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农村脱贫之星范文500字 脱贫创业之星事迹材料

来源:绿色中国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表彰了全国脱贫攻坚模范、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获得者。其中,包头市土右旗姚将军镇乌达城瑶族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包头市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主任郭鹏飞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刚刚参加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的郭鹏飞,匆匆回村了解春种、化肥、地膜、农药的准备情况,忙着准备即将到来的春耕。

百姓亲切地称他为“跑腿书记”

谈到参加这次表彰大会的感受,郭鹏飞告诉记者,“在现场听总书记讲话,我非常激动和感动。当我听到总书记庄严宣告“我们的国家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时,我久久不能平静下来。作为第一任基层书记,我参与了这场脱贫攻坚战,见证了脱贫攻坚的全过程。成绩来之不易,能参加这场伟大的战斗,我感到骄傲。”

郭鹏飞是土右旗姚震市武大城瑶族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他在村里四年,带领205户512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村集体收入从空白增加到40万元;打造1000亩经济林示范基地,项目一期已种植200亩,颗粒大、味道甜、市场认可度高,实现了“地”“工”双增收,参与群众人均增收6000元;村内道路、广场两侧种植柳树、榆树等树木2500余株,普通人家房前屋后、院内外种植123个水果、苹果梨、海红、杏李等经济林苗2000株,发展庭院经济,打造“两季开花、三季结果、四季风光”的“森林村”,实现生态与富民双赢。

由郭鹏飞和村“两委”牵头的驻村工作队还启动了小型粮食加工厂、肉牛养殖场、秸秆储运站、鱼塘等项目。总投资1130万元,促进了村集体整体增收。这些项目的实施和运行,使参与人员实现了工作收入150万元。项目建成后将解决18个长期工作岗位,年薪54万元;精准落实住房、教育、医疗等“五批”政策资金1000万元。2019年,全村贫困户全部脱贫;他坚持“把老百姓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办好了”的原则,为老百姓办了150多件小事、难事。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跑腿书记”。

“摆脱贫困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目前我还在村里。我们将继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调整种植结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郭鹏飞说。

郭鹏飞与搬进新家的人进行了交流

让乡亲们都能过上好日子

郭鹏飞是一个“80后”男孩。他的父母是70年代初入党的老党员,父亲是村里的老支部书记。走上公务员岗位的郭鹏飞,从小就看到父亲为改变村民贫困生活所做的奉献,有着强烈的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017年3月,在农村土生土长的郭鹏飞主动志愿担任内蒙古包头市土右旗姚将军镇五大城瑶族村第一书记,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

刚到村里工作的郭鹏飞,每天天刚亮就早早起床,下地干活,入户入户。他想知道答案

通过走访,郭鹏飞了解到,他在村里需要解决的是195户493人的脱贫问题,每户的情况都比较特殊和困难。面对195户贫困户,他心里很不高兴,纳闷为什么这里的村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

经过反复调研,结合郭鹏飞武大城姚村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情况,驻村工作队确定了“绿色发展”的大方向。

然而,靠近黄河的贫困村——武大城的姚村,耕地虽多,但土地盐碱化严重。2018年,郭鹏飞联系了北京的林业专家,指导村里的耕作技术。专家建议枸杞可以种植在盐碱地上。

style="font-size:15px;">说干就干,听取了专家建议后,郭彭飞带着村里的干部到宁夏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因为没有经验,他不敢冒进,决定先打造500亩枸杞经济林示范基地,一期工程种植220亩。


“作为村集体经济,我们通过合作社承包村民的土地,承包合同一签五年,种植枸杞前两年没有收益,第三年才结果,但是农民每年每亩地可以分到300元流转费,弥补了他们头两年没有收益的不足。如果村民愿意在林地里打工,每天可以收入110元,一年干30多天,可以收入4000多元。到了盛果期,1斤枸杞可以卖到20多元,每亩纯收入将是原来种植玉米的6倍,这个收益可比种植玉米强多了。”郭彭飞介绍,看到了种植枸杞的希望,当年又有35户村民把土地流转,加入种植枸杞的队伍中。


“目前的实践证明,咱们走绿色发展的路子是对的,这种方式既调整了种植业结构,又提高了大家的收入。”郭彭飞告诉记者,2019年4月,他提前指导村民们把盐碱地换成了适合树木生长的土,协调回苗木,在村道路两旁和公共区域的闲置土地上种植了1900株树木,并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带领村民在房前屋后、庭院内外种植经济林。2019年春天,村里为160多户村民共发放果子、苹果梨、海红果、金杏和红枣等苗木2000株。2020年春天,他又协调回500棵果树。郭彭飞憧憬着,“我们要把这里打造成为两季有花、三季有果、四季有景的‘森林乡村’。”


