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五必谈,咕咕而谈

特别声明:本文由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网”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网立场和观点。新华网只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古今人物养生之首:“从一到十”

文/田永清

一位医学博士说过这样一句话:“很多人不是自然死亡,而是自杀!”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医学博士是危言耸听,夸大其词。看完全文,我才明白他的意思。许多人可能活了100多岁。然而,由于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这些人的寿命大大缩短。

这样看来,医生说的话还是挺有道理的。

俗话说:人有几百,形形色色的人;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人与人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保持健康的方式也不同。

下面,我“从一到十”,分别简单介绍十种古今人们的养生之道。

用一个字、几个字、最多十个字来介绍这些人的养生之道,难免不全面、不准确。但相信这十个人的养生之道也会对其他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方成的养生之道---一个字:“忙”

著名漫画家方成,年近九旬。他看起来像60岁,听起来像50岁。他思维敏捷。恐怕很多40岁的人都比不上他。他从未失去童心,但他不知道自己多大了。他每天早上5点起床,一整天都很忙,不停地写作和创作,经常骑着自行车到处跑。他画了一个自己的卡通形象,并附上了一首幽默的打油诗:“生活一直很正常,骑自行车画画写文章,保持健康就靠一个字:忙!”有人开玩笑说:“如果方活下来却是100岁,那一定是上帝糊涂了!”

一些退休老同志感叹自己成了“三等公民”:等着吃,等着喝,等着死。整天唉声叹气,无所事事,对你的身心健康都不好。

真正“忙”的人很多,所以少生病少烦恼,心态健康。他们意识到“忙碌”中有无数的乐趣;在“忙”中,有无限的欢乐;在“忙碌”中,可以安定下来。总之,“忙”是生活和娱乐的最佳营养素。

二、马寅初的养生之道---两个字:“从容"

“如果没有其他原因,我会活一百年。”这是我国著名人口学家、经济学家、教育家马寅初的一句“疯话”。事实上,马老生于1882年,卒于1982年,年仅100岁。

马劳长寿的主要秘诀是他能支撑自己的晚年。这里我主要说说他的“反哺”功夫,也就是“悠悠”二字。

马劳的半生经历了坎坷,但他总是对惨淡的世界微笑,并对其官宦家庭的起起落落持开放态度。当年,时任北大校长的马劳听到他被免职的消息,只有“哦”。二十多年后,当他听到被平反的消息时,他只是“哇”了一声。他的修养和气度是常人无法企及的。

一副对联说得好:“不要震惊,看庭前花开花落;我没有留下来的意思,我满脑子都是云和云。”明代养生学家吕坤在《呻吟语》中说:“天地万物之理,始于于从容,逝于仓促。”经过多年的研究,美国医学教授韦迪安特也得出以下结论:古今长命的人都是风平浪静的。北宋理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ion-index="0">程颐的一首七律:“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更是道出了“从容”二字对于修身养性的极端重要性。


三、冯友兰的养生之道---三个字:“不着急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80岁时开始动手写《中国哲学史新编》,于95岁高龄时完成这部7卷本的皇皇巨著,令人啧啧称奇。


冯友兰的哲学思想在国内外都有重大影响,这里仅举一例。


韩国总统朴槿惠,自称是“没有父母,没有丈夫,没有子女”的“三无”女士,人称“冰公主”。她深受冯友兰哲学思想的影响,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使我重新找回内心平静的灯塔,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著作《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晚年时,曾有人向他请教养生之道。老人沉吟半响,缓缓地说了三个字:“不着急。”


冯老将“不着急”的养生之道,贯穿于自己的修身养性和学术研究之中,向往进入一种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人们形容冯友兰“视其色如春阳之温,听其言如时雨之滴”。在耄耋之年,他目近失明,耳近失聪,而学术活动却一刻未停。可见,冯老的“不着急”,不是生命钟摆的停歇和迟缓,而是对生命长度和宽度的拓展。


