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充满了味道,但你永远不知道。
春节不像春节。父母亲戚不能异地相见,被迫在家放假却天天受苦;
甚至还有人在这个欢乐祥和的季节里第一次面对你会去哪里.
这一切,没有人想预料到。
但是生命不应该只是疾病和死亡,还应该是新的生命和希望。
正是这些珍贵的“第一次”连接了我们生活的重要节点:
第一次上学,第一次上班,第一次进入军营,第一次学习成长,第一次为人父母.
让我们暂时抛开那些烦恼和担忧,回到生命开始的那一刻。
今天想推荐这部国产新电影,讲的是人生中每一个珍贵的“第一次”——
人生第一次
导演:于颖/史晓庆:屠主演/高亚麟/王耀庆/韩童生/辛柏青/郎跃亭/张钧甯/寇振海
首播: 2020年1月15日(中国大陆)
集数: 12集。单集时长: 32分钟
由豆瓣9.1,中央电视台和上海电视纪录片中心联合制作。
秦波导演,代表作是《人间世》,9.6分。
普通、真实、直击心灵是他们最感人的共同点。
但是《人间世》不像《人生第一次》那样残忍狠心,0103010更多的是温暖和欢笑。
电影中截取了成千上万的普通中国人,以及他们生活中的12个普通“第一”:
从出生、上学、入伍、打工、就业;
到结婚、买房、退休、生病、养老;
以及死亡。
这些“第一”串联起来的,是每一个普通人平凡而辉煌的一生。
h1 class="pgc-h-arrow-right">1、「出生」谁都是第一次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他们也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
紧张、激动、忐忑不安,等待生命到来的父母们总是那么的小心翼翼。
而在孩子们到来之前,最先需要克服痛苦的,是怀胎十月的母亲。
曾经有一位孕妇感慨道,“没有生过人,还谈什么人生。”

假如说人生中有10分的痛苦必须学着去承受,那么生孩子起码要占5分。
那么,分娩阵痛到底有多痛呢?
妈妈们疼到呼吸困难,痛哭流涕,抓紧床头,用手锤墙都无法分散这种疼痛。

就连只是短暂体验阵痛的爸爸们,也痛得受不了,直喊停。

这种疼痛,就像有人要从你鼻孔里挤出一个西瓜,或者有人用尖头皮鞋不停踢你肚子。
即便在现在,无痛分娩技术已越来越普及,但也不代表着妈妈们可以毫无痛感的生下孩子。
产妇们依然要等待长时间的规律宫缩,直到宫口开到二指,才能够接受麻醉注射。
已经是第二胎的吴丽辉,却依然没能忍住这番疼痛,早就大声喊着想要快点打无痛。

而这一针“无痛”,也是人生中最痛的一针。

穿刺针穿过产妇腰部的脊椎孔,将一根细小的导管导入硬膜外腔。
对于产妇来说,这一针再疼,也是给即将要疼到昏厥的自己,一剂最有力的解药。

正式进入分娩流程之后,还有更大的难关在前面等着妈妈们。
顺产,也就是自然分娩。
产妇需要借助宫缩的力量,把一切力气往下使,将孩子分娩出体外。
妈妈们铆足了力,把脸憋得通红,甚至还有的妈妈出现累到虚脱的现象。

产房里会准备着功能饮料和巧克力,给完成分娩的妈妈补充体力。
更重要的是,亲人陪伴在身边,为妈妈们加油打气。
当熬过所有的疼痛,花光毕生的力气,看见孩子的模样,听见清脆的啼哭声时,泪水总会不争气地留下来。
“孩子使劲哭,爸妈使劲笑”


这是父母与孩子,人生第一次的会面。
希望能够有一儿一女的吴丽辉,在看到女儿的一瞬间,边笑边哭了。

但并不是所有的产妇,都能够第一时间与爱人分享喜悦。
第一次当妈妈的周婷,在进入产房十几个小时后,依然没有什么进展。
她的爱人焦急地在产房外四处踱步,时不时地呼叫医生,迫切地想了解爱人的情况。

由于时间过长、催产素作用下宝宝胎心下降,医生向周婷提出了转剖宫产的建议。
为了宝宝的安全,原本一心希望顺产的周婷,接受了剖宫产的建议。
宝宝很健康,妈妈也很安全,但在产房外一直苦守着的爸爸,却哭了。



第一次抱起宝宝的爸爸,脸上洋溢着淡淡的微笑。
原来,第一次与孩子的亲密接触,是让人如此悸动。

怀有双胞胎的向爽,时刻都在期待着孩子的到来。
但由于自己患有先天性心脏主动脉掰二叶畸形,期待的同时也充满着无限的担忧。
她要先进行一次心脏外科手术,由于孕期不到28周,孩子暂时还不能进行剖宫产。

一旦出现危险,孩子的死亡率高达30%,孕妇的胎盘要剥离,会出现大面积出血,可能连子宫都保不住。
幸运的是,母子平安,手术很顺利的完成了。

一个月之后,向爽的双胞胎顺利出生了。
向爽的爱人不断地在走廊来回踱步,压抑不住自己激动的情绪:
“我下辈子不干别的了,就守着他们三个人过,还能干什么呢?”

