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唱三天三夜的高音哥,道县高音哥

看大型选秀节目最大的乐趣是什么?可能只是看着球员们出丑。

“渤博格”、“高跳格”、“蛟川格”和后起之秀“金格”,堪称选秀四大天王,并已在哔哩哔哩鬼畜地区征战多年。

这些灵魂歌手唱得更响,感觉比对方更好。

尤其是“高音兄弟”这句话,“我心里知道,其实刚刚与评委的比试,我已经赢她太多了”,把这种怪诞推向了顶峰。

他的眼神透露出的坚定让每个人都开始怀疑自己的耳朵。

“难道刚才是我听错了?”

其实这类人最具杀伤力的地方并不在于跑调,而是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跑调了。

想必你身边也会有这样的人,他们是音盲,但永远是麦巴。

他们似乎不知道自己选的这首歌是青藏高原,但它是作为西伯利亚的陨石唱的。

这不是贬义。事实上,他们可能患有一种医学上叫做“失歌症”的疾病,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色盲。

不是听力或者智力有问题,也不是他们发音不准,而是他们是“天生”无法辨别音高.

就好像色弱患者缺乏辨别混杂颜色能力一样,失歌者则难以分辨出音调的高低。

对他来说,Do和re可能听起来一样。

一首歌,来来去去,是由相邻音高排列组合的音符组成的。

如果那些输了歌的人连音高的细微差别都分不清,想唱对调就更难上天堂了。

在极端情况下,它们甚至还无法感知音乐,无论听了多少遍都没法记住旋律。

还有一种类似《失落的歌》的奇怪病症,叫做脸盲。

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可能无法分辨名人、朋友、爱人甚至自己的脸。

但他们也有正常的视力,有根据面部表情分辨他人喜怒哀乐的能力。

据统计,每一百个人中,就会有4位失歌者。

虽然有15%-17%的人认为自己天生也是音盲。

但其实他们只是没有什么音乐天赋,或者说没有掌握发声技巧,音色不好。

le="font-size:15px;">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实现一定程度突破的,五音不全也是“暂时的”、“假性的”。


而那4%就不同了,他们天生就跑调,是真的学也学不会,拉都拉不回来。


除了唱歌车祸外,失歌症患者往往还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社交沟通障碍


从本质上来说,音乐与语言都是人类用声音作为媒介,以表达思想感情的行为。


所以音高既是音乐的关键要素,也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维度。


例如我们语言中的语调,有时就能决定语意。


同样的词语或语句,只需变换一下音调就成了另外一个意思。


汉语中的ma(一声)表示名词妈,ma(二声)表示动词麻,ma(三声)指的是动物马,ma(四声)表示责骂。


又如最常说的“吃过了。”表感叹,而“吃过了?”则表疑问。


只要语调不同,表达出来的意思也截然不同。


所以无法分辨音调,也会延伸到到语言音调层面,让失歌者较难理解话语者的意思。


特别是那些交流中以变调较多的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如堪称难学的汉语泰语等。


所以当人们通过改变语调来表达情绪时(阴阳怪气时),他们有可能会难以领悟对方的“弦外之音”。


会错意,是常有的事。


*注:英语、法语、德语等属于非声调语言(也叫语调语言“Intonation language”),如英语中one、two、three既可念平调也可念升调,意思不变。但声调语言中,改变声调,意思则会改变。


从19世纪开始,就开始有科学家对唱歌跑调这事感兴趣了。


最早在1888年,一名叫August Knoblauch的医生,就首次诊断出这种病,并定义了失歌症“amusia”。


那位30岁的男子,曾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也没有任何神经性病变,却遭受着严重的音乐障碍。


他连两个相邻的音调都无法分辨,更无法熟悉任何旋律。


所以一直以来,他对音乐都无感,兴趣缺缺的样子。


August Knoblauch医生


而许多名人也被认为是不同程度的失歌症患者,如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依德、革命家切·格瓦拉等。


