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业史》每章简述 创业史

11月8日是新闻日

每年的这一天

勾起我的回忆总是很容易

2000年11月8日,第一个记者节,我在县报社工作了五年。第二年,我去了城市报社。第三年,我进了省。没有背景,没有熟人介绍,看了招聘广告考试都进去了。看到几百人参加考试,我意识到这碗饭不容易吃,但我很容易得到。

我一直期待着一年一度的记者日,带着哀悼、奖励、福利、荣耀和荣誉。我每天都热爱新闻写作和媒体工作。一个人把自己的爱好和自己的工作结合起来,是最幸福的事情。我工作的楚天都市报,当时在全省遥遥领先,也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广告收入和福利待遇都很优秀。我这辈子都在这个地方,别的地方我都不跳。生活是重复的,但一点也不无聊。

我很快就成了省领导口中的“主心骨”,就像县市报纸的领导评价一样。我在全省跑党政路线,参加过很多其他战线的大型报道。一年多后,我被送回老家派驻记者站,率先开了一个地方版。两位领导人中的另一位是花瓶。在报社最初成立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带领下属完成了选址、装修、招聘、组织采访、编辑审稿、后勤保障等工作。因为花瓶的秘密力量,我被调回了总部。我培育了一棵树,从树种到树苗,然后长高开花,好像结果了,但和我没关系。心有不甘,却又无可奈何。金子总会发光,但人才领袖可以利用它。我很快被调到总编室做头版、第二页、后页等重要版面的编辑。领导和编辑对我态度很好,我几乎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

有些人生来就是记者,也就是我的记者。我没有上过高中或大学。初中毕业,在中专学习了四年。我主修化学工程。有这样的教育背景,我其实是靠自己努力的。一路从基层县报和市报做起,我做过记者、编辑、广告和发行。我也有机会组建了一个团队,创办了一份新报纸。我经历过这种经历。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层级,每一项工作,每一项任务,我都在前线岗位工作过。我就是一个典型的新闻学不学的例子,让名牌大学新闻系的学生感到尴尬。哈哈,不接受就打!

2007年11月8日,十年前的记者节,我一点印象都没有。那一年,报纸的广告收入和净利润也逐年增长到顶峰。在一所歌舞学校里,我的心得到了自由,思想也越来越坚定。一个月后的12月7日,我从报社辞职了。我在报纸派我去拜访并回来分享的会议上公开宣布辞职。从现在开始没有回头路了。

当时有一点噪音。我新开通的博客每天的访问量增加了3万到5万。据说很多记者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我的博客看看有没有更新或者评论。我贴的帖子在减少,但是我关注的帖子在增加,各种声音都有。用现在的热词,十年前我就是“网红”。我更关注人们对我辞职原因的分析。有人说因为我没当官,其实就在我辞职前一周,领导找我谈话,让我做《大武汉》杂志的主编。我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有人说我离开是因为“花瓶”。不像很多人对他的理解,我从心底里鄙视他,他影响不了我的思想。甚至有人说我要搬到武汉另一家竞争对手报社,更是无稽之谈。每天都有很多人在等着我的博客更新,不是出于关心,就是出于看的乐趣,或者是出于好奇。然而,我沉默了。没有封口费,没有内幕交易,没有面对面的掐架,没有输赢。我停止更新的原因和我辞职的原因完全一样。只有一件事:我想从媒体转行到教育,我想从工作创业成为老板。我这么忙着创业,怎么有时间跟你聊天消遣?这是最大的原因。至于其他的,都是浮云,都是插曲,都只是一个镜头,没有额外的麻烦。虽然当时发生的一些事情,包括我和其他人,都有点龌龊,写出来好像很冲动很无聊,但是谁年轻的时候不做几件混蛋的事情呢?如果他一直这样,他真的是个混蛋。如果你是一个有底线,有追求,努力的人,那种混蛋的事情只是一个插曲,只是一小段,也只有年轻人犯下的错误,上帝才能原谅。当你用行动去追求和实现梦想,取得一定成就的时候,那些间歇期自然会消失,那些往事如烟。

