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业项目概述300字 思埠让创业更简单

来源:经济日报

小吃店主正在制作沙县传统小吃。本报记者张一航摄

夜晚,沙县文昌街汇聚了60多种经典沙县小吃,形成了“传统技艺小吃街”。本报记者张一航摄

在沙县小吃工业园,福建乐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员工正在包装筛选好的鸡蛋。

本报记者薛志伟摄

当记者在12月14日早上6点打电话时,余启宝和妻子已经在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的一家沙县小吃店忙得不可开交。5元一碗的“扁肉”,也叫馄饨,是这家餐厅最受欢迎的小吃。

在500公里外的安徽省蚌埠市,余启宝的哥哥余启勇经营着一家60平米的沙县小吃店;在老家福建省三明市沙县下峁镇玉邦村,——,余启宝和余启勇的父亲余合川在村小吃街开了一家卷首,专门经营当地特产小吃玉饼。

你可能不知道沙县在哪里,但你一定见过沙县小吃。沙县小吃在很多城市都是烟火。火车站旁边,住宅区,公司楼下.最接地气的地方都有沙县小吃。

据沙县小吃办统计,目前沙县小吃已遍布62个国家和地区。全国沙县小吃店超过8.8万家,连锁标准店3103家,年营业额超过500亿元,带动30万人就业。它真的是一种“民族小吃”。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关心发展和民生。他特别关注沙县小吃的发展,对小吃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指示。”沙县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杨说,20年来,沙县人民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把沙县小吃传播到祖国各地,把沙县小吃培育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薄利多销才是发展的正道

沙县夏茂镇逐渐成为旅游打卡地。婚礼、葬礼、婚姻都是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精致到可以称之为繁琐的制作手法。沙县小吃的背后,有着源远流长的地方饮食文化传承。

沙县小吃继承了中原黄河流域的传统饮食文化,有蒸、煮、炸、烤、腌等。各种技艺流传至今,被称为中国传统饮食的“活化石”。同时融合了闽南独特的饮食基因和客家饮食文化风格,口味丰富多样,鲜、淡、甜、咸、辣、酸,让各地食客都能找到自己的口味。

“最早走出沙县制作小吃的人,大多来自下峁镇。”下峁镇渔浜村党支部书记余广庆说。

1992年,于广庆和亲戚在福州开了一家小吃店,重点经营沙县小吃的“四驴岗”,如面条、扁肉、蒸饺、炖罐头等。他很快发现,小吃行业市场容量大,回报快,村民都出去开小吃店了。目前,村外经营小吃店的有600多人,占全村人口的50%以上。

沙县小吃有两个特点,一是“多品类”,二是“精准定位”。沙县小吃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第一任组长陈嘉禄这样总结。

“1元进店,2元吃好,5元吃好”,这是沙县小吃经营者早期的定位。“品种丰富,薄利多销,质优价廉,南北皆宜,是其成功的关键。”陈嘉禄回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各地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越来越多,方便便宜的沙县小吃正好解决了大多数人吃饭难的问题。

简单的店面,简单的红色塑料菜单,方桌和塑料椅……一直以来,这些都是沙县小吃店的标配。花几百块钱摆摊卖扁肉和面条,或者花几千块钱租个小卖部开个企业。“大部分店铺都在比较便宜的地方,装修也比较si

这些年来,“便宜”依然是沙县小吃的一大特色:一碗馄饨5元,一个蒸饺6元,一碗拌面7元。实惠的价格可以让刚进城的农民工、刚上学的学生,甚至是工薪阶层在街头巷尾享受一顿美餐,不用担心包里害羞,这足以让沙县小吃多种多样

餐饮消费中脱颖而出。


不仅价廉,而且物美,除了“四大金刚”,盖浇饭、套餐、砂锅、炖汤等都能在沙县小吃菜单里出现。调和各地口味、适应了人口流动背景下的大众餐饮需求,沙县小吃总能让天南海北的食客为之驻足,找到适合自己的味道。


敢拼实干拓展空间


走入沙县小吃产业园,迎面的大楼楼顶上写着几个红色大字——“实说实干、敢拼敢上”,这可以说是沙县人的创业信条。从最初的小吃店到如今的大产业,沙县小吃的发展历程就是沙县人干事创业的历程。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先行者致富效应带动下,沙县小吃通过“一家一店”经营模式滚雪球般的向外发展,越做越大。


土生土长的沙县夏茂镇人罗光灿2000年左右跟着亲朋好友来到福州,发现市场已近饱和,便决定去找寻更大的市场。2004年,罗光灿来到北京开起沙县小吃店。“刚到北京时人生地不熟,从电脑和报纸上找店铺招租广告再去实地考察,鞋子都走破了好几双。”罗光灿说。


