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是因为专注。
我是齐鲁晚报的教育记者许,被山东高考学生的家长称为。
当5G时代来临,还是会有一些本地信号无法到达。这种情况下如何解决上网问题?
为了修复管道,城市道路经常被“剖开”。有没有什么设备可以准确定位它们?
就像爬虾,肉很好吃,但是我怕它的硬壳,因为不小心可能会卡在手上。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11月16日,山东省第十一届大学生科技节——科技馆首届展览创意与制作设计大赛在山东建筑大学举行,来自山东省18所高校的168件作品参加总决赛。
这些作品中,既有自动爬虾壳的创意作品,也有“互联网上的LED照明”、“管道巡检机器人”,甚至还有“无人驾驶汽车”。学生们的脑洞大开,让记者们大饱眼福。
爬虾好吃又难剥,于是他们设计了“虾自动取肉装置”
“虾也叫爬行虾和皮皮虾。名字很可爱,味道很好。但是这种虾的虾壳又硬又多刺,剥起来特别困难。如果你不小心,你会得到它的……”
山东建筑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二年级研究生危文胜在陈继文、牛山的指导下,与李昕、于永鹏共同设计了作品《虾自动取肉装置》。
“李欣是青岛人,喜欢吃海鲜,尤其是爬虾。”危文胜说,尽管网络上有各种爬虾、脱壳的技术,但有时操作时难免会刺伤大家。“我还是又爱又恨这只虾。”到目前为止,市场上还没有自动剥虾壳的工具,所以危文胜决定试一试。
“我们本来想先去头,不是去腿,但是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如果不去腿,直接去头,会影响肉的质量。”经过不断优化,危文胜和队员们终于形成了先拆腿、再拆头、再拆壳的方案。最后一项“口虾蛄自动取肉装置”由去腿组件、去头组件、剥皮组件、保护盖和储存组件组成。口虾蛄通过去腿组件切掉腹部的腿,再通过去头组件切掉头部,在去皮组件切下的壳两侧将顶壳和底壳分开,最后通过取肉组件取出口虾蛄的肉。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姑且说“虾腿去除”。拆腿部件包括传动带、传动电机、滚刀电机、滚刀、皮带轮、拆腿底座和传感器。“将虾尾提出去腿组件入口后,启动传动电机,传送带夹住虾向滚边移动;去腿底座上设有与三个滚刀位置相对应的三个凹槽,滚刀上均匀分布有多个刀刃,刀刃的方向与虾的输送方向相反,启动滚刀电机带动滚刀移动,去除虾的腿;腿部切除步骤完成,然后传送到头部切除装置。”去掉腿、头和皮后,第四步是取肉。这四个步骤环环相扣。最后,在由夹刀组成的取肉组件的工作下,虾肉由于惯性与虾壳分离,然后通过几个环节将虾放入收纳盒。整个设计非常巧妙。目前,该装置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危文胜说,他们设计的“虾自动采肉装置”可以实现自动剥皮采肉,可以解决人工剥皮采肉效率低、容易受伤的问题。此外,它结构巧妙,采肉速度快,效果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虾肉品质的破坏和浪费,提高加工效率。如果企业有兴趣,可以联系他们完成后续转运
除了魏文胜们的“虾蛄自动取肉装置”之外,山东建筑大学的林朵朵也带来一款接地气创意作品——板栗去皮机。
“我们平常都喜欢吃栗子,但不管是生栗子还是熟栗子,都不太好剥。所以就想着能不能设计一种工具专门剥栗子皮,包括外面的壳和里面的那层皮。”林朵朵介绍说,她们设计的“栗子去皮机”主要是通过两个步骤实现去皮的,“首先通过铣刀搅动和挤压,先去掉板栗外表皮,然后通过砂纸磨擦,去掉内皮。”不过,与魏文胜的“虾蛄自动取肉装置”相比,栗子去皮机目前还处在创意阶段,尚未进入实践环节。尽管如此,这种用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小创意,也体现了大学生的勇于探索。

山东建筑大学张敬凯带来的 “吊轨式自动送餐设备”,任孟斌带来的“仿生型自动取放书机器人”等,都是实用型创意作品,让人不禁感叹青年大学生的思维活跃、“脑洞大开”。


无需WiFi信号,LED灯光也能上网
无需4G或5G,也不需要WiFi信号,只要有LED灯光,就能够随时随地实现上网。这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李迎春带来的作品“灯光上网”为我们描绘的美好画面。
李迎春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她们的作品“灯光上网”是基于可见光通信技术,设计并制作的一种演示利用照明LED灯实现上网的装置,可以实现音视频信号的实时传输和手机端的实时接收播放,完成多移动终端的可见光互联,视频传输率可到200KB/s以上。

