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2020ipo排队最新查询 创业板申报企业进度

记者|王新

编辑|彭

“压力太大,不能泵到现场检查,否则最好离开!”

“如果有运气的话,被发现就不好看了。”

监管机构加大招聘力度,候审企业“捉迷藏”。近期,a股IPO市场有着浓厚的“出走”氛围。

据界面记者统计,2021年以来,73家首发企业审核状态变更为终止。其中4家未通过监管审查,59家自愿退出,6家未披露具体原因。更有甚者,4家公司成功参会后撤回上市申请,让市场人士大呼“我不懂”。

这种现象很熟悉,发生在过去10年的两次“IPO堰塞湖”期间。

截至3月8日,仍有746家公司排队等待上市。据市场估计,消化这批股票首发企业至少需要一年半的时间。

针对IPO审核中出现的“大进大退”现象,证监会认为,相关方对注册制的理解存在偏差,形成有效的市场约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2月26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高丽在证监会例行会议上表示,综合注册制将在科创板、创业板试点基础上评估后继续推进。但在证监会披露的《中国证监会2021年立法工作计划》中,并没有主板注册制或全面注册制的相关表述。

随着监管部门对IPO发行审核“弹性带”的调整,注册制改革可能进入平静安排期。

“堰塞湖”重现?堰塞湖是一个地理名词,是指火山熔岩流和地震引起的山体滑坡堵塞山谷、河谷或河床而形成的湖泊。2008年汶川地震中,震区部分地区因水道堵塞形成湖泊。自此,堰塞湖的概念被大众广为知晓。堰塞湖不是天然湖泊,过量蓄水可能因堵塞给下游带来洪水风险。

所谓“IPO堰塞湖”,是指排队上市公司数量大幅增加,导致市场预期未来上市公司数量大幅上升,成为影响市场运行的重要因素。

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8日,a股IPO在审公司486家,其中主板116家,科创板105家,创业板265家。截至当日,共有283家a股IPO出席但未上市,其中创业板134家,科创板97家,主板52家。

综上所述,IPO排队人数为769人。如果上述63家企业不自愿撤回上市申请,拟上市企业将超过800家。

资深保荐代表人王分析,如果保持目前的发行节奏(每周13批),并考虑节假日、补充更新财务报告等原因,预计2021年IPO数量在500家左右。“如果没有很大比例的退料或否决项目,目前正在审查的项目不会在今年完成。”

近10年来,a股出现了两次IPO堰塞湖。

2012年有近900家IPO上市公司。为扫清堰塞湖,证监会于当年11月3日决定暂停IPO审核,此次暂停持续了一年多。2014年1月7日,证监会恢复正常IPO申报审核。

截至2016年6月底,共有895家IPO企业待审,形成了“堰塞湖”现象。针对这一问题,2017年证监会采取了加快审核、严格审核、积极劝退等方式,2018年将被审核企业降至较低水平。

尽管市场上有很多热议,但证监会指出,“目前IPO申请人排队现象不同于历史上的‘堰塞湖’问题。”

证监会一位发言人表示,当时市场的焦点主要是IPO不规范,预期不明确。一些企业第一次提交申请并获得批准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然而,近年来,证监会保持了IPO常态化

b>注册制试点阵痛

“试点注册制后,主动来咨询上市的公司越来越多,李逵李鬼都有。”上海地区一位资深投行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注册制给很多公司带来上市希望,无论企业质量高低,都想来搏一把。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坦言,科创板、创业板试点注册制改革以来,企业踊跃申报上市,IPO排队数量增长较快。


证监会指出,实施注册制后,市场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发行人、中介机构等主体对注册制的内涵与外延理解不全面、对注册制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关系把握不到位、对注册制与交易所正常审核存在模糊认识。


据Wind数据,自2019年科创板开板以来,科创板合计受理541家企业的上市申请,其中235家已上市,85家终止审查。


2020年6月22日,创业板受理注册制下首批32家首发企业上市申请。截至2021年3月8日,深交所已累计受理550家企业的上市申请,其中88家已发行成功,64家终止审查。


“预审员工作量大,节奏紧张,不得不采取措施降降温了。”北京地区一位资深投行人士表示,创业板预审员相当辛苦,项目积压严重,但是根据规定,交易所受理首发企业上市申请后,需在受理后的20天内进行首轮反馈。


一位头部券商投行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透露,深交所此前已经增加过好几轮预审员,但人手仍然不够。


武汉科技大学董登新教授表示,注册制大门“敞开”后,对拟IPO企业的财务和性质更加包容,不排除部分券商和保荐人为抢占市场份额,“忽悠”发行人上市。


“有的发行人不了解IPO上市标准和流程,跟风排队上市,券商出于自身利益,包装不成熟的企业去上市。”他说道。


“券商撺掇企业上市,企业也想‘带病闯关’,试一下又何妨?”上述头部券商投行人士称,逐利是金融机构和金融机构从业者的天性,也是无法克服的人性。


一位中型券商投行负责人表示,不仅仅是券商和发行人对注册制的理解有偏差,监管部门也存在迷茫,对改革边界并不明确,简言之就是想推注册制,下放审核权,强化中介责任,坚持以信息披露为导向,但是执行起来又无所适从。


“一方面体现在细至发丝的信息披露,而另一方面是对拟IPO企业相关问题的容忍度。究竟是全数披露就可以带着风险IPO,还是走回过去老路的实质审查,觉得问题多就会劝退,不退就启动调查?”