村里的贫困户王志强,因一场家庭变故,父母双双去世,2016的冬天,王志强突发脑梗住进了医院。今年才40岁,正值壮年的他却因脑梗留下了后遗症,无法参与重体力劳动,整日以泪洗面,对生活完全失去了信心。


为了帮助王志强彻底脱贫,郭彭飞一边与村两委干部轮番对王志强两口做思想工作,让他们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一边结合王志强腿脚还算利落的实际情况,为他协调适合的工作。


“当时林草局正在招聘护林员,我就跟他说这个工作挺适合你的,我去给你争取这个事。”就这样,郭彭飞找到了单位领导。经过郭彭飞的反复沟通,领导最终同意聘用王志强为护林员。他每天的任务是骑着电动车上路巡查,仅这一项王志强每年可以领到8000多元的工资。


此外,郭彭飞还为王志强落实低保、医疗等帮扶措施,帮助他发展庭院养殖。有了稳定收入,王志强也重振生活的信心,2018年,王志强一家实现稳定脱贫。2019年,王志强从护林员的岗位转到了公益岗。2020年,村里种植枸杞经济林,王志强还种植了3亩,看到栽植的枸杞经济林,王志强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郭彭飞深入村民家中走访调查


全村人想的,就是我们要做的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郭彭飞发挥第一书记领头雁的作用,组织村两委干部赴外地参观考察、开拓眼界。 2019年“七一”前夕,召开“全村人想的,就是我们要做的”专题党员大会,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了力量。


郭彭飞深知,要想发展,党员是关键。武大城尧村有45名党员,占全村人口的4%,在村党员18名,外出党员27名,覆盖了老、中、青三代人,既有经验丰富的中老年能手,也有掌握现代知识技能的青年才俊。为此,他主动做村里党员工作。在他的积极引导下,年老的党员忆苦思甜为大家讲党史,有专业技术的党员为村民分享种植养殖技术,外出党员回村为群众讲产业发展,帮群众转变观念。现在,武大城尧村的党员们已经成为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力量。


“党的政策进农村,发家致富就是好;脱贫致富办实事,驻村干部做得好……”在武大城尧文化大院,一位老大爷正在给大家表演他刚编写的“精准扶贫”单口快板。


这位老大爷名叫王永青,今年66岁,是土生土长的武大城尧村村民。由于家境贫困,没能娶妻生子,父母和兄长早早离世,留下有智力障碍的嫂子,两人相依为命,借住在一间小土坯房里,再加上年老体弱多病,生活很艰难。


2017年,刚到这里没多久的郭彭飞在逐户走访时,第一次见到了王大爷。“当时,我就在想,一定要帮王大爷脱贫!”郭彭飞说,如今,3年多过去了,王大爷住上了新房,享受上了五保补贴,看病也有了医疗保障……


王大爷高兴地对记者说:“我这辈子虽然没有娶妻生子,但和彭飞他们相处的这几年里,他们像我的孩子一样关心我,帮我过上了好日子。”近两年的时间里,王大爷先后编写了《脱贫奔小康》《精准扶贫》《美丽乡村》等30多个快板词段。他笑着说:“虽然现在身体不允许我劳动了,但是我要用自己的方式把国家的好政策、扶贫的好干部写下来、说出去。”


让每一个村民都因为是


武大城尧的一分子而感到自豪


发展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村长久脱贫的根本举措。


武大城尧村的老百姓主要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郭彭飞来村前,村委会账面上没有一分钱。为尽快摆脱一穷二白的局面,郭彭飞积极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主动发挥林草行业优势,制定了武大城尧村以生态建设为突破口全力推进脱贫攻坚的工作思路。为让项目快速落地,他起早贪黑往返于市里和村里,在他的推动下,通过农民提供土地、政府投资苗木、引进专业绿化公司栽植养护的方式,在林业专家的指导下,将1000亩盐碱地打造成枸杞经济林示范基地。


郭彭飞给记者讲述了他和村里的典型困难户裴爱花的故事。2019年3月2日那天,郭彭飞记得特别清楚。那一天,他驾车和裴爱花阿姨去100公里外的呼和浩特市录制《在希望的田野上》节目,这是裴阿姨生平第一次出“远门”。她在路上对郭彭飞说:“俺们农民辛苦了一辈子,从没想到能登上这么大的舞台,真是特别感谢你。”