四、袁晓园的养生之道---四个字:“顺其自然


袁晓园举世闻名,不是因为她四妹袁静在解放初写了一本风行一时的小说《新儿女英雄传》,也不是因为她三妹的女儿琼瑶是我国台湾的著名小说家,而是因为她本人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袁晓园出身翰苑之家,工诗词,善书画,喜交友。青年时代,她冲破封建家庭樊篱,只身赴法国勤工俭学;上世纪40年代,她成为我国第一位女外交官;70年代,她作为著名美籍华人学者第一个率团访华,受到党和国家多位领导人接见;80年代,她毅然放弃美籍,别子还乡,叶落归根。


她100岁时,在中央美术馆展出自己创作的100幅书画作品,前来祝贺、观赏者人头攒动,刘延东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贺词。


她101岁时,在古都南京创办了袁晓园艺术馆。我和新中国新一任驻美大使柴泽民,陈毅元帅之子、中国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等,应邀前往祝贺。袁晓园与前来祝贺的人们亲切交谈,并翩翩起舞。


《黄帝内经》中提到“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是养生的重要原则。袁晓园的养生之道,正可概括为四个大字,就是“顺其自然”。


五、姜昆的养生之道---五个字:“笑、俏、唠、跳、掉


著名相声演员姜昆,有一套自己独特的养生之道,概括起来就是五个大字:笑、俏、唠、跳、掉。


笑:乐观,没乐都要找乐。


俏:穿了一辈子中山服,到老了换换衣服,穿穿球鞋,往年轻里打扮,更主要的是心理上要年轻,做到“老来俏”。


唠:经常和别人聊天,不能觉得自己老了,一天到晚老闷着。自己心里有事,通过聊天说出来。听别人说话,了解新鲜信息,让生活充满情趣。


跳:运动。一定得有一项运动伴随自己,要上瘾,要专心,日久天长,效果不言而喻。


掉:要自我掉价,这条最重要。过去你是领导,现在不是了。看着你培养的年轻人坐在主席台上,你坐在下面,心里一定要平衡。在家里也是一样,过去你是一家之主,凡事说了算,现在多听听子女的意见,他们可能比你强得多。掉价要掉到整天和孙子孙女一块玩,享受天伦之乐。掉到孙子辈的堆里,就算是掉到家了。


六、白岩松的养生之道---六个字:“管住嘴,多动腿


很多人在认识上有一个误区,认为养生是老年人的事。其实,养生是指行为、作息和饮食的调理,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人。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却与许多疾病不沾边,总是精神饱满、神采奕奕、侃侃而谈、不知疲倦。


这主要得益于他总结出的六字养生之道:“管住嘴,多动腿”。


首先是要“管住嘴”。《皇帝内经》中一针见血地指出饮食过度的危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白岩松常说两句话:一句是“任凭‘三高’食品美味,我却独爱蔬菜”,一句是“饭吃八分饱,少病无烦恼”。作为健康宣传员的白岩松,平时当然也喜欢美食,但他更爱吃粗纤维杂粮,而且保持一定的“饥饿感”。他认为,在进餐时“管住嘴”,才能带来健康的生活。


其次是“多动腿”。白岩松每天即使再忙再累,也要坚持活动筋骨。周末常去爬山、跑步、打羽毛球;平时不忙的时候,上班或出门办事,他都坚持步行。他还经常参加所在足球队的训练,和朋友们一起参加比赛,将汗水尽情挥洒在运动场上,与队友们共同享受运动带来的轻松和快乐。


白岩松还把“管住嘴,多动腿”这六个字的养生之道概括为一个公式,命名为“私家保健公式”:“1﹢1﹦11”。


何谓“1﹢1﹦11”?白岩松解释说:“1﹢1”指的是管理嘴、多动腿,这两个具体行为加在一起,意味着对生命的支持和激励就能达到11。11就像人的两条腿,也像一双筷子,加在一起正好是管住嘴、多动腿的意思。1﹢1去掉任何一个1的结果,都会使健康减少10分。


七、陆游的养生之道---七个字:“只将食粥致神仙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仕途屡遭贬谪,因为主张抗金而受排挤,一生壮志难酬;和唐婉的幸福婚姻横遭长辈拆散,情揣刻骨铭心的精神创伤;晚年闲居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生活拮据,缺衣少食,几近“苦行僧”。然而,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饱尝世态炎凉、宦海沉浮的陆游,却享年86岁,是我国古代诗坛罕见的“诗翁寿星”。


