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龙东平(蘑菇租赁联合创始人)
蘑菇租赁联合创始人、中欧创业营第八期学员龙东平
当一群人为一块金子而战时,有人拿起一颗钻石就走了。抢黄金的人也不是不会抢钻石,但是从头到尾没有人告诉他们有比黄金更值钱的东西。这就是认知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区别。
你的砒霜和其他蜂蜜也是认知。你认为不值钱的东西,在别人眼里就是宝。如果你有很强的认知,你会比别人先看到事物的本质,在中后期,甚至是最后阶段,看透你所在行业的发展。你会更了解你的商业模式,优势和劣势,你需要找什么样的人来交易,他会出现在哪个赛道甚至哪个公司,你会更了解钱在哪里。
作为创始人,你认知的边界决定了企业发展的边界。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认识,打破界限。
如何提高认知?我认为有三点:第一,个人经历。第二,指路。第三,大量高质量阅读。注意顺序。无法逆转。
亲身经历
“我从小就知道地球是圆的,但是当我从太空看到地球真的是圆的时候,我的感受是如此深刻。”一个从外太空回来的人这样分享。即使是同一个演唱会,看电视和现场体验完全不一样。你必须亲自去了解真实情况。回到创业,你做了什么和没做什么是有根本区别的。在中欧创业营,听徐小年教授谈创新。他说:“创新和创业如果深深扎根于自己熟悉的领域,最有可能取得创新成果。”贸然进入一个你没有深入研究过的领域,缺乏正确的方法论,会是一个很大的失败。“实践带来真正的知识”。只有通过亲身经历,才能真正看清楚背后的逻辑。对于创业者来说,亲身经历的实践总结是提升认知最基本的方式。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终身荣誉教授徐小年
本人深耕房屋中介领域,能深刻感受到外行和内行之间巨大的信息鸿沟。举个小例子,外行人普遍认为中介吃差价,所以价格越高越好。
其实一点也不。中介追求交易,哪一方弱,就压另一方。当有降价或涨价的空间时,潜力就会得到充分挖掘。他最终想实现的是撮合交易,然后收取佣金。绝对不是说他能卖高一点,就多卖500万佣金的房子,佣金5万,也就是5.1万,就多一千元。
很多事情,看1000遍,看10000遍,都不如自己去经历。我以前从未去过戈壁。我见过很多创始人和CEO朋友在经营戈壁后,都是做了很长时间的感情和分享。我总觉得这纯粹是装出来的。即使他们有长久的感情,我也会持怀疑态度。直到去了那里,我才真正意识到。
在为期三天的戈壁模块中,我参加了一个关于创业的实践教学课程,在课程中,我体验了技能,团队合作,吸取了教训,东山再起。创业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在戈壁这个天地道场被放大到了极致。回顾朋友们对戈壁的感知,我也有了完全不同的体验。
个人经验不仅是对创始人的要求,也是对每一位高管和每一位员工的要求。其实很多企业从大公司聘请高薪高管,问题就出在这里。
你花大价钱招这个高管,希望他能带来大平台的优秀体验,但如果你不小心,就会发现他虽然见过这个行业最好最成熟的系统,但他只是一个过客,并没有亲身经历过系统搭建的过程。他自以为会,但实际上他只看到皮毛,来你们公司抄袭款式,最后会出现问题。浪费雇佣这个人的钱是小事,企业作为试验田是大事。
15px;">想要破解这一困境也很简单,记住,亲身经历跟旁观目睹完全不一样,面试的时候你只要针对他说的项目深挖细节就可以,如果他不是亲身经历,完全经不起细节的推敲拷问,这个时候你就知道,这个人值不值得挖过来,又到底值多少薪水。高人指路
亲身经历之后必然会遇到很多困惑,这个时候就需要高人指路。
我发现很多创始人过于低调,要么闷声发财,不想让别人知道,要么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不好意思对外说,其实创始人是需要多与他人沟通请教的。要知道,你遇到过的困难和问题,别人可能早就经历过并且克服了,你就应该去找到这样的人聊天,跟他分析探讨。就像找高人指点一样,很多问题你其实想了很久也不明白,别人一说,窗户纸就被捅破了。
我是很相信这一点,我们所经历的问题,一定已经有100个人,或者有100本书里把你的问题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了,你不能困在其中,埋头聚焦自己的问题,而是要与他人沟通寻求答案。
周航在《重新理解创业》这本书中就反思过“示弱与求助”。周航创办易到之前曾经在雅虎中国(当时已被阿里收购)CEO曾鸣手下干活,后来离职自己创立易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自主创立的打车软件公司。
后来打车行业遭遇巨头的补贴大战,易到错失阿里等巨头的投资,被滴滴后来居上打败了。事后时任阿里总参谋长的曾鸣对周航说:如果你创业之后来找过我,你知不知道你能拿到什么样的资源?周航反思自己当时是不想示弱,不想风风光光地创业成功之后再回头去找老上司,但是他这样却错失了良机。
多跟高人交流,会大幅提高认知。一般来说,你的水平就是你最常接触的5个人的平均,你不妨回想下过去的6个月,3个月有跟比自己牛的人交流过吗,你接下来的邀约计划又是什么?