十年前,你为什么从报社辞职创业?这几年,我的事业逐渐走得顺利,也有时间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人生,回忆过去。我发现,十年前移居大海,是我人生的必然选择。我曾经做过一次演讲,回顾了我从小到大的生活经历。我发现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并不断扩大我的梦想,追求梦想的实现

人。


每个人都有梦想。梦里的想象,源自于眼睛的所见,引发了大脑的所思所感,夜里睡觉都会想到,就叫梦想。梦想的高度,决定行动的高度。我也有很多梦想,在同龄人、同学们中,我的梦想算是“胆大妄想”的。


我的第一个梦想,是要成为城里人。


我出生在鄂西北农村的一个贫困家庭。家里只有两亩八分地,却要供养三个孩子上学。家里住着土坯房,一到雨天就往外舀水。吃面条有时不放盐,盐没了没钱买,所以记忆中我偷吃家里的零食,居然是食盐!除了过年,没穿过新衣服,所有的裤子,膝盖上都有两块方方正正的补丁,像汽车的两个大灯,屁股上还有一个更大的补丁,像个脸盆。


在村里上小学的时候,小伙伴们家里都不富裕,穿的都差不多,不觉得有什么。到了镇上读初中,看到镇上的孩子衣服没有补丁,心理不平衡了,知道不好意思了。我宁愿多在座位上坐着,把那个“脸盆”坐在凳子上,也不愿意让班上同学拿嘲笑的眼光看到它。我在想,什么时候,我能想镇上孩子那样,不用穿着装有“汽车大灯”和“脸盆”的裤子呢?


筑梦的过程中,需要高人引路。如果没有高人引路,我的梦想恐怕就是能够穿上没有补丁的裤子,而不是更大。在高人的引导下,我有机会到城市里,看到城里有钱人的生活,那是跟农村人、镇上完全不一样的生活。于是,我比农村孩子更加敢想。


帮我放大梦想的高人,是我的爷爷。上世纪八十年代,爷爷从农村到城里,白天拉着板车满大街收破烂,晚上回到一间十几平米的小屋里,整理那堆积如山的破烂。从八九岁时,每到暑假,我都能进城一段时间,跟着爷爷收破烂,帮他推车。中午,我们会在面馆里一人吃上一碗两角钱的牛油面(也叫“窝子面”),味道真香啊,一碗吃不饱,吃了还想吃,爷爷就会把别人吃剩下的面碗端过来,一人一碗,喝掉,喝饱。我在城里的生活虽然依然艰苦,但是看到了城里的高楼、汽车,看到了城里人相对富裕的生活。我在想,什么时候,我能跟他们一样?


帮我接近梦想的,是我的父亲。我们那儿城里人管父亲叫“爸爸”,农村人叫“伯伯”。我父亲也在城里,但是我们只能叫“伯伯”,因为他只是个临时工,一辈子都是临时工,不算是真正的城里人。伯伯想转正,却总是转不了,就把他的梦想寄托在我们身上。他就告诉我们不知道从谁那里听来的一句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在那个年代,农村孩子成为城里人唯一的途径就是读书考学。所以,不管家里日子再紧巴,再缺少劳动力,我们家三个孩子一直都在上学。哥哥读了本科,妹妹读了研究生,我是最屁的,初中毕业上了中专,但也算转了城市户口,吃上了商品粮。中间虽然多有波折,但第一个梦想还是实现了。


我的第二个梦想,是成为报社记者。


我的中专,读的是湖北省化工学校,学的是无机化工专业,造尿素碳氨。直到现在,我都不清楚尿素和碳氨有什么区别,我不喜欢我的专业。大概从中专一年级开始,我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报社记者。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文学,文学青年比官二代、富二代有面子,更受女生和老师青睐。我最初只想当文学青年,写了很多诗歌、很多散文、很多小小说,也写过中篇小说,甚至着手写过长篇小说。遗憾的是,无数次投稿,都失败了,连退稿信都没收到过。


