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期不是过期,折扣只会带来人气!
最近,“临时食品”成了年轻人的热词。
说到“临时食品”,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是超市酸奶的“买一赠一”。用于促销的礼物通常是临时商品。打折、促销,似乎是我们了解早期临时商品的主要途径。
对于“临期食品”的标准定义,百度百科这样解释:临期食品是指即将达到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属于安全食品的范围。
其实,到期日并不意味着过期变质,但往往因为“不够新鲜”或“日期不好”等各种原因而低价出售。
目前,逐渐形成的“临期食品”产业链正在成为“薅羊毛”.年轻人的圣地
一、“临期食品”怎么成为新宠的?
工作日买菜时,大多数人会看保质期,尽量挑新鲜的。但是,对于我们这些从小被教育要勤俭节约的人来说,浪费还是很可耻的。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几年前,一家便利店因为扔掉了临期食品而上微博热搜,引发了关于食物浪费的争议。这些即将过期被扔掉的食物,却在不断撑起一个百亿市场。
不可否认,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之上,食品行业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商机。
艾媒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休闲食品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0556亿元,2020年突破11000亿元。《2020中国进口食品行业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进口食品金额达到908.1亿美元。
如果按照5%的沉淀库存计算,临期食品市场超过800亿元,这些数字的背后,都指向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市场,——个临时食品。
其次,临期食品的出现是供应链中存在的必然现象.对于企业来说,一方面可以解决库存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带来很好的引流效果。
对消费者来说,只要食物没有过期,就可以在保质期内吃完,节省了家庭开支。为什么不做呢?
二、临期食品真的赚钱吗?
早在2012年,相关部门就发文要求对即将过期的食品给予消费者醒目提示。例如,保质期为100天的食品在过期前60天可以算作临时食品。超市和便利店退货时,大部分供应商需要退回同等金额的货款。
不过,临期食品生意看似很赚钱,其实并不怎么样。因为卖点是保质期短,售价低,但同时它的痛点也是保质期短。
首先,通常分布在各地区大型超市和食品仓库的临期食品很难做到分类和统一调配,带来了人工和物流成本.对于小众的临期食品市场,经营压力不降反增,不如不卖。
与拥有稳定客户的线下零售不同,“临期食品”对于互联网电商来说似乎更难。
在“最后期限”的压力下,商家必须尽快出售临时食品。如果产品的价值因为囤货和物流的时间成本而损失,那只能是
由卖家承担。如果处理不当,还将导致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更何况食品行业的供应链本身就非常复杂,可能一个品牌就有上千个代理商,并且地区之间存在区域保护,所以想打通和整合食品供应链还是很难。
三、消费者还需谨慎购买
低价是把双刃剑!
民意食为安,保质期和临期的时间节点,只是明确提示人们食物过了安全的期限,至于何时开始并没有精确的时间,因此临期食品的安全基本上是有保证的,但也不排除其他外部因素。
目前,还并没有明确的关于“临期食品”的相关规定,营养专家建议,在购买临期食品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临期食品的保质期,保证在保质期内食用。

购买临期食品虽然是一种减少浪费、减轻家庭负担的好举措,但也不排除存在货源不明、来路复杂的情况及产品质量保障问题。平时购买的时候,还是要多留意外包装等细节,尤其要注意有无涂改生产日期、包装有无破损等情况。
此外,在购买的时候,要保存好购物小票,一旦发现临期商品品存在相关问题,可以跟经销商协商解决。
面对这些变化,购买临期商品也要做到量力而行,不能因为价格低廉而疯狂囤货导致过期浪费。
综合以上所述,还是建议要去正规的大超市、专门做临期食品的超市、以及靠谱的网店去买;千万不要在路边摊、美食街、一些信誉很低的网店来买。
还是那句话,在食品安全面前,不要只盯着价格。花的钱不值是小事,吃坏了身体那真是大事。
共勉!
参考资料:财经早餐、电商报、潍坊传媒网官网、豹变、领途新消费、闪电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