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 凌(福建冯梦龙研究委员会主任)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寄托了中国人民古往今来的许多美好愿望。
观天象到命名“织女牵牛星”
早在古代,人们就对天文占星术有所了解。当时交通不便,信息不通,个人很难去不同的地方旅游。但每个人头上都有一片蓝天,面对太阳、月亮、星星的无限变化,通过长期反复观察,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天文、气候学、地理学知识。于是古人开始给天上的星星起名,并把天上的星星面积和地理区域对应起来。“织女”和“牵牛花”这两个字是在汉字中发现的,最早出现在《诗经》的《大东》中:“有韩在,有光在狱中。罴罴织女,终日七袋,虽七袋,非一报。照顾好牵牛花,而不是服务箱。”“织女”这首诗出现在“牵牛花”之前,显然是天上两颗星的名字。
在我国古代的星官体系中,奥克斯星官由六颗星组成,位于银河系东岸,像两个倒三角形,一上一下,很有特色,但上面的三角形更大更亮。下面的小三角形正好在黄道上。这些星星组成了一头头上有两个角但只有三只脚的牛,所以古人称之为“牵牛花”。这头牛的南方有九颗小星星,构成了“田甜”,是它耕种的地方。往南看,在南方地平线附近,有九颗“九坎”星,这是储存水并用于农田灌溉的低地。三颗星“罗燕”紧挨着牛宿以东,是一个类似水库的水利设施。“织女”位于牛宿北部,其中“织女一号”是全天第五亮的恒星,仅次于“大角”,所以常被直接称为“织女”。古人还观察到,每年七月的夜晚,天上的星星最亮,牵牛花和织女相距较近,织女最亮。上述星星的构图想象和命名过程,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以农耕为基础的视角特征
与地上区域划分相对应的牛郎织女天文星空区域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文献—— 《汉书地理志》:“广东(越南),牵牛(牛郎)与乌女(织女)的划分,今苍梧、榆林、合浦、交趾、九镇、南海、津南皆分广东”。文献记载了牛郎织女星区对应的岭南地理区划
牵牛星、织女星变成夫妻和“七夕”的出现
从一开始,牛郎星和织女星的拟人化命名就寄托了中国古代“耕男织女”的朴素理想。后来这两位明星在古人的想象中逐渐演变成了情侣,这也是有道理的。
《史记》:“天机东端的三星,也是女神。”《后汉书天文志》:“织女,真正的姑娘。”《焦林大斗记》:“天河东边有一颗星,叫田埂下织女。”织女星是秦天星座中最亮的一颗星,所以人们对她的关注比牵牛花还要多。
东汉时期,牛郎织女星成为人们描述中的正式夫妻(见《曌牛郎星》,古诗十九首之一),七夕与吴阙之间的桥梁传说开始出现。应劭《风俗通》文怡说:“织女在七夕过河,把喜鹊搭成了桥。据说第七天喜鹊头被平白砸了,因为梁一渡也织过姑娘。”
最早的称牛郎织女为夫妇的文字记载,应该是南北朝时期梁朝萧统编著的《文选》。《洛神赋》的一张纸条上写着:“佩妮是丈夫,织女是女人,织女佩妮的星星就在河边到处鼓。7月7日时间很短。”可见《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会的剧情已经初具规模。到现在,织女的重要性已经摆在了牛郎之前。
乞巧民俗流传至今
在古代,七夕确实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息息相关;然而,在民间流传中逐渐形成的民俗文化的意义,更多地在于年轻女性最初的祈求好运。因此,七夕也被称为乔奇节。这与传统观念认为织女的重要性在牛郎之前是分不开的。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织女、牛郎、鹊桥相会的那一天,世界上的姑娘们都把时令瓜果放在天上的明月上,乞求天上的织女给她们一个聪慧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让她们能熟练地编织女性的红色。当然,他们也乞求爱情和婚姻的结合,但这在封建社会是不能轻易说的。
至《二郎神炎光谢》北宋词人柳永写道:“谢。黄昏雨后,淡淡地洒下芬芳的尘埃。乍一看,寒风凛冽,天空如水,玉钩垂落。应该是那些抵抗了很久的星蛾,追到旧日,争相驱赶。极端的眼睛,黑暗的魏云,和银河。优雅。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幕在古今都是无价之宝。云乔思在女人的地板上穿针引线,掀粉,让云看起来像对方。当你对柴进耳语时,谁在回廊的阴影里?今夜愿天地年年占乐。”。虽然对爱情婚姻的模糊期待被巧乞保留,但整个氛围轻松愉悦!当时“愿天地占乐,年年今夜”的愿望并没有变成“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style="font-size:15px;">元朝卢挚的《沉醉东风·七夕》,更以词的形式重现了杜牧诗的意境:“银烛冷秋光画屏,碧天晴夜静闲亭。蛛丝度绣针,龙麝焚金鼎。庆人间七夕佳令。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乞巧的民间习俗一直保存到现代,代代不绝而又演变出各个地域的不同特色。乞巧节作为七夕的意藴,是不能忘记的!
夫妻爱情渐居文人主流意藴
当然,七夕作为乞巧节的意藴是多方面的!在文人诗词中,夫妻爱情意藴往往居主流地位。最早也最有名的当数东汉古诗十九首之一的《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明显写的是妇女(河汉女)对离家外出的夫君(牵牛星)的思念!