第一次为人子女、为人父母,我们都需要彼此体谅。
所有的孩子,都是从蹒跚学步到牙牙学语,从什么也不会到独立成人。
所有的父母,也是从手忙脚乱到养儿育女,从桀骜不驯到温暖柔情。
不管是成长还是养育,都是生而为人,一场温暖又感动的人生修行。
2、「离别」
对于孩子而言,人生最重要的第一门课,不是学说话、学走路、学吃饭,而是学会离别。
离别的第一步,从踏进幼儿园开始。

每年的9月,全国各地的幼儿园里总是会有震耳欲聋的哭声。
不管在哪里,都集体上演着一出“妈妈不要离开我”的绝顶苦情大戏。

数不清的孩子哭着、喊着、嘶哑着,甚至扯着妈妈的衣角、在地上打滚,一切就只为了把妈妈留在身边。


对于年纪尚幼的孩子们来说,学会与妈妈分离,是出生以来再难不过的人生第一课。
而在角落里看着大哭不止的孩子、偷偷抹泪的父母们,更是怎么都学不会离开自己的孩子。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这种相依相靠,是怎样都无法割舍的。
他们也都是第一次,要学会克服离别,变得“勇敢”。

回想起第一次与爸妈在幼儿园分离的时候,孩子们的表情显得严肃又可爱。
“为什么这么坚强?”
“因为长大了。”

“爸爸送你到幼儿园,你千万不能哭。
你就大步地不要家长陪,你就大步地往幼儿园里面走,这就是勇敢。”

“你睡觉的时候会不会想妈妈呀?”
“会的,我放在心里想妈妈。”

当孩子们渐渐成长,学会与父母离别之后,他们也将从幼儿园迈入小学。
小学的门口,不再有幼儿园门口的哭闹,更多的是父母站在门口关切而又期盼的眼神。
迈入小学之后,大多数的父母都会开始给孩子规划未来。
不仅要完成作业、考的好成绩,越来越多的父母给孩子安排了“第二课程”。
刚上小学一年级的郭雨晴,除了要完成作业之外,还要在妈妈的监督下弹钢琴。

幼儿园时期那种对父母的依赖,全都挥之散去了。
仅剩的,只有“不喜欢爸妈”、“他们真的很烦”、“把我搞得快要疯掉了”。

或许要过了很多年之后,郭雨晴才会像逼迫自己学钢琴的妈妈一样:
“我现在觉得,我妈小时候为什么不把我逼得再好一点。
如果再弹得好一点,或许我现在可以既有一技之长了。”

还有一群孩子,他们并没有那么幸运的过渡期。
从很小的时候,与父母分别,似乎是一出生就要学会接受的现实。
他们被叫做“留守儿童”。

大多数的留守儿童都在偏远的农村生活着,父母为了让孩子读得起书、家里能过得好一些,都纷纷选择北上南下打工,养活一大家子。
唯一在家陪伴孩子们的,只有年迈的老人。
离别这件事,早就成为了他们心里一道永远过不去的坎。
说不出来,但却又苦在心底。

唯有通过诗歌课,这样抽象的表达方式,孩子们心中对于离别的无奈与思念,才能喷涌而出。
“我想做一个像大海一样的爸爸。”

“我会教我的孩子,把自己的爱留给自己的孩子。”

“而我,在爸爸妈妈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长大。”

人生在世,便是不断地在迎接,同样也在离别。
第一次学会离别,我们哭着去接受;
而当真正的离别到来,或许我们才能笑着面对。
漫漫长路,还有许多的“第一次”在见证我们成长的轨迹。
当孩子们被问到,“长大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医生、老师、消防员、军人、白领……回答五花八门。

他们的眼里,都充满着对未来的希望,闪烁着点点星光。
这样的美好,大概也只有当长大成人、为人父母、头发花白时,再度回看那些珍重却又有些模糊的“第一次”,才会察觉到得到吧。
“人生初见,春和景明,往后余生,波澜不惊。”

*本文作者:阿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