如今,他在北京已经拥有了3家店铺。儿子也在天津、河北等地开了店。但罗光灿的脚步没有停歇。2016年,他在新加坡开了一家沙县小吃店。


目前,沙县有6万多人外出经营沙县小吃,并且辐射带动30万人创业致富,沙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7年的2805元增长到2019年的20528元,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


“可以说,我们的房子就是靠卖扁肉和面条盖起来的。”俞广清说,上世纪90年代初期,整个沙县也没几座高楼,吃苦耐劳的沙县人靠卖出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扁肉和拌面,盖起了如今沙县的高楼大厦。所以,当地人用“扁肉是砖头、拌面是钢筋”来形容小吃业在富民强县中的作用。


上世纪90年代,沙县人罗婵玉的父母在福建厦门开起了沙县小吃店,她的手艺就是父母手把手教出来的。2003年,罗婵玉也加入到去外地开小吃店的大军中。她先后在浙江的温州、杭州和北京等地开过小吃店。生意最好的时候,算上和亲戚朋友们合开的店铺共有几十家。


“创业路上不容易,一路走来,苦辣酸甜都尝遍了。”罗婵玉说,“接下来,我还有新的打算。我想开直播,把制作技艺都记录下来,让更多人学会怎么制作小吃。我的梦想是把沙县小吃的独特风味传遍全国、传到国外,传到千家万户。”


这条小吃发展之路就是这些有胆识的沙县人摸索出来的,他们内心充满着对外部世界的向往和追求成功的渴望。也正是这股“敢想敢闯、不甘人后”的劲儿和对家乡小吃的诚挚热爱,让罗婵玉和罗光灿这样的小吃从业者闯出了一条致富路。越来越多的沙县人背起鸳鸯锅、拎着捣肉馅的木槌,奔向一座座城市。


“沙县人身上有两种品质:一是坚韧不拔的精神,沙县人吃苦耐劳,就算失败了也可以再继续干。二是精益求精的精神,沙县人不仅是用手在做小吃,更是用心在做。”黄福松从1999年开始担任沙县小吃业发展领导小组副组长,一直干到2016年退休。他认为,这种在干事创业中锤炼出来的精气神,是沙县小吃产业得以发展壮大的强大动力。


“有形之手”促品牌提升


沙县小吃的生意越做越红火,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卫生状况差,甚至出现了个别小吃店以次充好或偷工减料等不良行为,给沙县小吃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究其原因是缺乏行业统一标准和管理。在餐饮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沙县小吃原有的“夫妻店”、单家独户的经营模式已跟不上时代的脚步。


针对这种状况,沙县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小吃产业发展专题会议,将小吃定位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成立沙县小吃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小吃办”,组建沙县小吃同业公会,建设沙县小吃一条街,注册沙县小吃商标……再到筹办每年一次的沙县小吃文化节。小吃,从自发创业的个体经营,变成政府引导的支柱产业。


沙县县委、县政府提出“统一商标、统一技艺、统一形象”的会员制发展思路:先后出台40多份文件,通过给予资金信贷、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支持群众创业、创建知名品牌等政策扶持,促进小吃产业快速发展;成立沙县小吃培训中心,免费为小吃业主提供经营管理和制作技艺培训,提升小吃从业人员技艺水平;针对缺乏经营经验的小吃业者,给予创业前的开店指导;与县市场监管部门配合,抓好原辅材料市场监管,确保源头产品质量。


2008年,沙县小吃集团正式成立,开始实行总公司、子公司、终端店“三位一体”管理模式,编制《沙县小吃集团餐饮连锁经营管理手册》,涵盖了公司组织架构、门店服务规范等管理标准体系。“标准”的沙县小吃来了!


2016年,沙县小吃开启加盟店模式。不同于麦当劳、肯德基的加盟模式,沙县小吃的独特之处在于“先有群体,后有品牌”。通过多年发展,个体沙县小吃门店已遍布各地,如何吸引存量店铺转化为加盟店非常关键。沙县小吃集团通过加盟店方式为个体沙县小吃门店赋能。


这些改变,罗光灿有切身感受。“刚到北京开店时,各种原材料配送都不规范。2007年,沙县小吃北京推介会后,更多沙县人到北京开店,相关原料配送也一起过去了,方便了许多。再后来,沙县小吃集团成立后,我的3个店铺从招牌、装修到员工服装都是统一的,店里的小吃质量也提高了很多。”罗光灿说,他的3个店铺全部成为了沙县小吃集团的加盟店。


加盟店大大降低了个体小吃门店的成本。热销小吃蒸饺可以通过机械化生产线生产并配送到全国,有效降低了门店的人力成本和经营成本。统一标识、统一口味、统一质量还让水平参差不齐的门店实现整体提升,打造典范店铺,创造品牌效益。目前,沙县小吃已在全国成立了23家餐饮连锁子公司、21个区域配送中心,发展连锁标准店3000多家。