唐朝孟浩然的《他乡·七夕》,写的则是七夕时夫君对妻子的思念!“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
绪风初减热,新月始登秋。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宋朝诗人秦观被贬官郴州时,想念妻子,以一曲《鹊桥仙·纤云弄巧》,把这种意境推向了极致:“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南宋李清照也写了一首以七夕为题的词《行香子·七夕》: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直到此时,七夕还大多是与正式夫妻挂钩。
“情人”的出现与冯梦龙的梳理
封建社会长期实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为特征的婚姻制度,压制了人们追求自由恋爱的愿望。于是非法定婚姻关系的男女相恋便时有出现,当然也包括非法定婚姻的男女淫乱关系。在七夕和牛郎织女的传说中,也掺杂了这两方面的内容。到明朝中期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出现,封建婚姻制度受到强烈冲击,物欲横流也在发展。出身在商品经济发达的苏州地区的文学家冯梦龙,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下,大胆提出以有无真情作为男女确定婚姻关系的标准。他在《情史》中说:长期以来,传统社会对青年男女(尤其是女子), “临之以父母,诳之以媒妁,敌之以门户,扬之以礼法,婚之以贤不屑”,致使“女子”“盲从听之”,“随风为沾泥之絮”,造成无数悲剧。这是极不合理的!他主张:“男女相悦为婚,此良法也。”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冯梦龙在《情史》中收集记录了六七个有关七夕和牛郎织女的传说,在点评中作了梳理,其核心观念是肯定非法定婚姻关系的男女相恋(即谓“情人”)要以真情为基础,对男女淫乱关系则予以贬斥!
如“织女婺女须女星”,写的是唐朝时一个罢职御史的儿子和两个外甥顽驽不学,被关在深山僻处读书,仍不思悔改。突有一夫人送来三个美女(自称系“织女婺女须女星”三星下凡)与他们婚配,并用神法使他们变聪明;但因彼此并无感情基础,最后以真相被戳穿结束。冯梦龙批注道: “三女星降世是矣。夫人岂三星之母,小儿岂三星之弟耶?夫人是何名号,夫人之偶又是何人?能令宣尼、尚父伛偻奉命,真可怪也?况人间择配,尚必才望相当。三子福分既浅,又蠢然无学,三星何取而降之?疑小说家有托而云尔”。不予认可的主要原因是,冯梦龙认为他们之间的非法定婚姻关系缺乏真情为基础。
还有一个故事,时代不明,男主人公“太原郭翰”独居,一夜,月明风清,有美女从天而降,对郭翰说:“吾天上织女也,久无主对。而嘉期阻旷,幽态盈怀,上帝赐命而游人间。仰慕清风,愿托神契。”两人发生了性关系, 自后夜夜偕来。当情好转切后,翰戏之曰:“牛郎何在?那敢独行!”对曰:“阴阳变化,关渠何事。且河汉隔绝,不足为虑。” 后将七夕,忽不复来。经数月,方至,翰问曰:“相见乐乎?”笑而对曰:“天上那比人间,正以感运当尔,非有他故也,君无相忘”。一年后,美女说:“帝命有程,便当永诀。”又过一年,美女给郭翰寄来一首诗:“河汉虽云阔,三秋尚有期。情人终已矣,良会更何时。”这是我看到的最早出现在诗中的情人字眼,也确实表达了非法定婚姻关系的男女相恋为“情人”的本质含义。但冯梦龙依然认为他们之间的情人关系缺乏真情为基础,且不能容忍他们对牛郎织女恩爱情人关系的亵渎。于是批注道:牛、女,皆星也。女若有情,牛亦不减。安得云“阴阳变化,关渠何事”,又安得云“感运当尔,非有他故”耶?天帝以惰织之故,隔绝牛郎,而他会反纵之耶?此必无之事也。
还有几个故事,讲的是一些淫乱男女冒充牛郎织女,行苟且之事,冯梦龙均予以无情的鞭挞。
新中国牛郎织女故事的集大成说
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在封建社会长期流传中被加进了封建思想。如南北朝任昉的《述异记》写道:“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这里明显吹捧天帝和丑化织女。
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一个以民间传说为蓝本的新故事:相传织女是王母的孙女,她心灵手巧,善织,能用一双灵巧的手织出五彩缤纷的云朵。而牛郎是一个孤儿,他勤劳但贫穷,与老牛相依为伴。一次,在老牛的指点下,牛郎取走了在湖中洗澡的织女的衣裳,织女也喜爱牛郎,私自下凡,两人就结成了夫妻。 从此,男耕女织,生下一儿一女,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然而此事被王母知道,她大发雷霆,派天兵将织女捉回天宫。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用箩筐装着儿女,挑着追到天上。王母见牛郎追来,就用头上的金钗在织女和牛郎之间划出一道大河,这就是银河。 水无情地把牛郎和织女隔在两岸,他们只能隔河痛哭相望。农历七月七日夜晚,喜鹊主动给牛郎织女搭桥。人们每当仰望群星闪烁的夜空,都能看到银河两岸有着两颗遥遥相对的亮星——即牛郎星和织女星。该故事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和主流民意,从此成为七夕节意藴的代表性解析。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