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两篇文章中,我们分别讨论了这个问题
城市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 “泛园区”模式
也
在城市“泛园区”模式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城市发展的5大变化……
今天,我们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涉外案例。
它的发展道路可能会启发你
一、纽约时尚泛园区锚点 + 政策
很明显,纽约是一个有很多钱的地方。然而,为了让纽约的时尚制造业长期稳定发展,政府将立足点维持在热门之地纽约和寸土寸金的中心区曼哈顿中城。因此,纽约州一直努力通过“泛园区”: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投资1.36亿美元.在日落公园的“纽约制造园区”(Made in NY Campus),公园,3万平方英尺有一个时尚制造中心,在2,000至20,000平方英尺提供了一个小空间,让制造商从事成衣印刷、标记排版和尺寸缩小、裁剪和缝纫以及样品制作。该中心还将包括共享服务和相关用途,以支持这些服装企业的成功发展,并扩大日落公园的服装行业结算规模。
依托日落公园的小锚点,从百老汇向西延伸到第九大道和第三十四街以北、第四十二街以南的区域被称为“服装区”。
时尚区部分图片
该地区享受特殊“优惠待遇”——。业主必须留出至少一半的空间给服装业,并对特定保护区的租金设定限制。
纽约市政府也出台了一套新的支持政策,包括——
在一项新的税收激励计划(IDA计划):,业主可以将其房屋出租给时装生产企业(包括制版、刺绣、装饰和染色等时装供应链中的制造商),租期最长可达15年,最高总租金为每平方英尺35美元(包括水电费和其他费用)。参与IDA计划的业主可以从纽约工业发展局获得自由支配的税收优惠;
支持通过公私合伙收购位在服装区的一栋建筑物,专门用于服装生产;
设立特别许可来限制该地区的酒店发展。的这项措施将保护60多家企业。
纽约作为时尚之都的地位得到了巩固。
二、东伦敦科技城用独特氛围吸引科技人才
2010年,伦敦政府直接将东伦敦科技城(Tech City)设在Shoreditch。然而,肖尔迪奇一直是一个拥挤而成熟的城市地区,不可能有大面积的可开发土地。
但这是一个空间被从每个角落挤出来,给予思科、英特尔、亚马逊、彭博、推特、高通和2000.许多其他公司的地方。仅在2011年,就有200多家科技公司将总部设在伦敦科技城。
om/large/pgc-image/89c41711a6df4cf39cd64020e1ceeaac" />注意看三个圈,tech city在最右边

亚马逊的伦敦总部
这一集聚直接推高了租金——
根据Knight Frank的统计数据:Shoreditch的租金是每平方英尺90.75美元,换算一下,差不多190人民币/平米/天,嗯,一天就够我们租一个月了。

为什么大量科技人才都集聚在Shoreditch?
主要是伦敦艺术氛围最浓厚的街区,汇聚着伦敦最早一批创意人士。
比如,多年前就闻名世界的创意热店W+K的办公室就在Shoreditch的Brick Lane附近;斩获2017年戛纳广告节全场大奖的Droga 5 也将其伦敦办公室选在了City Frange。
在80年代初那批先锋艺术家居民的带动下,Shoreditch逐渐发展成了伦敦最具个性、艺术范儿的街区,而如今这吸引的不仅仅是艺术家们,更吸引了大批银行家和电影明星。

伦敦街头的露天餐厅

伦敦街头日常质感
从时不时举办的户外音乐会,到街头巷尾独具特色的餐馆、咖啡厅、酒吧,这里总是充满新意,让人放松。在Shoreditch,不管你想要前沿的艺术、美味的食物,还是新奇的购物还有前卫的夜生活,都近在咫尺。
除了优秀的创意氛围外,还少不了政府政策的支持:
伦敦政府不但投入4亿英镑支持科技城的发展,还制定优惠政策确保把新建筑中的一部分空间用作科技孵化区。
伦敦市长还宣布了一项700万英镑的青年扶植计划,以帮助年轻人,尤其是女性和少数群体进入科技领域工作。
随着Shoreditch产业生态系统的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付出更多的代价,为员工创造最佳的工作场所:“创造伟大的体验”对于那些想吸引并留住最优秀人才的公司来说是最重要的。
三、亚特兰大中城用学术机构集聚人才 充满活力的“校园氛围”
美国亚特兰大中城也是一个成熟的城市泛园区代表——
“经济增长取决于人才”
根据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的研究,人力资本是专门从事知识型产业的发达经济体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吸引和留住人才是中城复兴及繁荣的根本。

AT&T,CocaCola,Google, FaceBook, Pandora等世界级的科技企业聚集于此,
成就了亚特兰大城25%的技术就业岗位。

公司之所以蜂拥而至,是因为大亚特兰大每年有27万来自66所高校的年轻学生。而上面所有的这些高密度的公司反过来也为大亚特兰大的高校吸引了不少顶尖的学生。
此外,这里还有不少创新中心与行业协会,比如GTRI(Georgia Tech Research Institute), ATDC(Advanced Tech Development Center: 改变世界的12大商业孵化器), Venture Lab(全球排名第二的大学孵化器), TAG(Tech Association of Georgia: 2000+家校友公司)等等。
这些机构很好地连接了学术、政界资源、以及让大公司与小公司有一个更有价值的交流:因为大公司通常想的是“吞并”、“收购”、“挤压”小公司,而在创新中心,小公司获得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空间,能与大公司用一种新的规则进行合作。

