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宣布即将减持或宣布减持计划在禁令前尚未结束的公司
据券商测算,1月份净减持可能超过1500亿元
中小板、创业板压力大于主板,通信、电力、机械等行业面临更大解禁压力
机构认为,产业资本的增减不会改变市场原有的运行趋势
证监会去年7月8日发布的减持禁令将于本周五到期。在此之前,亿联众(报价300096,买入)和沐源(报价002714,买入)等十多家公司已经提前发布了股东减持计划,并准备在到期后减持。去年股灾期间,为维护市场稳定,证监会于7月8日发布公告称,自即日起6个月内,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持股5%以上股东(也称大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通过二级市场减持股份。当削减禁令到期时,会出现多少次不削减?对市场有什么影响?一些机构已经预测到了这一点。
CICC估计,1月份实际净减持可能超过1500亿,占自由流通市值的0.7%以上。由于年报和第一季报不能在披露窗口减少(季报前30天、预测快报前10天),3月底和4月底分别是年报和第一季报的密集披露期。加之春节前夕现金需求旺盛,1、2月集中减持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大。
不过,根据海通证券首席策略师荀玉根(报价600837,BUY)的说法,情况并没有那么糟糕。他认为,预计1月份总减持金额理论上为2075亿,但考虑到下半年以来增加股东与解禁股东的重叠,预计上市公司实际减持金额至少会折让30%,即不到1400亿。
关于减持对市场的影响,海通证券认为,历史上,产业资本的增减并不会改变市场原有的运行趋势。产业资本减持高峰出现了三次,都发生在市场整体火热阶段,但减持并没有改变市场的上行趋势。2013-2015年,工业资本净减少规模分别为1056亿、1415亿、2108亿,分别占总资本流出的18%、14%、11%,次于IPO、再融资,不是市场决定性影响因素。
郭进证券(报价:600109,BUY)预测,监管部门近期将出台政策,避免非理性影响,不会过分夸大减持禁令到期对市场的影响。回顾历史,减持量与市场大起大落并没有绝对的正相关关系。减持对市场的影响是一个逐渐承压的过程,资金供需存在拐点,但不一定发生在1月份。
CICC预计,减持压力相对集中将对二级市场短期资金产生一定影响。因此,不排除监管部门会出台相应的政策来缓解或对冲集中减持的压力,如制定规则限制减持规模和速度,安排储备资金对冲减持压力等。
行业方面,海通证券认为,通信、电力、机械等行业面临较大解禁压力,解禁金额占市值比例超过4%;银行、机械、电力、电子等行业解禁规模比较大,都在800亿元以上。CICC认为,银行、证券、机械等行业市值相对较大,证券、媒体和互联网、电子等行业在a股市值中占比最大,面临较大减持压力。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