裴爱花是武大城尧村村民。1995年,她的丈夫下肢瘫痪,生活不能自理,两个女儿上学,全家人的生计压在她一个人身上。丈夫心疼她,劝她去寻找更好的生活,她一笑置之,不离不弃守着这个家,一守就是24年。2014年,裴爱花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郭彭飞到村工作后,格外照顾这个特殊的家庭。除了为裴爱花家落实低保、产业扶贫、医疗扶贫等政策外,还给她家送去了猪崽和鸡苗,并配套建起了猪圈,通过养猪、养鸡发展庭院养殖,实现了年增收6000元。


2017年,裴爱花家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她这种自强不息、乐观面对生活的态度深深感染了郭彭飞,他将裴阿姨推荐为先进典型,裴爱花家被旗里评为最美家庭示范户,裴爱花本人被评为“志智双扶”模范妻子,她的事迹在村内引起强烈反响。2019年,裴爱花家的总收入达到18000元,实现了稳定脱贫。


除了裴爱花家,这种自主脱贫的示范户他们还重点培养了5户,意在通过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逐步在村内凝聚起勤劳致富的正能量,促进脱贫攻坚工作整体有序推进。


2019年9月21日这天早上,郭彭飞接到村民高大伟大爷邀请他吃搬家糕的电话,心里非常高兴,高大爷终于要搬新居了。郭彭飞爱人假装生气,说,“看你那高兴劲儿,昨天刚回家,今天本想让你陪孩子去上英语课,看来又泡汤了。”郭彭飞对妻子说,高大爷家房屋年久失修,破烂不堪。今年新建了30平方米的新房子,圆了多年的新居梦,我一定要去。


高大伟因患慢性病失去劳动能力,他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郭彭飞通过实地了解,决定为他落实医疗扶贫政策,并帮助他家发展庭院养殖,高大爷家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医疗方面也有了保障。但还有一个问题,高大爷家房屋年久失修,受住房安全的制约,一时还难以脱贫。


2019年,村里实施危房改造工程,高大爷终于实现了安居梦。


驻村这几年,郭彭飞通过努力共争取资金近1000万元,并精准落实“五个一批”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群众在住房、医疗等方面的突出困难,实施易地搬迁、危房改造43户,让90多人住进了新房。每次有贫困户搬新家,他打心眼儿里高兴!


郭彭飞说,如今,枸杞示范基地一期工程已种植200亩,既提高了农民收入,又发展了村集体经济。在郭彭飞的帮助下,村集体还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通过村民集资和政策扶持等措施,为村里办起了肉牛养殖场、秸秆储运站等项目,村民通过入股和打工的方式增加了收入。一系列有效举措,还吸引了一批外出成功人士返村投资创业,为乡村振兴储备了人才。


郭彭飞告诉记者,仅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就超过40万元。集体有钱了,能办的事就更多了。如今的武大城尧村,在郭彭飞的带领下,拓宽了柏油路,修建了广场,铺设了排水管道,安装了路灯,建成村民文化活动室,实现了活动场所WIFI全覆盖。全村在实现整体脱贫的同时,走出了一条生态与富民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每当看到因为我的工作,能直接改变老百姓贫困落后的生活面貌,我就体会到精准扶贫工作的伟大,感受到扶贫工作的快乐。现在我已经深深融入和爱上了武大城尧村这个集体,爱上了这里的每一位乡亲。”郭彭飞说,今后将继续讲好武大城尧村扶贫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武大城尧村,提高武大城尧村的知名度,让每一个村民都因为是武大城尧村的一份子而感到自豪,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形成群众人人主动参与武大城尧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封面人物人物小档案:


郭彭飞,男,汉族,1982年7月生,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土右旗将军尧镇武大城尧村驻村工作队长兼第一书记,包头市林草局办公室主任。


2019年4月,被内蒙古自治区团委评为内蒙古青年创新创业创优标兵。2021年2月被党中央、国务院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驻村四年,他打造1000亩枸杞基地,一期工程200亩已完成,路旁植树2500多株,种植2000株果品苗发展庭院经济;实施杂粮厂、牛场、秸秆站、渔塘项目,群众务工收入150万元,村集体收入40万元;落实1200万元的住房、医疗等资金,205户512名贫困户实现脱贫;选树裴爱花家庭为内蒙古文明家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凝聚两委力量,百姓称他为“跑腿书记”。(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张志国 《绿色中国》2021.6B)


本文来自【绿色中国】,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