技术广场Tech Square,始建于2000年,
乔治亚理工希望与企业界建立更好的联系。
另外,中城营造了一种“类校园的氛围”。
其主要心得就是——
打造有活力的慢行社区,营造类校园的城市氛围。
从1978年成立以来,他们一直在改善人行道,街景,桥梁,寻路标牌;还额外在整个中城区种了2200棵树,让慢行更加愉悦与安全;另外,雇用值班的亚特兰大警察局警官和民警巡逻,以在中城区提供额外的安全保护。在环境上,他们深知“破窗效应”的危害,专门雇人进行树木维护、公共道路保证通畅无垃圾、清除不必要的涂鸦等等。
这里有150多家美味餐厅,有丰富的生活方式设施,而且大量的第三空间也为人才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机会。更别说每年有3000多场次的活动频繁举办,更是让人们体会到了多元包容、充满活力的生活方式。


充满活力的生活方式
中城区内,有1.2平方公里是绿地面积,有公园,绿地广场,口袋公园等等。任何一栋办公商业建筑,跟地铁的步行距离都不超过6分钟。而这也进一步促进了市区房产和商业的发展。

中城是亚特兰大最适合步行的社区之一,步行指数达到了88!
当人才/公司的数量达到一定的临界值之后,它就会形成正向反馈,吸引更多有才华的人,并且人与人之间的高密度碰撞,又为无缝交流思想以及创造新产品提供了舞台。
四、硅道之道依靠“媒体+城市文化”出圈
在德国柏林,有个地方叫Silicon Allee(硅道),其实,Silicon Allee并不是一个有清晰边界的物理园区,而是聚集在柏林墙旁边的一片街区,没有任何人进行社区管理。
但是这片区域里,聚集了大量的创业公司、科技公司的分部、研究机构、服务公司等等。
如SoundCloud(德国社交流媒体网站)、Twitte、Uber、Zendesk(美国一家提供SaaS服务的互联网公司)、Mozilla(火狐浏览器的开发机构、Mozilla公益基金)等这样世界知名的企业,也能碰见当地的草根创业者,这些初创公司加起来有近2500多家,他们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之网,将柏林变成了一个充满创新和活力的地方。

为什么会在这片地区聚集大量的初创企业呢?
答案是——媒体 + 文化
其实说起来,Silicon Allee最初只是一个媒体,2011年,德国人Schuyler Deerman和Travis J. Todd从硅谷“孵化”回来之后,想把一些美国初创公司的思想注入新兴的柏林科技界,之后就开始运作Silicon Allee。
Silicon Allee是最早的有关柏林科技创业界的英语媒体,文章质量很高,干货很多,也很接地气,于是这些报道引起了国际社区的关注。
慢慢地,国际上就用Silicon Allee指代柏林聚集在这片区域的创业生态。
而很多国际科技企业也对这片区域增加了好感,慢慢地把自己的分部放置在了这片区域,形成了正向循环。

另外一方面,柏林这片地区,因为恰好是东西柏林墙的位置,所以拥有独特的文化气质。从2000年开始,它的魅力开始为年轻人所追捧:
欧洲的年轻人率先发现了这里自柏林墙倒塌后便开始兴起的电子乐风潮:由废旧厂房及仓库临时搭建的酒吧及夜总会里,乐手们敲打着未来的旋律。因此,许多人选择周五搭乘廉价航空来到柏林,位于城郊列车(S-Bahn)站旁的同性恋酒吧/ 旅馆24小时开放,为人们提供价格低廉的住宿。24小时运转的地铁,也让年轻人有了24小时浪的底气。

充满个性的柏林活力
因为柏林穷,才有便宜的租金(给艺术家、DJ们)、便宜的酒吧、便宜的住宿,便宜的出行,“穷”柏林跟一无所有的年轻人简直是天生一对,而年轻人没有负担,他们天马行空,一切皆有可能。于是在这群年轻人的参与下,柏林成为了世界“反主流文化之都”,一如上世纪60年代的伦敦与80年代的纽约。
2009年,《时代》杂志如此评价道:“潮流柏林——欧洲的炫酷之都。”
跟硅谷一样,最初来的是艺术家,然后是DJ,然后是创业者。

来自欧洲各地年轻人逐渐涌至这片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相撞的热土,年轻的技术创业人员当初来到柏林是因为追求这儿轻松惬意的工作环境、叛逆的文化,以及低廉的房租。
拿个500欧元来说,你可以在Silicon Allee旁边可以租一个清爽的单身一居室,但是在伦敦或者硅谷你可能就只租得到一个5人集体公寓里的一张床。由于年轻人多,柏林的平均年龄是29岁,是世界上第二年轻的城市。而在柏林的创始人中,平均年龄为31岁,其中女性创始人为13%,有43%是移民——这个数字使柏林成为全球移民创始人比例第二高的城市,仅次于硅谷。

只要你有能力,就能在柏林发现机会
移民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想法与活力,最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城市也往往是移民城市,这里开放、包容,还有独特的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的互相沟通、碰撞、融合能够使大家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激发斗志,也带来了对失败的包容,造就了一个创新社会。
如果您对“泛园区”的话题感兴趣,欢迎与我们交流!
本文由TOP与综合开发研究院的研究团队共同撰写。
综合开发研究院简介: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是顺应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形势和需要,于1989年2月在深圳经济特区创办的国内第一家综合性、政策性、全国性的新型智库。2015年入选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
TOP创新区研究院简介:TOP研究院专注于全球创新区的一体化研究,通过对全球创新区案例、创新区产品大数据整理、以及产业创新及工作方式创新的研究,探索中国创新区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