“无论是3G、4G还是5G,甚至是wifi,无线信号的传输都有局限性,也就是电磁盲禁区,比如在大型地下车库、飞机上、矿井等地方,就会遇到无线信号传输障碍。”李迎春说,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通过光束来传输信息,传输速度还是很快的,“比如5G每秒可以传1G,相当于下载一集电视剧,LED可见光每秒可传10G,相当于下载一小部电视剧。”
由山东建筑大学王春雨带来的参赛作品“智能化周界安防系统(DVS)”,则有点儿像人的“感知神经系统”,可用于油气管线等地下管道的入侵监测,“如果有人意图对管道进行破坏,管道长度在40公里左右的话,我们能够将入侵位置定位到两米范围内。”当然,管道长度如果小于40公里,定位会更准确。
王春雨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智能化周界安防系统(DVS)是基于分布式光纤振动监测技术,通过布设于设防区域的光纤(缆)中的光对触及或通过承载物(如墙壁、覆土、围栏等)的环境应力感应、分析,经信号提取、波形分析及智能化的行为判别,实现入侵监测,并可以联动视频、声光等设备,真正实现全方位、全时段的入侵监控。“电子信号到不了得地方,光纤可以做到。”

无人驾驶“智能汽车”安装了12只“眼睛”
整场比赛最令人瞩目的作品非山东建筑大学崔长青带来的《斯柯达无人驾驶》莫属。这辆摆在赛场外的智能驾驶汽车一亮相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崔长青告诉记者,斯柯达无人驾驶系统是基于斯柯达某款汽车基础系统,通过感知模块、分析模块、控制模块等部分分工协作,获取和处理道路环境信息,得到本车和周围物障的位置信息。及时更新车辆和障碍物的距离速度等信息,进而提供车辆控制决策相关数据,从而达到无人驾驶的效果。

崔长青说,无人驾驶其实就是对驾驶员的操控任务进行分解,分解成五官、四肢、大脑等,通过感知模块、分析模块、控制模块等部分分工协作。“像外部信息的采集,主要靠的是摄像头、激光雷达、超声波、雷达、GPS等实现的。”崔长青透露,为了保证智能车辆的安全运行,这辆智能汽车上一共安装了12个摄像头,“用来判断本车和周围物障的位置信息等”。

据介绍,目前的“智能驾驶”还只能是“驾驶助手”,可以与人工切换,在驾驶员累了的时候可以交给智能驾驶,但遇到紧急情况,智能驾驶还是没有大脑那么理性,“需要人工接管”。崔长青说,毕竟从“新司机”到“老司机”,也是需要不断学习的。
除“智能驾驶汽车”外,赛场上还涌现出“城市游骑兵”无人皮卡车、“智能快递收捡系统”、“智能物流搬运车”、“智能卷帘大棚系统”、“针对独居老人安全问题的智能家居系统”等一系列智能化作品,创意之精彩,令人赞叹。


168件作品参赛,44项获一等奖
据介绍,此次大赛是由山东省科协、山东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发改委、省工信厅和省人社厅联合主办,山东省科技场馆协会、山东建筑大学承办,山东建筑大学理学院协办的,是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的比赛项目之一,旨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激发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第二课堂,展现学生的时代风采。


来自全省18所高校的168件作品参加决赛。大赛设创意类和设计制作类两类作品分别评奖。评审组由来自省科技馆、省教育学会、省工程师协会以及全省高校的21位专家组成。创意类作品通过PPT文件、动漫动画、纸质制图,达到了图文并茂的效果;设计制作类作品通过手工、机械等方式方法制作实物或实物模型,两类作品涵盖了各种高科技领域。
大赛分成7个分赛场,制订了科学客观的决赛评比规则,保证了大赛的公平公正评审,经过紧张激烈的比赛,共评选出十个优秀组织单位、一等奖44项、二等奖60项、三等奖64项。其中包括:斯柯达无人驾驶系统、智能化周界安防系统(DVS)、移山造海等优秀作品。



文/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徐玉芹 图/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