但是直到现在,科学家还未真正明白,这些人究竟是怎么患上失歌症的。


而关于失歌症的神经学原因,科学界也还未达成共识。


不过也有不少证据证明了,失歌症的大脑确实与正常人略有不同


丽莎贝拉·伯利兹


蒙特利尔大学的丽莎贝拉·佩雷茨(Isabella Peretz)教授,正是失歌症研究方面的先驱与专家。


从2002年,她就发表首篇关于失歌症的重要论文,现在她仍奋战在一线。


如经过脑部扫描发现,失歌症患者的大脑在额下回和听觉皮层上回之间的右侧额颞叶联结网络中,出现了神经异常。


此外,相比于正常人,颞下回和听觉皮层之间的联结减少了。


失歌者的大脑异常示意图


所以他们推测,人脑中应该存在着一个专门处理音乐或音调的“模块”。


若这个模块发育不全,则可能导致出现失歌症。


只是在神经学上,目前还没有人能探明这些异常与“五音不全”的准确联系。


而从理论上来说,失歌症有可能是天生的,由遗传因素造成。


2017年丽莎贝拉·佩雷茨的一项新研究就显示了,46%的患者中其一级亲属会有类似的症状。


只是科学家还未能找到与失歌症疾病有关的关键基因。


而有别于先天遗传,失歌症也可能是后天获得性的,主要是发育不良和脑部损伤所致。


例如1865年法国医生詹妮·露·比多就首次记录了类似案例。


这类获得性失歌症的存在也从侧面印证了,人类的音乐才能,确实与大脑内某些特定区域有关。


其实对音阶与节拍的喜爱与偏好,本来就像一种与生俱来的特殊能力。


像正常婴儿在不足一岁时,就已经开始表现出对简单、连续音阶的喜爱了。


没有学过音乐,他们都能听出古典音乐中明显不和谐的和弦,表现出不愉快的情绪。


由此可见,对不和谐的敏感度,是音乐的基本体验之一,与感知细微音高差异的能力有关。


但在失歌者中,这个能力却缺失了。


他们对这些不和谐曲调的存在漠不关心,也根本不知道哪个是和谐悦耳的,哪个是难听刺耳的。


例如著名的神经学家Oliver Sacks博士,在他的著作中提到的一位失歌女病人DL就无法理解音乐


Oliver Sacks博士


无论大家都说这音乐旋律多么动听,在她看来都是一堆随意的、让人心烦意乱的噪音。


“就像锅碗瓢盘一通被扔在地上一样”,她也无法区分风沙、流水或狗叫的不同。


而其他方面,她都表现正常,甚至节奏感很好,是一名熟练的踢踏舞者。


所以也难怪失歌者很难记忆一首歌。


毕竟在我们脑海中的优美旋律,到了他们大脑里就成了一段聒噪杂音。


试问让你听一段没有规律的噪音上千遍,你就能确定记得住吗?


由此也可以见得,失歌症患者是大概率不会出现在选秀节目现场的。


而文章开头提到的几位“灵魂歌手”,也并非真正的失歌症患者。


他们顶多是唱功不行,却又过分自信,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


相比之下,能够爱上音乐就已经比失歌者幸运百倍了,而失歌症很大概率从小就不懂音乐的美好。


不过据统计,也有一半的失歌者虽没调,但仍会享受音乐带来的韵律感。


所以剩下的这部分人,应该就是传说中的永远找不着调的麦霸了。


有时候喜欢一首歌,并非被曲调或旋律所吸引。


有的人只是被歌词打动,有的人则单纯喜欢这首歌表达出的感情。


就算唱歌跑调到外太空,只要把自己的想法与情绪表达出来,就可以称之为歌了。


现在某些较先锋的歌手,就靠故意跑调来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自成一派。


*参考资料


Julie Ayotte,Isabelle Peretz,Krista Hyde.Congenital amusia: A group study of adults afflicted with a music‐specific disorder.Brain.2002.02.01


Isabella Peretz.Neurobiology of Congenital Amusia.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2016


Isabelle Peretz & Dominique T.VuvanPrevalence of congenital amusia.2017.02.22


蒋存梅,杨玉芳.失歌症者对音乐和语言音高的加工.心理科学进展.2012


PATRICK J. KIGER.Totally Tone-deaf? The Problem Is in Your Brain, Not Your Ears.HowStuffWorks.2016.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