键性技术,其中包括三合土地面修复、土坯墙裂缝修复和仿石装饰墙面修复的墙面修复核心技术,并在最小干预的原则上,尽可能地保留了原地砖和墙壁的原貌。研究小组采集并分析了三合土的配比,经过多重实验和比较,最终选择了最接近原地面的原区域性的配比用于三合土地面的修复。

与村中老人确认桷板颜色
此外,项目组确定了墙体的修缮原则,即在确保墙体结构安全、风貌完整良好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历史信息。墙体的施工采用了土坯墙裂缝修复关键技术和仿石装饰墙面修复。在充分研究补充材料的基础上,项目组选用了客家地区常见的毛竹作为土坯墙裂缝修复补强的材料。同时,项目组对于屋顶漏水现象进行了全面的修整,并对阁楼和门窗采取酌情按原样修复的原则,同时疏通排水系统,排除排水通道堵塞的隐患。
“保护文物的同时为村民留住乡愁。”欧阳仑举了四角楼的墙裙线修复的例子。过去,仙坑村村民架梁造屋,推崇广府地区的风格,但广府地区多用花岗石,在当时不仅开采难,运输成本也很高,仙坑居民独辟蹊径就地取材,首先使用本地的夯土筑墙,外墙底层再上一层由禾草、稻壳、石灰等制成的纸筋灰,最后以墨水和土黄灰等为颜料,摔洒其上,形成花岗石的效果。“此次修复,我们完全复制了这种技法。”

四角楼修缮项目位于河源市东源县仙坑村,原是一处偏僻山村,交通较为不便,修缮之前村里还是泥路,欧阳仑每个月有十五天扎根在工地,认真分析文物历次维修痕迹,研究修缮技术,力求传统工艺符合修建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常常为把握施工的节点、修缮关键技术,星夜赶路。
说到让他感动的事情,他说每次他回到工地,都看到和他同一个宿舍的小宋帮他把被子叠地整整齐齐,“做人,最难得善良;对待文化遗产,也要保持真诚与善心。”
谈未来:致力于古建保护传承 再树微改造标杆
据了解,有着近三十年资历的南秀古建主要从事文物修缮、古庙维修、祠堂维修、仿古建筑及古建筑维修保护工程设计、施工以及近现代文物建筑维修保护工程设计、施工、城市更新等,致力于古建筑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展望未来,欧阳仑表示,一方面,南秀古建在做好文物保护的老本行的同时,更加积极踊跃地投身到红色革命遗址的保护中去。另一方面,对于微改造领域,遵循“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的理念,依据区域的不同做好区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结合,营造物业升值、社区文化自豪感增强的美好生活环境,再树微改造标杆。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肖桂来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肖桂来 李波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何瑞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