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
图:程满辉在电视节目中介绍创业产品。
图2:陈先汉在分享自己的创业经历。
图:张晓建与创业产品“觉醒动力”共享充电宝。
个人资料图片
底图:深圳湾的一个场景。
影像中国
快速发展的中国内地是香港有志青年施展抱负的巨大舞台,而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地理相连、文化相近的9个城市,则是很多梦想创业的香港年轻人的首选。完整的产业体系、庞大的消费市场、千变万化的发展格局、完善的创业服务……在大湾区的优良环境下,香港青年创业者的梦想种子一步步开花结果。
在内地创业迈出新步伐
不久前,一家跨国企业海外工厂的生产设备发生了复杂故障。以前只能请总部派技术专家到现场解决问题。如今,一线技术人员只需要戴上一副轻便的眼镜,就可以将所见与总部专家团队的电脑屏幕实时同步。专家用红点指针等工具在电脑上精确标注位置,一线工人可以根据专家的指导检查解决问题。正是年轻的香港企业家程满辉,和他的智能眼镜,将这个略显科幻的场景变成了现实。
在接触AR技术之前,郑文辉在香港手机应用开发领域其实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遇到了香港市场增长的天花板。在偶然接触到AR技术后,程满辉坚信这是一个“制造世界级产品”的绝佳机会。起初他瞄准的是AR应用研发,但由于当时AR硬件性能不佳,两年过去了,情况迟迟没有好转。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自己动手呢?”2015年,程文辉决定进军R&D,从事AR智能眼镜硬件的制造,成立了深圳市创隆智新技术有限公司,将原港资公司除软件R&D外的所有业务转移至深圳。“其实香港并不缺乏软件方面的人才,但由于香港缺乏硬件科技公司,招聘硬件人才非常困难。”程文辉表示,深圳在人力资源、产业支持、政策支持等方面为硬件创业项目提供了理想的环境。
事实证明,程满辉这一步走得很准。落户深圳不到一年,深圳创龙智信科技就推出了第一代ar智能眼镜。经过不断的研发和改进,产品变得更轻,视觉效果越来越好。尽管有科技巨头的竞争,这家只有60人左右的创业公司,在全球AR智能眼镜市场上依然占据着近15%的市场份额。“我们的短期目标是将AR智能眼镜做到极致,中长期目标是成长为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科技公司。”程文辉说。
在香港“北上”追梦的青年人群中,有的目标明确、路径清晰,有的则选择先走一步再发现机会。如果说程满辉属于前者,那么陈贤汉属于后者。
2014年,大学刚毕业不久的陈先汉创办了自己的建筑设计工作室。在租金和劳动力成本昂贵的香港,设计市场的容量有限,小型初创企业很难分得一杯羹。面对激烈的竞争,他决定在内地试试。2018年,在广州天河区相关部门和香港企业家的帮助下,陈先汉在广州天河成立了工作室内地分公司。
陈先汉坦言,自己当初来大陆只是为了节省成本。他没想到,内地市场远超预期。“短短几个月,广州分行的业务有所增长,规模迅速超过香港分行。”
大湾区的建设带来新的机遇
现在,广州的分公司和香港的公司已经相对独立,前者甚至成为陈贤汉工作室的主要收入来源。几乎是因为失误,他找到了机会,这让他更加乐观
如火如荼的大湾区建设,不仅为香港企业家带来了巨大的空间,也凸显了香港的优势。陈先汉表示,香港在金融、法律方面更符合国际标准,对外国客户来说更方便、更可靠。这是香港企业家应该好好利用的独特优势。
得益于香港的国际优势,近年来,来自香港的共享充电宝在日本和东南亚一些国家越来越普遍。这个被称为“觉醒力量”的共享充电宝品牌就是从这个广泛的
州返回香港创业的章小健所创。2018年9月,当他在香港宣布正式推出共享充电宝时,已经是在广州打拼了六七年的资深互联网创业者。2011年,在香港多次创业的章小健决定到广州试一试。在广州这些年,章小健积极尝试、学习,不断寻找商机。从帮人做电子杂志赚取内地创业的第一桶金,到开发手机APP,再到为企业提供电商平台搭建和解决方案服务。在互联网经济的风口上,章小健抓住了机遇,越做越大。时至今日,他所创立的广州云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已成为国内知名的电子商务第三方服务公司,业务从国内延伸至海外。
2017年,当共享经济在内地蓬勃兴起,章小健看到了新的机会,带着在内地互联网行业多年的积累回到香港,创立了研发运营共享充电宝的醒电科技有限公司,“香港比较缺乏互联网经济发展经验,我希望为香港互联网行业发展做点事情”。
当时,共享经济在香港属于新生事物,在香港推广共享充电宝,如何先让商家愿意接受设备入驻?章小健决定以内地游客作为切入口。受益于大湾区人员往来的日益便捷化,2018年,内地赴港游客超6000万人次。章小健的推广获得巨大助力,他和搭档两个人半年内谈下了近500个合作点,都是在内地游客聚集区域。此后,醒电共享充电宝合作点在香港快速扩张,成为香港这一细分领域的龙头。当共享充电宝在香港取得成功后,再向海外推广便水到渠成。“海外很多地方的用户习惯、法律政策等跟香港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有了香港的经验以后,拓展海外市场就容易很多。”章小健说。
为更多香港创业者指路
创业期间,章小健常年奔走于广州、深圳、香港等大湾区内城市,“大湾区生活圈的概念没出现之前,我已经进入这个状态了。”这些年,他亲身感到大湾区内各个城市之间距离越来越近,各类创新创业扶持项目和众创空间越来越多,“大湾区为香港‘草根’创业者提供了越来越好的机遇”。
为了帮助香港青年迈出创业第一步,一群如章小健这样在内地闯荡多年的香港创业者成立了“同路孵化器”,为新到内地创业的香港青年搭建信息资源分享平台,提供包括创业咨询、融资服务和办公空间等孵化服务项目。在约两年的时间内,“同路孵化器”已在香港、广州、东莞、上海四地建立基地,孵化港澳青年初创企业150家,其中有9家已估值过亿。
作为“同路孵化器”副主席,章小健也是有意投身互联网创业项目的香港青年信赖的人。“这两年跟我咨询内地创业的人越来越多,问的许多问题也是我曾经历过的。”章小健说,年轻人到陌生的地方闯荡都会有担忧、迷茫,希望能把我的经历分享给他们,帮助他们在内地扎下根来,“只有扎下根来才能发现、把握机遇”。
“以前香港年轻人讲起内地创业想到的都是父辈的故事,其实我们这一代人的机遇比父辈还要好。”陈贤翰说,今天的内地,社会各行各业发展水平都在提高,完全能够承载不同专长香港青年的创业理想,加上有力的创业扶持政策,成功率一定会比过去高。
作为“同路孵化器”的执行副主席,组织各类创业和商务咨询交流活动,成为陈贤翰近段时间的主要工作。“受疫情影响,很多创业者在内地的项目出现各类问题,我们就跟他们一起想办法。”陈贤翰说,香港创业前辈的经验对初创者来说非常宝贵,自己当年在广州即受益于此。他相信,大湾区创业路上的同路人越多,就越能鼓舞更多香港青年勇敢走出去。
版式设计:张丹峰
《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13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