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忻州肉夹馍培训班,忻州创业园计算机培训

原载于 《中国青年》 杂志2021年第4期

文/荔枝

2018年,带着对未知的恐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抓起四个大行李箱,里面装满了日常用品、衣服,甚至还有父母强行塞进去的河南特产——热汤,登上了去英国留学的航班。

风在桑安斯风车村吹(本文作者)荔枝的裙摆

第一个月,离家的艰辛,在异国他乡的孤独,繁重课业的压力,让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自己的家乡。我曾多次感到烦恼。我什么时候能长大?我不再是家庭生活中的“精致包包”。

不“洋气”的捞面条

异乡求学之路,始于许多“不习惯”。

在十个小时的长途飞行中,机组人员提供了冰橙汁、冰可乐、冰牛奶和冰淇淋,却很难找到一杯热水;在希思罗机场降落后,即使是在各种规模的便利店,矿泉水都被整齐地包装在冰柜里。不到一周的时间,我对只有半熟的牛排、肉酱一样的面食、牙疼的泡水不再好奇,开始怀念家里蒸的米粥或者香喷喷的面条。

于是,我冲到中国超市,花巨资买了很多调料。看着熟悉的海天蚝油、李锦记酱油、太太乐鸡精等“老朋友”,我仿佛闻到了熟悉的家乡味道。在家里,奶奶经常说捞面最简单,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只需要放一些固定的调味料在里面,煮的时候自然会有那种味道。于是,我首先把“魔爪”伸向了简单的“茄子丁面”这一餐。

我从超市买了一个长长的紫色茄子,仔细洗了洗,回想起奶奶做饭的时候站在旁边的场景。我大概是垂直切成厚片,然后水平切成丁。虽然没有她的动作轻,但我还是设法完成了准备蔬菜的过程。嘴里念叨着“火锅凉油”,弯下腰,视线与锅边平齐,看到锅里冒出的烟,就学着奶奶的样子,把葱花往锅里推。我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炒出葱的香味后,我把茄子倒进锅里,里面放了一点盐。炸了大概四五分钟。回忆了一下,是时候加水了,我没有直接把控水倒进半盆水里。我来回放了几次酱油、蚝油和盐,但我觉得没有味道。同时,想着更有效率,我拿了一个更深的锅,把水烧开,扔进一把挂面里。我盯着热气腾腾的锅发呆,心里忐忑不安。我迷迷糊糊的时候,煮面的锅就出来了。我不知道是加水还是开锅。之后我反复开关火三四次,才煮了一锅面。

作者荔枝留学期间做的饭

关掉茄子汤之前,我撒了一把白胡椒粉和一点鸡精,心想,就这样吧!当我把面条装满,倒了两大勺茄子汤,坐在桌边的时候,我已经在流汗了。我忙的时间是我奶奶做面条时间的两倍。本来应该有满满的成就感,突然吃不下了。

坐在桌边,看着被我搅的灶台,突然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自己的心情。在家里,我觉得茄子丁面是最常见的一餐,真的很无聊。没想到,我会离家8000多公里,因为这碗面,酸得我差点掉眼泪。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平时喜欢的“洋气”西餐和山珍海味,比不上奶奶口中这碗技术含量很少的面条。我也开始明白乡村风味在每个旅行者心中的分量。

此时,做一个熟悉的味道,是我在遥远异乡解除乡愁的唯一慰藉。

“交友神器”

/>

隔着7个小时的时差,与家人和朋友相隔万里,孤独总是会在深夜席卷全身。


中秋节快要到来的前一天,我鼓起勇气在宿舍群里发了消息:“要不明天一起吃火锅庆祝一下?”没想到,却收获了热烈的回应。于是,一切故事便从一顿大家都爱吃的中国火锅开始了。


那顿中秋节的火锅不仅让人有了家的感觉,还让我和室友们更加了解彼此,让我和来自秦皇岛、宜昌、温州的她们以及来自南京、合肥的他们成为新朋友。我们都不是特别擅长做饭的人,但都愿意尝试和分享。从那一天起,宿舍的公共厨房就成了我们的“据点”,没课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凑在一起研究“今天吃什么”;短短两三个月的时间,我已经吃遍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或许并不那么正宗但是心意满满的美食。


慢慢地,我尝试着做了家里常吃的煎蛋饼,经历过几次“翻车”之后,倒真的做出了一盘盘像样的早餐;从国内漂洋过海背来的胡辣汤料也终于首次出场,做番茄疙瘩汤的时候用它来调味方便又美味;不上课的周末,我们会一起出门采购些馄饨皮,一边聊着班上发生的趣事一边包着早已调好的肉馅。到后来,每天中午的四菜一汤已经信手拈来,我还试着蒸了馒头、包了饺子,解锁了许多“新技能”;美食一定可以带来愉悦和共鸣,和一些朋友就在一顿顿的家乡饭中建立了温暖牢固的联系。


作者荔枝在留学期间做的饭


2019年是我第一次离家过春节,之前从未想过,五个月前还因为做一碗面条把厨房搞得乱七八糟的我,竟和朋友们一起做出了一桌“满汉全席”般的年夜饭。电脑里放着热闹的春晚,我们吃着彼此家乡除夕夜会吃的美食,一句“干杯”代表了多么实在的温暖陪伴,又蕴含了多少表达真心的祝福。虽然没有在家过年,但是我们复制了年夜饭的味道,那一刻,家乡菜变成了一种符号——离家之后,哪怕一丝细小的味道都会带出记忆,触碰到我们柔软的内心。


味蕾的记忆是顽固的,学会做家乡菜大约是独立生活的必备技能,也是在大洋彼岸最快捷的交友神器。


表达爱的方式


一年的留学时间过得飞快,做饭早就不再是我生活中的困难,它成了我温习家乡味道的途径,成了我表达想念的通道,甚至是我结交新朋友的开始。


一年内,我不仅做出了在国内根本不敢想的复杂蒸面条,炸出了河南零食麻叶子,还和朋友们泡在厨房里一起研究了好吃的肉夹馍、油泼面、韩式拌饭、热干面、酸菜鱼和小龙虾。每次和爸妈视频时,他们都会感叹我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让他们很放心。


回国后,入职前在家待着的日子里,每天最有意义的事,就是买菜、备菜、给家人做晚饭。有时是煮一锅粥,蒸上一些馒头和红薯,凉拌两个小菜,炒上两盘小青菜;有时是买一些熟食肉类,做一锅菜汤;有时则是学着姥姥以往的样子,为他们煮一碗热汤面。


静静地等待家人下班回家,待他们踏进家门,家里的灯不是黑的,桌上有他们爱吃的菜冒着热气,此时的家乡菜,便是我能想到的爱意最实际的表达。


我喜欢吃意大利的肉酱面、提拉米苏和披萨,喜欢英国的炸鱼薯条、约克夏布丁和司康,喜欢荷兰的松饼、奶油肉丸和苹果派,但当我在深夜感到饥饿和疲惫时,想的却还是那一口胡辣汤、豆腐脑两掺,配上鲜嫩多汁的水煎包。


我的成长,从在异国他乡学做一道家乡菜开始。这段经历也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家乡的食物就是我们的情感坐标,越长大,越想把这一口家乡味带在身边。


监制:皮钧


终审:蔺玉红


审校:陈敏 刘晓


责编:宿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