上述投行负责人指出,证监会和交易所若不回归监督管理的本质,IPO时松时紧的波折就会一直出现。如果证监会只定位于稽查监管、打击信息披露违法工作,而不是通过现场检查等手段控制市场发行节奏,那才是真正的注册制。


“再坚持半年,一级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真的注册制就会到来,那时候公募和个人投资者不敢无脑打新,IPO出现发行失败,资质一般的企业自然无法融到资。”



现场检查冲击波

为解决近10年来的两次“IPO堰塞湖”难题,证监会曾采取过启动财务检查和现场检查、加快发审节奏、提高审核标准、主动劝退等多种方法。


2013年伊始,证监会成立工作组,掀起IPO在审企业的财务审查风暴,对排队的IPO企业和保荐人形成巨大压力,多家企业撤回申请材料。截至2013年5月底,IPO财务核查自查阶段正式收官,据统计,经过5个月的风暴洗礼,IPO在审企业数从高峰期逾900家锐减至666家,共有268家拟IPO企业终止审查。


2016年6月底,IPO在审企业数量再度触及895家。为疏通堰塞湖,证监会加快了发审节奏,并启动现场检查。


此外,在2017年10月成立的新一届发审委从严IPO审核。上任后共审核了61家公司的IPO申请,其中34家通过,22家企业被否,5家企业的申请被暂缓表决,通过率仅为55.73%。


为解决本轮IPO排队现象,证监会在1月29日下发《首发企业现场规定》。


文件显示,实施现场检查时,检查人员可运用多种方法,例如,检查人员可以获取有关工商等资料; 获取有关资金流水,生产、销售、仓储记录,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等文件资料;问询检查对象的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董监高以及销售、采购、生产、仓储、财务等相关人员。


2021年1月31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在排队上市企业中抽中20家进行现场检查,截至目前已有16家主动撤回上市申请,彰显出现场检查的震慑性和杀伤力。


截至2021年3月5日,今年已有73家企业终止审查,其中63家企业为主动撤回。


多名投行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若“不幸”被抽中现场检查,首发企业通常做法就是退而避之。


“现场检查对企业和保荐人的压力比较大,企业很难保证不被查出问题,暂时撤材料为后续申请上市留了一丝希望,如果存在侥幸心理硬上,被查出问题就不好看了。”有投行人士坦言。


据一位上市券商资深保荐代表人介绍,现场检查组由证监会、地方证监局和交易所共同组成,队伍规模在十几二十人左右,检查时间为期两周,“检查的一个必经程序是检查人员收集董监高及家属的身份证号信息,直接从央行打印所有人近年来的所有流水,然后七八个注册会计师来查,这怎么可能会查不出东西呢?”


除了现场检查外,证监会还启动为券商“量身定制”的现场督察,即监管层重点审查保荐机构承做的上市申请文件。


根据上交所披露的2021年第1期《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动态》,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共对 40 家科创板项目的保荐人开展现场督导,其中 32 家项目分别在督导前后撤回。2021年1月,启动现场督导5家,在督导组进场前,因发行人撤回申请或保荐人撤销保荐,已终止对上述 5 家保荐人的现场督导。


王骥跃认为,大多数拟IPO公司撤材料,不是因为证监会和交易所发现了财务造假嫌疑,或者是担心现场检查发现财务造假,更大的可能是在某些方面规范性还没有达到发行上市条件,还有的公司是因为赶着申报,中介机构底稿尚不完善。


对于后续IPO发审节奏与政策,市场一致认为,拟IPO企业“打铁还需自身硬”,保荐机构则要扮演好上市把关人角色,让监管挑不出毛病。


前述头部券商投行人士则表示,本轮撤回潮暂时没有缓解迹象,至少砍掉待审企业的一半才能解决堰塞湖问题。


“保荐机构在这轮撤回潮中也会反省,未来在IPO项目选择和保荐环节,他们会付出更多精力,更加严谨负责,确保项目顺利过会。”董登新表示。


“可能会收个辛苦钱,具体看发行人是否慷慨。”一位业内人士介绍,券商保荐项目终止审核后收入微薄,这也势必将影响机构整年的营业收入。


根据界面新闻统计,在目前已经终止审核的73个项目中,券商龙头中信证券折戟的首发企业家数达到13家,中信建投、国信证券和民生证券各为5家,国泰君安、国金证券、海通证券和华泰联合均有3家。


有投行人士称,撤回潮对头部券商影响不大,但中小券商“日子可能有点难过”,“IPO紧的时候,头部券商积累的项目多,业务量有保障,而且,头部券商标准高,过会率高,审核收紧其实相对来说影响有限。”



注册制风向变了吗?

业内也普遍预期,IPO发行审核趋严和撤回潮加剧,意味着注册制改革或进入一个冷静整理期。


注册制是资本市场顶层设计,有关部门近几年多次强调要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在今年“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再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稳步推进全面注册制。


2020年10月31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金融委专题会议上表示,将增强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2020年11月19日,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副主任孙念瑞在“2020年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论坛”上表示,全市场注册制将适时稳步推进。


2020年12月28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中国资本市场建立3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注册制改革是重要抓手,将坚持尊重注册制基本内涵、借鉴国际最佳实践、稳步在全市场推行注册制。


市场此前乐观预期,全面注册制或将在今年两会后即可落地。不过,市场可能还没完全做好准备。


2月26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高莉称,当前注册制仍以试点为主,待评估后将在全市场推进注册制。


一周后的3月5日晚,证监会印发2021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其中并未提及主板注册制或全面注册制。有市场人士对此认为,全面注册制恐难在年内落地。


“零容忍会成为法律法规完善后的主要政策方向。预计拟上市企业的规范性要求空前提高,IPO速度显著下降。”允泰资本创始合伙人、首席经济学家付立春表示,不同于去年创业板试点注册制改革,2021年资本市场的改革将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