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关村创业街开业5周年之际,共有409支外籍和海归团队孵化
回归者聚集在这里的奥秘
张庆庆和他的团队希望未来能更多地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为企业走出国门提供语音识别领域的解决方案。
图为张庆庆(站在中间)与队员交流。
今年6月12日是中关村创业街正式开业5周年。几年来,这条只有220米长的街道,也见证了很多海归来这里创业、实现梦想的故事。
图为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创业街。
新华社记者严焕宗摄
2013年3月,北京市海淀区提出建设创业孵化街,集聚高端创新创业要素。原海淀书城正式开始调整改造业态,以优化升级空间环境,满足创新创业服务业态需求。
今年6月12日是中关村创业街正式开业5周年。几年来,这条只有220米长的街道不断升级,见证了一波又一波的创业浪潮,也见证了许多人梦想成真的时刻。
“这里有一个特别好的平台。”
2010年,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语音信号处理博士张庆庆赴法国,成为法国国家实验室博士后。在完成博士后研究并回国工作数年后,她看到了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机遇,决定立足自己的专业基础创业,从事数据采集、存储、数据结构化和分析,将原始数据转化为机器可以识别的数据。此前,她曾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科技成果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以语音识别为例,人工智能的实现需要大数据的支持,而这些数据在发送到分析模型之前需要进行结构性的处理。我们要做的是‘标记’数据。”张庆庆告诉记者。
在强劲的行业需求和蓬勃发展的行业趋势下,张庆庆和他的团队将核心业务聚焦于数据处理,并基于大数据链路和自身技术能力对数据处理进行了调整和优化。“这其实是语音识别领域实现人工智能的基石。如果数据生产和处理的生产率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整个行业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我们希望通过提供算法模型训练的技术手段,更准确、更快速地产生更多数据。”她说。
你为什么选择来到中关村创业街?“这里有一个特别好的平台,不仅为创业者提供了物理空间,还提供了优惠政策、企业需求对接等软服务。”张庆庆不假思索地回答。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创业者,她和团队的客户都位于中关村,人才、技术、资本等众多创业要素汇聚于此。身处创业街也为张庆庆赢得了先天优势。
“这里有整个创业服务链”
在离张庆庆不远的另一支创业团队中,毕业于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环境经济学专业的金文“跨界”进入安全领域,为国内安全领域提供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在与公安机关的合作过程中,金文和团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可以通过数据融合和文字图像理解技术来预防犯罪事件的发生。“数据融合和信息挖掘可以帮助办案人员解决一些老的悬案。一方面,缩短自己挖案的时间;另一方面,也有可能通过机器辅助手段提高效率,帮助警方缩短办案流程。”金文告诉记者。
基于深度学习模式,在相关项目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提高效率和产生商业价值,金文深以为然
统在过去十几年的信息化发展中积累了海量数据,也为AI“大显身手”提供了依凭。靳雯意识到,可以利用技术产品为办案人员更好地分析和挖掘信息数据提供一种解决方案。从海淀图书城到中关村创业大街,靳雯见证着这里创新创业的热情不断高涨,队伍日益壮大。留学几年后归来,她以海归创业者的身份入驻自己再熟悉不过的创业大街,这里已是创新创业的地标,吸引着全球的创新资源和人才汇聚。
“这里为我们提供了创业扶持的整条服务链。”靳雯说。“大部分IT行业的双创平台、股权机构以及不少扶持政策汇聚在中关村。不少创业团队,在创业早期更多地只是擅长自己熟悉的那部分,剩下的事情需要帮助、需要指导,而这些我们都可以从这里获得。”
“这里飞速拥抱新事物”
据中关村创业大街创新创业研究中心部门经理黄菁菁介绍,从提供孵化落地服务、运营国际创新中心到打造中关村国际青年创业平台……5年来,中关村创业大街通过系列举措,致力于为创业团队创设更理想的运营环境。
不仅服务于国内和海归团队,为了建设全球创新创业高地,创业大街也为国际人才“量身定制”了服务模式。“从基础落地、商业打磨到深度孵化成体系服务,我们帮助国际团队设立本地公司,为国际人才提供签证办理绿色通道,提供优惠的办公空间和资源对接服务。同时,开办孵化训练营,培训、辅导国际团队适应中国发展,帮助国际创业团队寻找相匹配的中国合伙人。”黄菁菁说。就在两个月前,占地近700平方米的中关村国际青年创业平台正式启动运营,首批即吸引了来自瑞典、美国、俄罗斯、韩国、英国等国的10个团队入驻。在未来,这里将吸引更多有在中国创新创业意愿的国际青年。
良好的创业环境,广阔的发展舞台,创业者的圆梦故事正在继续。拥有技术背景的张晴晴,未来希望能够参与更多管理类培训,积累更多团队和公司管理方面的经验。“我之前可能会很纯粹地只从技术维度去思考,‘有用吗?有用就去做’,但是从管理角度来讲,需要考虑和着眼于更多层面。”张晴晴说。
几年的创业经验,令她感触最深的是中国拥抱新鲜事物的速度,“2016年,当我讲‘我们是为人工智能领域提供数据结构化服务’时,很多人听不明白,不知道我们在做什么。但仅仅过了一两年,一听到我们提供的服务,大家就非常清楚技术内核是什么。这种拥抱新事物的速度令人赞叹,也正因如此,初创团队将拥有更多机会。”她说。
孙亚慧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