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就近打工返乡的创业者越来越多。尤其是在疫情之下,县域创业更是备受关注。
16日,58童珍联合县域治理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社会金融研究中心发布《县域创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通过收集全国27个省份2563名县域企业家及其创业企业的调查问卷,描绘了县域企业家的整体画像和创业企业的整体特征。
《报告》显示,男性占县域企业家的71.1%。同时,48.0%的县域企业家年龄在26-35岁之间,30.9%的县域企业家年龄在36-45岁之间,45岁以上的仅占10%左右。可见,年轻人是创业的主力军。
学历方面,近60%的企业家只有高中和初中文化程度,只有15.7%的县域企业家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这也反映出大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仍然选择留在城市,县域人才吸引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要提升县城的吸引力,加快县城尤其是县城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发布《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针对市场无法有效配置资源、需要政府支持引导的公共领域,明确提出完善公共卫生服务设施、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县域经济培育设施等4个方面17项建设任务,优先支持东部地区基础较好的县域城镇建设,有序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城市化地区县域城镇建设,合理引导其他县域城镇建设。
根据调查数据,80.1%的县域企业家已婚,73.0%有过孩子。县域企业家的企业普遍规模小、用工少,这也体现了典型的县域创业的“家族式”创业方式。
目前大多数县域创业企业处于起步阶段和成长阶段,创业时间不足3年的比例达到57.2%。从规模来看,88.6%的企业员工少于5人或没有就业,100人以上的不到1%。可以看出,由于该县企业家资源有限,企业规模小、用工少,形式以小微企业为主。整体来看,县级初创企业多为家族企业,占总数的65.6%,股份公司不到3%。这意味着,以家庭为单位的“妈妈店”和“爸爸店”仍然是县域创业企业的主流。
在近年来乡村振兴和返乡创业政策的鼓励下,很多在城市打拼的县城居民选择返乡创业。根据国家发改委官网去年6月的消息,全国有800多万企业家返乡,带动约3000万人就业。今年的《报告》也反映了这一趋势。在全县创业者中,返乡创业者占50.8%。从大城市回来,创业者开阔了眼界,积累了一定的资源,有利于创业。
从其行业来看,县域初创企业相对集中在第三产业,如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住宅服务等。这些行业与县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大部分属于生活化服务。
尤其是年轻人回乡后,创业方向大多与电商相关,有的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特色产品,有的帮助村民网购生活用品,有的承接当地电商快递服务等等。
厦门大学经济系副教授丁分析了第一份财务报告。电子商务的发展突破了地理条件和行政壁垒的限制,大大拓展了县域创业的空间。
从区域分布来看,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聚集了更多的县级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