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教师职业访谈心得体会1500,访谈创业者心得与体会

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养扎根中国的新闻人才?很多人都在想。

2010年,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原名传播学院)成立时,就面临着这个现实和时代的问题。

2013年底,中宣部与教育部在上海召开院系、学校设立新闻学院现场会,安徽省委宣传部与安徽师范大学现场签订协议。至此,人才培养的问题得到了解答。——.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养优秀新闻传播人才。

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入脑入心

“一百多年了,你还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吗?它的科学本质在哪里?”

部、校成立后不久,大一新生哈珀就大胆向时任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的胡靖提出了质疑。

胡靖笑着解释后,他的负担很重。那一刻,他决定:“要教就教最接地气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让学生真正从源头上学习。”

为此,一批知名学者在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与实践讲座的基础上,启动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课程群的建设。

同时,学院利用系校共建机制,积极推进“双挂双聘”,优化师资结构:一方面邀请资深编辑记者到校园传授新闻实践经验,形成以媒体业务骨干为主体的兼职教师队伍;另一方面,组织近20名高校教师到新闻机构工作,培养能知行合一、服务行业的双能教师。现任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杨百龄表示:“学界与业界的结合,实现了有益的互补,对学生的收获肯定比以前更大。”

七年多来,师生们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王浩的研究报告受到共青团中央的表彰。现在,她被送到了一所“双一流”大学,主修新闻与传播学。

培养有家国情怀的新闻人才

2020年五四青年节,摄影专业的潘志成从家乡获得了——“五河好人”的荣誉。辅导员马星宇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不解,问他做了什么。

原来,大年初一,蚌埠市五河县发布疫情防控志愿者潘志成招募令

第一时间报了名,先后深入志愿者岗位、医院、扶贫基地4个多月,组织推送微信52篇,拍摄、制作视频19部,制作图文画册《战“疫”日记》1本,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战疫出力。


“当得知要去医院隔离病房拍摄,我感到恐惧,本能地想要逃跑。但面对面近距离地拍摄医务工作者,看到他们脸上被口罩勒出深深的印痕,我十分感动。”潘志成收获满满地说,“想要拍得好,一定要离得近,这次拍摄经历让我今生难忘。”


马星宇称赞道:“新闻学子必须要有家国情怀。”


这些年,学院一直在探索如何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专业建设融合在一起,培养知国情民意的新青年。教师肖叶飞把中国国际电视台主播刘欣和美国福克斯商业频道主播翠西的辩论视频作为案例,让学生在中美辩论中感受到中国对外传播的自信;教师桂万保以主流新闻媒体为基础,让学生更加明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应融入新闻活动中;教师邵振奇结合央视“勋章的故事”“英雄烈士谱”等系列报道,将播报技能与思政引导结合……


现在,学生主动担当起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使命。摄影专业学生李雪聪拍摄的《一个教师的学校》,反映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下人民教师的坚守与担当,荣获全国大学生摄影大赛个人一等奖;新闻专业毕业生温沁创作《传递光明》,跟拍眼角膜获取、移植全过程,见证逝者的无私大爱和失明者重见光明的欣慰,荣获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该校党委副书记蒋家平认为:“为国立言、为民发声是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培养知国情、懂民意的新闻事业接班人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打破专业界限培养新闻“多面手”


作为全国首批部校共建新闻学院试点单位,相较于其他9所学校,安徽师大有一个明显的劣势:位于非省会中心城市,无法享受地利之便。


但它也有一个显著的优点:学院新闻学、摄影、动画等6个专业均是区域类一流专业且优势互补,与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作品生产需要人文、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要求契合。


盘算了一下优劣势,听取了省委宣传部的指导意见,安徽师大认为想要通过有限的课时来培养创、采、写、摄、编、播、评、管十八般武艺都会的新闻传播人才,得在“专业融合”上做文章。


在第一课堂,学院在课程师资配备上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安排各专业教师组成课程组进行授课和课程考核。例如“网页与APP设计”课程,由新闻学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动画专业教师联合授课;在第二课堂上,每年的校运会期间,学院6个专业均选派教师进行联合指导,6个专业学生各显特长,制作“校运直通车”系列视频新闻节目;在专业赛事上,学院淡化专业概念,根据项目安排教师跨专业指导、学生跨专业合作。


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共鸣,应当在新闻实践中得到回响。2018年,学院动员各专业优秀学子组建赴江北“关注三峡移民 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合肥市长丰县、马鞍山市含山县,亲密接触“三峡移民”群体。选题敲定、策划撰写、标识设计、微博推送、现场采访、后期剪辑,每一个环节都是学生思想的碰撞、跨专业的联合作战;从对接丰峡村干部到拜访每一户村民,从踏在田埂的泥土上到穿行在绿油油的稻田里,从保存三峡老人的群像记忆到记录移民创业者的工作点滴,年轻的学子们在基层调研中真切体会到何为记者,何为新闻。


部校共建7年多来,安徽师大新传学院探索出一条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养新闻人才之路。


作者:本报记者 王志鹏


责任编辑:曹金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