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手工编织创业项目,毛线编织创业

余巧织幸福梦

晚报记者 袁 敏 张丽丽 文/图

一根钩针、一把剪刀和一团毛线。这些看似普通的东西,却变成了玩具摆件、工艺摆件、鞋帽等。经过巧妙的加工。余,今年38岁,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并通过他们编织了幸福的生活。

坚持,因为你爱它

这是余的家,位于解放大道四巷,一套两居室的小公寓,成了大家临时编织的地方。窗帘、地毯、沙发垫、纸箱、储物篮等。房子里的一切都是由水云编织而成,给人一种说不出的温暖。

“我喜欢编织,所以这辈子就把它当成自己的事业。”余摸着自己编织的小物件,陷入了沉思。她说从小就喜欢模仿妈妈织手套围巾,对编织很感兴趣。

作为家里唯一的女孩,余接受了母亲的指导。那时,她经常给哥哥和弟弟织毛衣。在那个人人都会编织的时代,余学会了基本的编织技巧。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外打工,余都没有把编织技术抛在脑后,在业余时间编织小玩具,送给身边的亲朋好友。看着对方爱不释手的样子,余云水感到很满意。

余说,当她把编织当成自己的职业时,为了学习更多的花样和针法,她经常会去各地的羊毛市场逛逛,买一些自己不会编织的物品做研究,有时候还得拆开编辑好几次才能明白其中的奥妙。

“在郑州,偶然看到两位阿姨卖的针织图案很漂亮,就留下了她们的联系方式。只要到了郑州,我就去拜访他们。”余说,很多人都是自己的老师,即使在这里工作的人也会向他们学习。

说到这里,余感慨地说,正是凭借对编织的热爱,他获得了比别人更多的研究动力,才成就了今天的这一点点成绩。

自力更生和努力工作

高中毕业后,余去了南方工作。争强好胜,她不满足于当学徒,很快就成为了一名糕点师傅。2003年,从南方回来后,她在家乡确山县开了一家糕点店,然后结婚生子。

生意不好,余又一次去了南方打工。因为孩子失踪,2012年,余选择回到驻马店工作,以便更接近孩子。那时,她在村里租了一个小院子,她的创业梦开始了。

“我记得那是来到这座城市的第一个春节。我没回家,一个刚从云南回来的租客也没回家。我把我以前织的小玩具给了她女儿。”余说,没想到邻居来找她,说这些手织品在云南卖得很好。

这时候,余有了主意。这些手织商品在云南很畅销。它们能在当地销售吗?余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一边上班一边利用业余时间编织,晚上下班后人流量大的世纪广场卖。

余没想到的是,她织的东西很受欢迎,最高价一天100多元,比她最后一天的工资还高。这激发了她的梦想,于是她辞掉工作,在家专门编织。然而,销售已经进入瓶颈,她不得不思考如何运营。

说到这里,余苦笑了一下,说为了卖产品,自己一个人带着产品去洛阳参加牡丹节。虽然当时她自己的技术不是很好,但更好的销量鼓励她看到了手工编织的未来。

有了洛阳牡丹节的先例,余开始办全国性的展销会。在收获劳动成果的同时,她也经历了四处奔波的艰辛。这时,一个朋友给余演示了一个在阿里巴巴上开商城,挂机批发的方法。

就这样,余开拓了海外市场

,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加拿大、美国、德国等。“客户有的直接与我联系,有的通过外贸公司。目前,我接了好几个大单。”余水云笑着说。


一双巧手 编织梦想


余水云在自食其力的同时,也在努力帮助别人。她刚开始创业,就召集了一批家庭妇女,通过短时间的集中培训,使她们和自己一样学会了编织,实现了在家就可工作的梦想。


“编织这项技术并不难,需要照顾孩子的家庭妇女、不能进行体力劳动的残疾人都可以操作。”余水云说,她培训过200多人,很多人学会后都单干了,目前还有50多人跟着她干。


姚会林是一名手工编织爱好者,她跟着余水云4年多了。记者采访时正好碰到她去拿毛线。说起自己为何坚持那么长时间,姚会林称因为做这件事自由,不仅可以挣到钱,还能照顾家庭。


“当初只是觉得好玩,现在我也把它当成事业来做,只要有时间我就过来,拿些毛线和样品自己回家做,做好了给余姐拿过来。”姚会林说,通过手工编织,她每个月能挣2000多元钱。


一个刚学了两天的女孩告诉记者,她在商场上班,每天有半天的时间在家闲着,一直想找个兼职。如今,跟着余姐学手工编织,自己不仅能多挣点儿钱,还学了一门技术。


记者在余水云家采访了2个多小时,那个刚来的女孩一直坐在那儿,练习钩针的基本技巧。看着她认真的模样,记者能够想象到她的内心充满了希望。


“助人也是自助。我在帮助她们编织梦想的同时,也在编织自己的梦想。”余水云说,钩针编织是流传已久的手工艺,如今很少有人做了。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项手工艺传承下去。


说起未来的打算,余水云说,在销售方面,她准备重点开拓国外市场,在研发方面会把天中文化融合到编织艺术中,将其传播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