能受高人指点虽说是种幸运,但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练习而成,在这方面,我有着自己独到的经验可以跟大家分享:
1. 利用一切方法与大佬建立联系
“傍大款、学先进、走正道。”这九字真言出自冯仑。他自称有个“病”——从小就爱学先进,从小学到大学一直爱给中国最牛的人写信,想要去跟别人见面、请教。
这个病我也有,不过随着科技的进步,我的方法一直与时俱进着,之前是搜集大佬的邮箱发邮件,后来变成微博求互粉,发私信约见面,现在是通过微信群聊找人,加人,约见面。
说个案例,我是怎么通过微博私信跟罗辑思维的罗振宇(中欧创业营第四期校友)建立联系并商讨合作的。2012年我在三亚做家庭旅馆的创业,当时正值微博很火,我就在微博上挨个搜索并私信大V。
对于准备来三亚的,我就邀请对方来体验我们的豪华海景套房;人已经在三亚的,我就提出开车去接对方来体验;准备离开三亚的我就提出开车送机。这样的私信不少会石沉大海没有回应,还有的像潘石屹误以为我是推销而把我拉黑了,但总有回应的,罗振宇就是这么对接上的,他听完我的介绍后,计划把一个读书会放在三亚海边举办,尽管后来读书会并没有举行,但是却因此建立了联系。
不要怕被拒绝,拒绝往往是接纳的序曲。比如,你从2012年就开始约别人,他没回复,但是你要坚持约,可能在2015年某个时间,你再约,对方一看,这家伙原来三年前就约过我啊,再看看他的微博,这三年时间里一直在坚持创业,且做得还不错,那要不就见见吧。
我记得龚焱教授说过,长期坚持做正确的事,才能获得时间的复利。邀约也是这个道理。

龚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创业管理实践教授,创业营课程主任
2. 只要对方有时间你就别怕麻烦
首先在思想上,我们就要端正态度,“傍大佬”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大佬都是过来人,你要走的路他可能都走过了,请他多多指点也是人之常情,要大大方方地去做。当然最主要的是,你自己不要怕麻烦,对方只要时间方便,你就别嫌费事儿。心里有海,随处都是马尔代夫,全中国都是一盘棋。
有次我在北京出差,想要约一位市值几十亿美金的公司CEO讨教营销和增长的问题,当晚6点他回复说人在天津参加年会,我说没关系,我可以从北京赶去天津见他,他本人都很惊讶:“不用这么麻烦吧。”
但是我一点也不觉得麻烦,为了能够获得高人指路,这点折腾算什么呢。于是我赶紧扫开一部摩拜,骑车赶去最近的地铁站,直奔北京南站坐着高铁赶去了天津,换乘了好几种交通,终于在晚上十点半赶到他下榻的酒店。
那次聊了很久,从晚上十点多聊到凌晨两点,他跟我分享了很多实战经验,大到如何获取投资方的信任,小到面试挖人要怎么谈怎么聊,跟他聊了大半夜,非常畅快,整个人都茅塞顿开。

确认对方有空后,立马从北京赶去天津当面求教。
聊完第二天我又折回北京,约见了另一位营销大神,甚至聊得太嗨甚至没赶上回上海的飞机,但我觉得这些都是值得的。
跟这些大咖请教,对方会把一些行业内常见的操作手法,包括市场现状结合起来,全面梳理给你听,你会觉得人家作为该领域的专家,确实有高度。这些东西自己没有经历过,很困惑,但是他们经历过,甚至人家可能给数百家同样遇到这些营销增长问题的企业咨询过,你只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你的问题,他都有答案。
3. 平时要多记录列好提问清单
打铁还需自身硬,请高人指路的前提是,你自己要有充分的思考,带着问题去提问,你问得越细,对方越能够给你好的解答。就像你现在要是有幸跟马云请教,你问马云怎么做生意,这就很可笑,即使马云都没法儿回答你这个问题。
但如果你对于某一个问题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同时又有你的困惑,对方才会有针对性地剖析给你听,这才是一次高质量的高人指点,绝对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像碰到个神仙,点石成金一样,给你说一个小时,你立马就功力大增了,那不是高人指点,那是痴人说梦。
