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申请“健康码”,如何完成“中国银联快通”实名认证,如何设置和使用支付宝.这些对于年轻人来说“小菜一碟”的智能手机应用,往往会让一些老人“寸步难行”。4月27日,“上海市老年人终身学习训练营”正式启动。第一门课程重点讲述了困扰老年人的智能手机操作困难问题,涵盖了支付、出行、娱乐等生活的方方面面。老师们手把手用视频授课,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跨越“数字鸿沟”。
终身教育体现了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人性化尺度。从青少年和儿童到老年人,从父母到员工,他们都将受益于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作为全国首个提出学习型城市愿景、率先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的特大城市,上海近年来不断创新发展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提升“泛在可选”终身教育质量,做到人人学、处处学、时不时学。4月28日,上海市教委发布《关于推进本市老年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意见》,为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插上“翅膀”。
2019年,上海成功加入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持续发展教育”主题的协调城市之一,以生动的案例为中国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贡献智慧和力量。
老人“爱上”什么课,就开什么课!
如何满足大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丰富大众的终身学习资源?
博物馆的公开课、美术馆的美好时光、国画欣赏、科普讲座和无形体验.打开上海市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几乎每周每个体验基地都会为不同年龄段的市民准备不同类型的活动。从学生到退休人员,几乎都可以在平台上找到自己的体验活动。
依托宣传、文化广电、科委等部门,以及高校、区的资源,经过几年的发展,上海悄然建立了12个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通过联动,各基地积极与资源单位对接,推动基地体验展的拓展。截至目前,共有体验点145个,体验项目969个,体验课程1074门,其中线上体验项目200余个,每年体验访客达250万人次。
钢琴启蒙,经络养生.这些课程曾经在老大学里“难找”,现在大多数老人在家就能轻松学习。自今年3月启动以来,面向上海“50后”群体的“金学堂”以大量优质的老年教育课程,成为老年人在知识海洋中遨游的又一新方式。
近年来,老年人到老年学校学习的热情日益高涨。但由于场地和老师的限制,能报姓名的老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推出“金学堂”的首要任务是缓解老年大学“一个都难找”的压力。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在上线之前,工作人员进行了大量的需求调研,去了老年大学,去了下层社区,采访了老年人,最终选定了一门吸引老年人关注的“热门”课程。此外,相对“小众”的课程,如旗袍文化、彩妆入门等。也随着需求的激增被生产者带入了平台。
记者从市教委了解到,近年来,本市养老教育实现了养老教育参与人数、养老教育机构总数、养老学习机构数、养老教育学习资源“四倍增”的既定目标。
下一步,上海还将赋能推动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老年教育多元供给机制,实施“新老年大学倍增计划”,鼓励高校和社会力量举办实体或线上老年大学。
http://ww
与中心城市相比,农村曾经是修身教育的薄弱环节。在金山区金山卫镇最大的居民社区金康小区,有3500多户纯搬迁村民1万多人。尽管搬进了大楼,但一些村民的耕作习惯并没有改变,他们会习惯性地在房子前后的绿化中种植一些蔬菜和水果。
MSuT1MwDR" />如何能让这些村民改变“毁绿种菜”的习惯?居民区党支部动起脑筋,将社区活动中心南侧半亩地试点开辟为“百草园”,集中种植牡丹、芍药、夏枯草、丹参等中草药,这样既好看又实用,让村民们找回农耕的感觉。
种了中草药,采摘下来该怎么用?“百草园”很快升级为“百草堂”。工作人员为每种中草药植物配上知识标牌和微信公众号介绍,又请来区域内的中医为大伙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开展中医药文化普及教育和养生讲座。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到一些简单中成药的制作、中草药标本制作等活动中。就在这些“家门口”的学习中,大家切身体会到中医药带来的好处和变化。
根据老年教育三类学习点的建设,如今,仅金山区一地就已建立起49座家门口的修身学堂,共开设课程153门,课程涵盖舞蹈、民俗、书画、戏曲、编织、器乐、家庭教育、手工制作等,上课的老师大多能用本地方言授课,深受百姓欢迎。

“有温度”的城市,“人文行走”渐成时尚
当建筑可以阅读,街区适合漫步,城市便始终“有温度”。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市民感慨,即便只是在家附近走走,也能学到不少知识。而这,正源于近年来在上海各区遍地开花的“终身学习人文行走”设计。
2018年7月,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文明办启动“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将上海的大量人文地标和城市记忆串联起来形成行走路线,组织市民通过行走学习加深对上海的认识,提高对上海历史文化的认同。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年中秋前夜,不少上海市民驻足杨浦滨江秦皇岛码头,站在中共早期领导人旅法勤工俭学的起航地,向祖国、向时代致敬。70架钢琴响彻滨江,全场齐唱《歌唱祖国》,用歌声为新中国送上祝福。随着杨浦、虹口、黄浦、徐汇、浦东五区黄浦江核心段公共空间的全面贯通,两岸45公里滨江岸线也成为上海全新的城市名片。当天,以“礼赞新时代,人文滨江行”为主题的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修身主题行走活动就从那里出发,围绕浦江两岸徐徐展开。
哪怕是在2020年疫情期间,“人文行走”也未断档。通过推出“宅家人文行走”板块,11条在线人文行走线路结合现代化VR技术,将人文行走的学习平台从室外转向室内,让市民在家动动手指,就能实现“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2020年,超过150万人次参与人文行走学习,30万人次参与网上行走。
上海市民人文行走办公室主任李泽军介绍,今年的人文行走主题聚焦红色,将推出10条“红色修身人文行走线路”,并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民修身市级示范点和基地等为基础,开展百场庆祝建党100周年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作者:王星
编辑:储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