帮我接近这个梦想的第一类贵人,是学校所在地《黄石日报》的编辑老师们。我决定从简单点的文章开始,仿照报纸上的文章,写新闻稿。老是没有发表,我就送稿件到报社,当面向编辑请教,遇到了陈宗聚、贾发雷两位老乡,帮我不少。后来,有结识了文尚泳、刘宇昂、华夏、李云进等老师,带着我采访,帮我修改稿件。我的新闻作品一篇接一篇见报,有时一天报纸上会有好几篇。有两个暑假,我没有回老家,就在报社打工。没有工资,只有稿酬,每篇少的3元,多的20元。暑假两个月,我能挣200多元稿酬,而我当时的生活费也就是一个月30元。临近毕业,我的同学们一个个被分配到了化工类的国有企业上班,我的工作单位却没有着落。因为我萌生了到报社当记者的念头,但是,报社领导说,这小伙写作能力不错,也能吃苦,但是学历不行,报社规定大学生才能进报社。


帮我实现这个梦想的的贵人,是老家县报的朱道钰社长。毕业那年的暑假,我拿着一大摞报纸上发表的新闻作品,敲开了社长办公室的门。我说这是我的作品,我爱好新闻,请给我一个写作的机会,我不要工资。社长收留了我,让主任给我安排了一张办公桌。我以“实习生窦昆”的名义在报社干了将近两个月,没有工资,只有稿费,比《黄石日报》标准低很多。我比任何人都勤奋,没把自己当没工资的实习生。那天,朱社长带着我下乡采访,临近回报社的时候,他在前排副驾驶座上问我:“小窦,你的档案在哪里?”我说在学校里放着,他说:“给你两天假,去学校把档案转到报社来。”当时,中专生一般只能进国有企业,父亲单位一位同事的爱人马文法叔叔,在组织人事部门上班,也帮了很大忙。在他们的帮助下,我的第二个梦想实现了。


一个人的梦想,尤其是像我这般敢想的人的梦想,不是靠自己就能实现的,感恩实现梦想道路上的贵人相助!参加工作后,我曾多次到《黄石日报》,向当年帮助我的编辑记者老师们谢恩。当年批准我进县报当记者的老社长退休后,被我高薪聘请到晋级教育工作,至今前后已经五年了。


我的第三个梦想,是当老板。


在县报干了几年,我是报社的六大标兵之一,唯一的“业务标兵”,大照片挂在楼梯口。人的欲望却不断膨胀,或者叫梦想不断放大。原以为记者牛逼,其实记者也分等级,县报记者跟市报记者、省报记者一起采访,无论你水平如何,就只能靠边站,坐席时也只能坐下首。于是,市级的《襄阳晚报》对外招聘,我考取了晚报记者。在晚报干了一年,我又考进了省级的《楚天都市报》。在那里又干了六年,新闻记者生涯度过了十三年,我又有了新的更大的梦想:辞职下海当老板。


在省报我也算干得风生水起。当过党政记者,经常面见省委书记、省长;派回老家襄阳,当记者站站长;报社创办地方版,办一份新报纸,负责人竞争上岗,老总找我谈话,内定我为主管新闻的编辑部主任。我很投入地履行职责,带着团队把这份新报纸办得对以前的老东家《襄阳晚报》很有压力。我原以为会在新闻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直到我也没有看清楚的巅峰,直到退休。然而,一些外界的意想不到的因素让我改变了梦想,使我走上了与之前完全不同的道路。


改变我梦想的第一个人,是当时的市教育局局长李菲。我带着记者去采访,有点兴师问罪的味道,问市民反映学生双休日、寒暑假还要补课,导致学生课业负担重,教育部门如何解决。李菲局长是考试选拔上来的局长,也有几把刷子,拿出《民办教育促进法》给我讲法:教育局只能禁止公办学校补课办班,但是对于民办教育机构办班不但不能禁止,还要搞好服务,学生课业负担重的根源在于家长有需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需求就有市场,所以社会上补课办班红红火火。那次采访结束后,我在襄阳鼓楼附近的一家西餐厅里,对两位女同事谈了我的一个想法:“我要办一家培训学校,教孩子们写作文。”两人一笑,不置可否。一年多以后,两人说:你说要办学校,以为你是说着玩的,就真的办了。


改变我梦想的第二类人,是报社领导。就在我一门心思想把地方版办好、并且已经有了很大起色的时候,一个电话从省城打来,我被调回总部了。事前没有征求意见,通知过后也没有商量余地,甚至我连开口商量的勇气都没有,挂掉电话,我几分钟呆在原地,心想:为什么我的命运一直掌握在别人手里呢?


