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注册制改革使“双区”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融资对接更加有力。图为深交所创业板集体开市。个人资料图片
近日,深圳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深交所”)创业板迎来新的里程碑。上市公司数量“破千”,占a股公司总数的22.55%;市值13.55万亿元,占a股15.86%,上市公司“三创四新”集聚效应明显。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本中心和社会主义第一示范区,深交所创业板截至目前共有“双区”公司219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占94%,战略性新兴企业占62%。
专家认为,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激发了创新动力,加速了技术与资本的融合,使得“双区”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融资对接更加良好,打造了更加完善、活跃的创新资本生态系统。
南方日报记者张燕周梅林
注册制试点后,创业板加速扩容
2009年10月30日,首批28家公司上市,创业板迈出了第一步。从28到1000,创业板已经走了近12年,但实际上,创业板加速“扩容”发生在2020年8月24日,最近一年——。创业板改革,注册制试点。注册制后,共有171家公司上市,累计IPO融资超过1301亿元。
近年来,创业板成为“双区”内高新技术、高成长性、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企业上市融资的首选地之一。截至2021年7月31日,“双区”创业板公司219家,占大湾区a股上市公司的34%,初始融资总额1272.11亿元,其中深市创业板公司124家,初始融资总额763.78亿元。
创业板汇聚了直接融资的活水,滋养了一大批影响力大、创新性强的行业龙头,其中不少是“双区”企业:迈瑞医疗是国内高端医疗器械制造商,能够与国外产品形成强有力的竞争。为数不多的企业;华大基因是全球领先的科技服务提供商和精准医疗服务运营商;汇川科技是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龙头企业,自主研发的电机驱动器具备行业细分领域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替代能力。
在“双区”范围内,已形成一批以创业板公司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链,有以信维通信、硕博德为代表的5G产业链;以沈心、长亮科技等公司为代表的大数据、云计算、网络安全产业链;以迈瑞医疗、新产业、万福生物等公司为代表的医疗器械产业链.
“双区”创业板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94%,战略性新兴企业占62%,关注R&D投资。2020年,迈瑞医疗、汇川科技等公司在R&D的单年投资将超过10亿元,亿威锂能等公司的R&D力度将超过20%。
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告诉记者,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来看,创业板都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创新创业企业的聚集地,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有利于加快“两区”的“技术”和“资本”融合。
推动“双区”技术和资本加速融合
2021年7月中旬
旬,位于惠州的创业板企业亿纬锂能发布了拟投资20.5亿元收购锂盐标的公告,作为锂电池生产商,其自主研发设计的锂电池电容器SPC产品兼具锂电池高容量长寿命及超级电容器大功率的特点,技术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如今,通过资本“引擎”,亿纬锂能向上游进军。事实上,亿纬锂能不仅是创业板首批28家企业之一,还是回报率超百倍的“牛股”,截至7月31日,其复权后股价较发行价涨幅高达11025%。亿纬锂能的发展壮大是“双区”企业借力创业板做大做强的一处缩影。在开启注册制改革试点之后,创业板更明确定位于服务“三创四新”企业,即符合”创新、创造、创意"的大趋势,或者是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
李湛指出,创业板试点注册制激发的创新动能,让“双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投融资对接如虎添翼。一方面,创业板公司借助上市平台优势,聚焦同一产业的收购整合,不断增强盈利能力和竞争优势,截至7月31日,大湾区创业板公司已实施完成76单重组,交易金额合计610.51亿元,配套融资197.67亿元;另一方面,大量企业通过被并购重组方式登陆资本市场,70家广东企业被创业板上市公司通过重大资产重组收购,交易金额达677.09亿元。
更重要的是,作为资本市场基础设施,深交所创业板还吸引了大量创投、证券、银行等金融机构汇聚“双区”,形成了活力增强的创新资本生态圈。截至7月31日,112家大湾区创业板公司通过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可转债、配股等方式融资934.04亿元;共129家大湾区创业板公司在上市前获得创投投资186.3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