其养生奥秘何在?答案非常简单,就是七个大字:“只将食粥致神仙”。


我们到粥店喝粥,经常可以看到墙壁上写着陆游的一首七绝《食粥》: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这首明白如话的《食粥》诗,是陆游74岁时写的。诗的中心意思是,食粥可以使人长寿(即长年),赛过神仙。


需要加以解释的,可能是诗中的“宛丘”二字。冯友兰先生之女、著名作家宗璞大姐,曾经比较详细地向我解释过“宛丘”二字的来历。


宛丘,指宋代诗人张耒,字文潜,与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陆游在这首诗的序文中说:“张文潜有食粥说,谓食粥可以延年,予窃爱之。”因张耒居所在宛丘,又撰有《宛丘集》,故陆游以此称其名。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人生的第一件大事,而粥则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陆游一生写诗60余年,保存下来的就有9300多首,其中关于养生的诗有300多首,享年86岁。所有这些,可能与他长年坚持食粥有关。


八、于右任的养生之道---八个字:“常想一二,不思八九


于右任,国民党元老,著名政治家、书法家、教育家,陕西三原人,逝世于我国台湾。


于右任晚年写了一首题为《望大陆》的诗,被称作是一首震撼中华民族的哀歌,更是他晚年感人肺腑的一首绝唱。


于右任先生的养生之道是八个大字:“常想一二,不思八九。”意思是说,虽然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但总还有“一二”如意之处。人生应该多想那些“一二”高兴之事,不想让人揪心的“八九”之事。这样,心情才能愉悦,人生才会阳光。


中医有句老话:“病由心生”。有的人“身上有病,心中无病”,像于老那样,做到“常想一二,不思八九”,开朗乐观,顺其自然,养心怡神,照样能够战胜病魔,做到健康长寿。


九、季羡林的养生之道---九个字:“不挑食、不嘀咕、不锻炼


著名学者、作家、翻译家季羡林,以98岁高龄告别人世。


记得我曾两次拜访季老,他在我带去的册页写过成语“闻鸡起舞”,还写过朱熹的一首七绝:“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季老有个“三不主义”的养生之道,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这就是九个大字:不挑食、不嘀咕、不锻炼。


关于“不挑食”,季老风趣地说道,常见有人才逾不惑,就开始挑食,这也不吃、那也不吃。每到吃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窘态可掬,令人发笑。以这种心态而欲求长寿,岂非南辕北辙?


季老认为“不嘀咕”最为重要。对什么事都不嘀嘀咕咕,心胸开朗,乐观愉快,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着,有问题则设法解决之,有困难则努力克服之。有这样的心境,焉能不健康长寿?


对于很多人难以理解的“不锻炼”,季老解释说,我并不绝对反对适当的体育锻炼,锻炼但不能过头。一个人如果天天望长寿如大旱之望云霓,而又绝对相信体育锻炼,则此人的心态恐怕有点失常,反不如顺其自然为佳。


十、冰心的养生之道---十个字:“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


被人称作“文坛祖母”的冰心老人,生前常为别人题写对联:“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她老人家也为我题写过这副对联,并特别注明这是她先祖子修公的自勉联。


这副十个字的对联,既是冰心的修身之道,也是她的养生之道。


季羡林生前非常欣赏这副对联,并亲自写过两篇文章,对其加以诠释。


所谓“知足”,就是满足于自己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除此之外,不要再有非分之想。我国有句老话:“知足常乐。”这四个大字,可谓灵丹妙药。


所谓“知不足”,就是要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不够完美的地方”。“知不足”与我国另一句老话“自知之明”紧密相连。既然知道自己有“不足之处”,就要发奋图强、努力学习,尽量加以弥补。


关于“有为有不为”,简单说来,“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


至于什么事应该“为”,什么事应该“不为”,我们一定牢记并践行我国的另两句古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作者简介】:田永清,河北省无极县人,原总参兵种部政委,少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