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沈阳零食批发市场在哪 沈阳零食进货渠道

4月23日,虽然不是休息日,但位于东顺城街100号的东福生鲜超市(以下简称“大东副食”)依然人来人往。因为在老百姓中口碑好,货丰价廉,很多时候“大东副食”都是人流涌动。这家可以追溯到1829年,至今已有190年历史的副食超市,每天熙熙攘攘,延续着沈阳城古老的商业故事。

小东门蔬菜早市“开市”

富金门也被沈阳人称为大东门。“大东副食”在富金门脚下已经存在了几十年。其前身东莞菜馆是沈阳最早的副食品市场。

据沈阳地方志等史料记载,公元1829年(清道光九年),当时盛京小东门护城河沿线自然形成了固定的蔬菜早市。经营时间为清晨至中午,主要销售当地居民生产的蔬菜,中午后采收。因为规模大,这个蔬菜早市在方圆有近百里的名气。它不仅是普通人经常光顾的地方,也是一些酒店的固定采购点。1868年(清同治七年),在小东门以北形成东莞菜店,经营商户约百余家,经营品类较为丰富。1913年,从小东门外城墙北侧到城墙东北角修建了两排商业棚,百姓从最初自发的蔬菜早市变成了商场经营,形成了真正的副食品市场。几年后,有100多个商人,生意兴隆。

1933年,东关菜店迁至富锦门附近,即现在的“大东副食”旧址,改为奉天营东莞市场,俗称“大东菜店”。

小商户凝聚成大超市

1948年后,沈阳的商家全部复业,市场重新开放后,生意兴隆,经营鱼、水产、蛋、禽、蔬菜、调味品等副食品的商家达百余家。1956年,市场上所有的私营企业都实行公私合营。1958年,市场与沈阳肉类总公司合并,更名为“大东食品店”。至此,被沈阳市民称为“大东食品店”的东莞菜市场正式成为国有企业。

在大东副食品工作了35年的渔业局局长邹对此印象非常深刻:“公私合营之前,很多商户在东莞蔬菜银行摆摊,各自经营。我父亲开了一个水果摊,叫“广聚星”。合资后,所有商户都搬到一起,统一管理,生意比以前好了。”邹冀涛说,从1984年开始,他在“大东副食品”工作了30多年。凭着勤奋努力的精神,他成为了渔业署署长。同时,他见证了企业的发展变化,对这个地方充满了感情。

1991年,大东副食品达到顶峰。从2011年开始,一直是沈阳副食品集团旗下的生鲜超市。

比价周边制定合理价格

经过190年的不断发展,“大东副食品”已有一万多个品种,年销售额过亿元。作为本土超市,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这样的销售业绩实属罕见。说起经久不衰的“秘诀”,店长王云告诉记者,“大东副食”是申城最受认可的超市之一,成功的关键在于商品的高品质和价格的合理。

“我们采用直购的模式,这样一方面可以去掉中间环节,降低零售成本。另一方面,农业超对接和田间采购也能保证产品质量。”王云说,特别是对于人们日常生活中需求量很大的生鲜商品,“大东副食”保证了商品的价格不高于周边市场价格。每天早上,大东副食品都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在顾客到来之前,在周边大型连锁超市、生鲜超市、菜市场走一走,查看蔬菜、肉类、鸡蛋等商品的价格,并将表格上传到微信群。一旦发现他们超市的价格高于

ng>


“大东副食”传承下来的不仅仅是一个老址和一块招牌,更是奉献、服务百姓的传统。“老百姓的超市”是沈城市民对“大东副食”这个老字号企业的认可,这种认可现在已经成为责任,“大东副食”始终把顾客当家人,用最真挚的服务打动人心,保持住老字号的信誉和形象。


在超市“生鲜区”,记者看到一面锦旗,写着“当代雷锋 拾金不昧”。细细询问才知道,3月底,一位78岁的老顾客刚刚开完工资,在购物时遗失了钱包,生鲜组销售员李万旭捡到钱包,看见里面有3000多元钱,趁着午休时间按照身份证上的地址找到老人家,谁知道老人搬家了。李万旭返回超市后,告知服务台,打算通过派出所联系老人。几经周折,老人钱包失而复得,非常感动,特意让女儿送来了锦旗。


“这样的事情有很多,为了鼓励员工,我们特别设立奖励政策。”王云说,传承与发展老字号,不仅体现在经营上,老字号企业留下来的更应该是精神,是文化,是老百姓的感情,这才是“大东副食”最大的财富。


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 刘海搏/文,安呈浩/摄


沈阳日报、沈报融媒编辑 郭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