我有个习惯,每次遇到一些自己思考不通的问题都会用手机记录下来,当有机会约到某一领域的大佬时,我就会把相关领域的困惑找出来,并且列出一个清单,带着问题清单去跟别人请教。在聊的过程中我还会认真记笔记,理清思路,真正利用好与高人对话的机会。

与大佬交流时认真记笔记。
不改变做事的方式却想有不一样的结果,这是一种神经病。你得改变自己的环境,把自己丢到一个全新的环境里去,才会有质的飞跃。有个投资人大佬说在创业过程中你需要找到比你略强的peer、同辈,但你跟他的差距又不是特别大的那种,一起碰撞切磋,会非常有利于自己快速提升。
大量且高质量阅读
跟大咖当面交流求教的机会毕竟是少的,平日里提高认知最常见也是性价比最高的方式就是阅读。富兰克林曾说,读书是我唯一的娱乐。书本的性价比太高了,你花几十块能买到别人几十年的思想精华,还要啥自行车?
阅读可以是纸质书,也可能是电子书,甚至博客,公众号文章以及各种收费社群等等,各种有效信息获取都是阅读。对于创业者来说,阅读的范围可以很广,比如招股书,通过看招股书,你才会惊讶地发现原来有那么多千奇百怪的商业模式,很多赚钱方式是你想爆脑袋也未必想的出来。值得仔细阅读的还有,巴菲特每年投资大会的讲话,亚马逊贝索斯的信,阿里巴巴的股东信,王兴内部发言,小型闭门的分享,投资机构举办的研讨会干货等等。
如果阅读的信息价值足够高的话,本质上就是情报,所以不要吝啬,要舍得花钱去买。买书这个事吧,一开始就像往功德箱里放钱,纯许愿用的,看不看只有天知道。我反正是得知别人提到了某本好书,就一定要去买,往往大佬推荐的书都会断货甚至绝版,那就更刺激了,我会不顾一切通过孔夫子旧书网,多抓鱼等平台再掏,甚至请别人复印了寄给我,那种发现好书的感觉有种如获至宝的暗爽。很多书,买了没看,没关系,我知道我总有一天空的时候会翻出来看的,我书桌上堆满了好书,很享受被书包围的快感。
阅读除了大量,还需要高效,在这里我参考张首晟教授的做法。他每次上飞机之前会下载一门课程的教材或书籍,或音乐,或哲学,或某国历史,给自己制定目标,下飞机之前必须看完。阅读这件事儿很讲究融会贯通,看得越多,速度就能越快,而且也越能发现更多的好书。跟下馆子一样,吃的多了,光看外观看招牌看桌子,也能判断出这家店好不好吃。
关于高效阅读,还有一个小技巧可以分享,在书上划重点可以极大提升阅读速度,所以不要有收藏洁癖,大胆地去破坏吧。
如今这时代房价高,房租贵,但我依然相信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红利,其中高性价比、轻松便捷地获取知识,便是我们时代的红利之一,曾鸣教授接连出两本书,智能商业和智能战略都很好;地球上的神级产品经理俞军最近出了本产品方法论很实用;在张小龙每年的演讲里,你会看到他对微信的理解,突破你对微信的认知;在拼多多老板黄峥的公众号里,你能看到他的战略思考和版图扩张等等。
文章的最后,我推荐基于过去一年我的阅读清单,选取让我读后或耳目一新,或醍醐灌顶,或拍案称绝的书籍,与各位创业者共勉共进步:

曾鸣:《智能战略》、《智能商业》;
《毛泽东选集》;
彼得·考夫曼:《穷查理宝典》;
特恩·格里芬:《硅谷创业课》;
龚焱/李磊/于洪钧:《公司制的黄昏》;
俞军:《俞军产品方法论》;
忻榕/陈威如/侯正宇:《平台化管理》;
阿里内部资料:《阿里味儿》;
丹尼尔·戈迪斯:《以色列:一个民族的重生》;
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
理查德·格里格:《心理学与生活》;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由曦:《蚂蚁金服-科技独角兽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