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梦,植被茂盛。苗圃基地装饰有玫瑰、铁线莲、绣球花、紫藤、丁香等花卉。在埇桥区桃源镇九光村的小鼹鼠园艺种植园。
托儿所的主人徐亚锋是安徽大学英语系毕业的“90后”。毕业后在杭州工作,接触到了花艺,舒适的工作环境和丰厚的薪水并没有让徐亚锋对现状感到满意。他埋下一颗深深的创业心,慢慢积累风险投资,耐心等待最好的机会。2016年,徐亚锋回到家乡苏州,开始了种花种绿的创业之路。2017年,他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平台,逐步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实现了盈利,也促进了村里贫困户的就业和增收。
5月15日,记者来到惠光村,走进连片30多亩的花卉种植基地。花像诗,草像画。引起他注意的是一幅美丽的花朵盛开的图画。各种颜色和品种的花朵肆意绽放,相互竞争,非常迷人。温室里,几个工人正忙着修剪花木和打包,一派繁忙的景象。
四年多来,这个“90后”大学生花农的创业之路充满了各种挑战:为了学习和掌握花卉种植技术,他到处学习,日夜吃住在温室里,认真研究花卉种植的温度和病虫害防治;为了扩大鲜花的销售,他不仅搜索线下市场,还积极利用网络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徐亚锋没有白白付出每一点努力。每到春节、七夕、国庆等节假日,他的花棚里生产的鲜花都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销售渠道销往全国各地。网店开业以来,他的销售业绩稳步增长,2018年累计销售35万元,2019年累计销售80多万元。
徐亚锋告诉记者,在流转村里土地的同时,苗圃积极吸纳贫困户就地就业。花卉种植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种植过程中通常需要更多的人力,而当地又有充足的劳动力,可以带动当地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增加收入。“基地已与10户贫困户、1户低保户、4户普通农户签约。他们中有些人一年到头都在工作,有些人是临时工。我们根据生产需要调整工人数量。目前,基地每月共支付职工工资8000多元,年薪总额约10万元。”徐亚锋说。
“真没想到大学生回国后,会在自家门口建这么大一个花卉基地,这样会让我们的邻居受益。我常年在花卉基地工作,不仅不耽误家里照顾孩子和病人,每个月还能挣一两千元。这日子好多了!”在苗圃基地,正在除草的贫困户吴告诉记者。吴的丈夫卧病在床,她又没有一技之长,所以家里经济困难。托儿所需要人力,所以她来上班,每年可以增加一万多元的收入。
徐亚锋说,下一步,他计划扩大基地面积,把花卉产业打造成为桦南村的特色产业,带动更多人创业就业,吸引更多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刘赵刘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