几分钟过后我决定:将来一定要自己当老板,结束上班打工的命运。我让爱人牵头,真的办起了一家培训学校,我在幕后指挥。经历三年的摸索过后,我辞去了报社工作,从省城回到襄阳,全心全意投入到民办教育行业。我的当老板的梦想,再次实现了。


我还有第四个梦想,就是我现在正在努力要实现的,就是让中国每一座小学旁边,都有一所晋级托管。


虽然路途遥远,但是已经上路,一步一步地往前走,一点一点地在实现。这个梦想够大了吧。中国有多少所小学?网上查询的数据是:共有587949所!没有哪一家教育机构,敢说在每一所小学旁边都有一家分支机构。事实上,除了学生托管以外,培训机构、幼儿园、早教机构,也不需要在每个地区都开上很多。梦想只有足够大,才能拼尽一生去实现,这个很大很大的梦想,够我奋斗一辈子了。从此,不再更新梦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仰望星空,脚踏大地。每一个大的梦想,都包含了很多个小小的梦想。只有实现了一个个小小的梦想,才能离大的梦想更近一步。


在追逐第四个梦想的过程中,我实现了扩张直营校区的小梦想,把校区从襄阳开到了武汉、黄石;我实现了打造校外教育界最牛团队的梦想,晋级教育团队在业界有口皆碑;我实现了把品牌推向全国的小梦想,把总部建在北京,在武汉、西安、长沙等地建立基地;我实现了当讲师的小梦想,一年有一半时间为全国教育界从业人员讲课;我实现了为校外教育界写书、出教材的梦想,每年都能出好几本书;我实现了把托管教育推上大雅之堂的梦想,晋级托管教育品牌两度走上了新浪教育盛典的领奖台;我实现了个人不断扩大影响力的梦想,先后做客CCTV对话中国品牌栏目、影响力人物栏目接受访谈,新华网评选我为2014年度中国教育影响力人物。2015年11月,受新东方拍摄电影《中国合伙人》启发,的我在一次讲课中宣布,晋级教育将来也要拍一部电影,电影名称就叫《放学后》。仅仅过了几个月,这部总投资1500万元的电影就开始了拍摄,并顺利杀青。2017年5月20日,在全国各大院线公开上映。


我人生的每一个梦想,都在一个一个实现。时间可能或早或晚,但必须实现!


梦想,是人生的航标。有目标的人生叫航行,没目标的人生叫流浪。我的人生不能流浪,只能精准航行!


有一句话很流行:人一定要有梦想,万一实现了呢?


我想说:梦想一定要大,一定要敢想,想都不敢想,如何去实现?!


这是我一年前一段演讲的片段。从20岁到32岁,媒体生涯我终身难忘,无怨无悔。从32岁到42岁,创业路上我奋力前行,乐此不疲。能够到媒体工作,是非常幸运的;能够走上创业路,是无比正确的。媒体是情感,教育是梦想。上班是吸收,创业是绽放。右手是昨天,右手是未来。没有昨天,就没有今天,更没有明天。


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个创业当老板。我反对应届大学毕业生创业,我反对员工因为打工干不好而去当老板。但是,我很支持媒体人创业,因为有很大的优势,同时形势所迫,也将是一些媒体人不得不做的选择。我有一双看到未来的眼睛,10年前我看到了教育产业尤其是托管教育的美好前景,却没看到10年后包括报纸在内的传统媒体遭遇的巨大冲击。10年前,一个记者辞职就是件大事,如今一批总编也都不是新闻。面对昔日同行,我愿意用自身经历告诉他们:告别过去,用好媒体从业的积累,投身创新创业的大潮,勇敢开始你的转型之路吧!


能够帮助到更多人,尤其是能为已经和准备离开媒体创业的朋友们,助上一臂之力,是我最大的写作动力。如果你愿意读下去、转起来,我愿意把我十年来创业路上的经验教训、成功失败、心得体会,与您分享。


(此篇文章写于2017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