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年前,为保证中央纵队和部队主力顺利渡过湘江,红军在泉州县彩湾镇南一村焦山铺多次阻击自己的敌人,并修建了一条生命通道,供火速渡过湘江。从此,红军血战湘江的英雄事迹在南一村代代相传,红军精神激励着这里的人民奋力前行。
87年后的今天,在红军热血浸透的南一村红色土地上,风光旖旎,花果芬芳,人民生活富足。南一村也成为全州县唯一的全国文明村。这个村的毛竹山自然村家家户户都种葡萄,通过种植葡萄实现了一个华丽的转身。——从镇上最穷的村一跃成为当地有名的富裕村,被自治区认定为葡萄干葡萄种植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先后荣获自治区文明卫生村、自治区级绿色村等光荣称号,成为我区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的突出代表。
在温室的庇护下,莫索山连绵的葡萄园像银一样。
致富要靠领头羊
4月23日,记者在毛竹山自然村看到,大棚里的葡萄开得正香。在藤蔓下,许多树枝都长出了豌豆大小的葡萄干,农民们忙着采摘、修剪和拉树枝。
“说起葡萄种植的历史,村里要感谢几位领导。”村民王说,2002年9月,彩湾镇天府莲妇女葡萄协会会长李来到村里,提出要发展山的葡萄干产业。
一开始很多村民不敢种,怕长不好会赔钱。王海荣、王诗倩、王辅生等几位村民决定效仿,成为第一批成功引进优质葡萄干的创业带头人。第一年,全村种了50多亩。
竹山成立了专门的“葡萄干协会”,负责为群众跑资金、找技术。协会成员统一品种、技术要求和包装。通过精心管护,50多亩葡萄干第二年将大丰收,每亩产值8000多元。
看到种植葡萄干能赚钱,村民们纷纷要求加入协会,大力发展葡萄干种植,把一片荒地变成种植葡萄的“绿色走廊”,摩梭山也成了种植葡萄干的专业村。
一果发家又致富
“今年的好天气一定会是又一个丰收年。这串长花芽成熟后至少重3斤,可以卖到10多元。”村民王世杰指着藤蔓上长出的新芽,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的葡萄长势很好,藤蔓粗壮,枝干很多。
近年来,依靠葡萄种植,这个村的村民过上了好日子。村里有46户156人,家家户户都种葡萄。依靠这个产业,村民可以实现人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以村里人数最多的青缇为例。亩产约2500公斤。按照今年6元/公斤的市场价格,每亩产值约1.5万元,效益可观。
--tt-darkmode-color: #A3A3A3;">“几乎全村都是通过种植葡萄发家致富的。”王世杰自豪地说,依靠种植提子,村里的旧瓦房变成了气派的小洋楼,拥有小汽车的家庭也不在少数,干净宽敞的水泥路从村内通到村外,村里还新建起了文化活动室、球场、戏台,人居环境大为提升,村民日子越来越红火。现在,葡萄作为毛竹山兴村的支柱产业,种植面积已超过1200亩,辐射带动周边村屯种植3000多亩,每亩年产值超过万元。

毛竹山的村民正在葡萄棚架下给新长出的嫩枝进行修剪、摘梢。
产业兴旺生态美
这些年,毛竹山搞葡萄种植的村民发现,和外地客商一起回来的还有早些年外出打工的年轻人。
“通过发展葡萄种植,村民在家也能挣钱过日子。”才湾镇南一村支书王军荣告诉记者,以前有许多年轻人在家没有好的工作做都外出打工,现在看到了种植葡萄的好处又纷纷回来了。
近年来,毛竹山创办了党群联创提子葡萄协会,积极培养产业带头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兴产业、促旅游,通过产业融合发展,真正实现“葡萄基地”成为“绿色银行”,“山水田园”变“休闲景区”。毛竹山的葡萄产业已成为当地拉动农业经济发展、保障农民持续增收的优势产业。毛竹山在实施乡村风貌改造后,新打造的千年古酸枣树、毛竹通道、桉树通道、桂花树通道和钓鱼、采果等景点,成为当地热门的旅游景点。
据统计,2020年,毛竹山的旅游接待人次过万。眼下,毛竹山村民正紧跟现代农业的步伐,由传统的单一种植向种植、冷链加工、销售和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产业发展、村民富裕、乡村宜居农村新气象。
如今的毛竹山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富裕新农村,毛竹山葡萄,成了全州县特色农业的亮名片。
作者:王艳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