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外网
核心阅读
在合作社里,人们可以回乡创业,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生产线上,笋农成了上班族,收入稳定有保障;在工业园区,工人之家同步建成,享受一站式生活服务.
越来越多的江西老区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夕阳斜照天际,罗晓深处有人。随着烟雾,我走进了江西省井冈山市的马援招待所。小院子里的食客都坐满了,老板娘陈爱玲在厨房里,木柴燃烧得很旺;当时,宜春铜鼓县的贫困户钟国珍正在生产线上忙碌,笋声清脆;吉安高新区的工人廖也没有下班。她无法脱身去接儿子放学,但孩子们在4: 30在公园被专车护送到教室。
近年来,江西各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旧区日新月异。贫困人口收入稳步增长,发展红利惠及千家万户。
成立合作社——
返乡,带领村民一起赚
在黄洋界脚下,毛坪河流淌,水中有一座长着斑驳青苔的古桥。这里曾经是秋收起义部队走过的地方,如今却成了红色旅游的打卡点,游客成群结队而来,为井冈山市马原村村民架起了一条脱贫增收之路。
几年前,马援还是一个深山老林、道路狭窄、土地贫瘠的贫困村。土坯房风雨交加,泥泞的道路崎岖不平。
脱贫攻坚战打响,柏油路铺成山,客家新居拔地而起。谢是人,红军烈士的后代,在广东工作了10多年。他看到了村子里的这些变化。2017年,他说服妻子陈爱玲一起回到马援,把她的小楼改造成有68张床位的红色主题民宿,并发起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
统一装修风格,统一配置设施,统一安排客户,合作社短短几年就吸纳了70多户,其中就有建卡贫困户龙基月。“我妻子患有癌症,治疗掏空了积蓄。生活很艰难。”谢主动上门,邀请她加入合作社。长越吉心里没有底。“如果你投资民宿,你拿不到钱。”谢说:“放心吧,合作社大,家家户户都会好好招待游客。”
合作社为龙凤月提供了16张高低床,各种床单被褥,由专业公司定期更换清洗。办完食品卫生证书后,龙基月烧柴火灶,举起大铁勺,煮红军饭。游客吃得津津有味,民宿人气越来越旺。龙之月家庭收入从2014年的14688元跃升至2019年的41065元,实现脱贫。
走一段红军路,吃一顿红军饭,在红色酒店过夜.2019年,马源村共接待红色留学学生2.8万余人,乡村旅游合作社户均增收3.5万余元。
引入生产线——
进厂,稳定就业收入增
压榨竹笋40年的李继明今年辞职了。当我走进他在铜鼓县大端镇双洪村的家时,我看到挤竹笋的木箱就在墙边,上面盖着蜘蛛丝。“虽然不再榨笋,但收入不减。”李继明说,通过给村里新建的竹笋厂供应新鲜竹笋,他今年赚了2万多元,腾出时间出去打零工,收入增加了1万多元。
双洪村位于赣西北大山深处,竹林千里,绿荫掩映,竹林4.5万亩。每年春天,村民们都会进山挖竹笋。搭个笋棚,在大锅里煮。快点放在木箱里手动挤压。倒伏后,均匀摊平晾干。你必须为之工作
-word" data-gid="10831170" qid="6595537187822015747" mention-index="0">江铜集团投入293万元扶贫资金,为双红村建起现代化竹笋加工厂,引入了一条专业生产线。榨笋用上了机械设备,传统的晒笋也被烘干机取代,竹农再也不必靠天吃饭。双红笋厂今年收购鲜笋超过100万公斤,为村民增加收入220余万元,并带动23名村民务工增收。
58岁的钟国奕成了家门口的“上班族”。身患残疾,钟国奕没法出远门打工,这些年守着家里的十几亩竹林过日子,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笋厂投产后,村里给钟国奕安排了扶贫专岗,月工资3000多元。贫困户家的鲜笋卖给厂里,每公斤还能多得两毛钱奖励,今年钟国奕卖了8000多公斤,收入将近1万元。去年,钟国奕还住进了扶贫安置房。
如今,江铜集团又追加投资347万元,援建双红笋厂二期项目,预计可增加就业岗位30余个。
布局产业园——
安家,配套完善真方便
大卖场内琳琅满目、奶茶店里浓香四溢、电影院中银幕闪烁……步入吉安高新区职工之家,恍若置身城市中心的商住综合体。这里是座年产值超500亿元的工业园区。2019年,吉安高新区生产耳机1875万套,生产各类数据线11.2亿米,可绕地球28圈。今年上半年,高新区克服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实现外贸出口21.56亿美元,同比增长228.6%。
产品高精尖,园区暖人心。一座集吃穿住学娱为一体的职工之家与生产厂房同步落成,占地面积81362平方米,聚集大小商铺38家,为3万余名员工提供一站式生活服务。工业园区也是生活社区,员工下班后走出车间,去健身房,去茶餐厅,去美容院。
从山旮旯里走出来的吉安县油田镇大园村村民廖春燕,如今已是管理着十几名员工的车间流水线线长。可就在几年前,她还没脱贫摘帽。母亲中风半瘫,婆婆心脏病严重,孩子年龄尚小。村干部介绍她到园区务工,廖春燕动了心却有顾虑:“园区离家远,在哪住?孩子放学早,谁接送?流水线工作强度大,适应不了咋办?”
这些问题进园之后迎刃而解。宿舍免费提供,直接拎包入住;四点半课堂设施齐全,有专人专车护送孩子放学;休闲娱乐设施遍布园区。为了方便员工周末回家探亲,园区开设了4条定制公交线路,只需两元钱,廖春燕就能回到80多公里外的大园村。现在,廖春燕的月工资超过7000元,还贷款在吉安县城买了套三居室的商品房。
如今,越来越多像廖春燕这样的老区普通群众,在点滴变化中收获满满幸福,在同步小康中共享美好生活。(记者 戴林峰)
《 人民日报 》(2020年11月02日 第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