“如何做好加盟店,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近几年,我们为沙县小吃加盟门店提供专业指导,开展新品推荐,让更多从业者获利。这种做法也让已经加盟的店主通过亲帮亲、邻帮邻方式,吸引更多小吃经营业主加入进来。”沙县小吃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张鑫说。


“不知沙县小吃,怎知人间烟火”,沙县小吃一步步从起步阶段的“小作坊”“夫妻店”,发展成为如今的“品牌化、连锁化、产业化”经营状态。


开拓多元发展增长点


“今年‘双11’期间,我一天能卖出2吨拌面!”罗奋忠说。


罗奋忠是沙县长阜村沙村拌面的创始人。1992年,他在厦门开了家沙县小吃,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1997年,看到小吃调料巨大的市场前景,他又回到长阜村建起了沙县小吃调料厂。2008年,他利用村里生产面干的优势,上线了面干生产线,推出了花生酱、葱油、芝麻、香葱等多种口味。


“如今,我生产的调料供应给各地沙县小吃店,而网购我面干的顾客可以自己在家尝试做一碗拌面。”罗奋忠说。


标准化、连锁化之外,沙县小吃走上了产业规模化、管理智能化、国际化发展的转型升级之路,沙县小吃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拉长,从最初的餐饮业壮大为包括从生产种植到加工销售多环节、多系列的大产业。


随着沙县小吃产业园的建立,沙县小吃生产有了先进的生产设备,用机械化生产线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用现代化物流实现中央厨房到单个门店的配送。截至目前,小吃产业园已入驻沙县小吃中央厨房、沙县小吃调味品、板鸭休闲食品及禽蛋深加工等小吃产业链相关企业7家,年可实现产值3.1亿元。


和面、做馅、包饺……这些工序都在一排排先进的生产线上完成。2019年,沙县小吃中央厨房国内首条机械化沙县小吃核心产品(蒸饺)产业生产线投入使用,沙县小吃实现了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目前,(蒸饺)产业生产线每天可以生产3吨蒸饺,节约了近90%人力成本。


记者在沙县小吃产业园内看到,沙县小吃“四大金刚”均实现了机械化生产,扁肉可以用机器自动捶打,拌面也用上了自动捞面机,蒸饺由中央厨房统一制作和配送,炖罐可用半成品材料制作。此外,沙县小吃的酱料也可以使用电机驱动石磨方式进行生产。


“现在,生产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了,机械化生产方式帮我们降低了人工成本。”三明沙阳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邓慧珍说。作为入驻产业园的企业,政府不仅帮其搭建与国内外大企业的合作桥梁,介绍一些大企业到企业采购酱料,还给予了免租优惠和办证方面的便利。


“我认为标准化生产不会磨灭小吃口味的独特性。为提高产量、降低成本,标准化生产是沙县小吃的必由之路。如果未来有口味多样化需求,我们也可以定制专门口味的机械化生产线。”张鑫说。


在标准化生产基础上,沙县小吃构建起了供应链体系,把核心品种、调味品等产品安全快捷地配送到全国各个地区连锁店。机械化生产代替手工操作,不仅降低了人力成本,还能实现口味统一、质量达标,确保了食品安全。


“把沙县小吃这个品牌做大做强,既要有规模,也要讲传承。”张鑫说。


1999年开始经营沙县小吃店的李贤锦,不仅当上了沙县小吃技艺传承人,还把沙县小吃带出了国门。2018年,他和他的“李记小吃”团队作为唯一的中餐代表入驻平昌冬奥会。“这一切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李贤锦说。


王景熙也是第一批10位技艺传承人之一,他制作的烧卖皮胚晶莹剔透,深受当地消费者喜爱。1979年,王景熙父母开始在沙县县城里开烧卖店。1991年,王景熙夫妻俩接手了烧卖店。


在小吃同业公会组织下,王景熙前往日本、北京等多地学习技艺、推广小吃,“感谢政府的大力推广,让我们这些手艺人成了技艺传承人,能更好地把沙县小吃传承下去”。


在人人都会做小吃的沙县,如何更胜一筹?王景熙说:“做小吃要用心做,不偷懒。年轻的时候我从早上5点一直工作到晚上11点。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把这项手艺、这个牌子传承下去。”


规模化生产带动了沙县小吃产业发展,优秀技艺传承还推动了当地节会经济、文旅经济发展。沙县建起了国家4A级景区“沙县小吃旅游文化城”和沙县小吃文化科技馆、民俗馆等,每年吸引超500万人次前来观光旅游,2019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4.48亿元。


如今,沙县小吃已成为年营业额达500亿元的大产业,并带动了物流配送、餐饮服务及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997年的5.83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91.65亿元,成为沙县第三产业的支柱,成为一张享誉海内外的亮丽名片。


(经济日报采访组 采访组成员:齐 平 薛志伟 乔申颖 陈莹莹 李华林 张苇杭 本文执笔:薛志伟 陈莹莹 张苇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