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搭上电商快车。图片由铜梁区委宣传部提供
人民网重庆4月14日电13日,在重庆市铜梁区普鲁街道嵇康村,几名村民正在中药材基地看牡丹开花。
普鲁街道位于余庆山区,下辖10个村137户贫困户。三年来,经过不懈努力,截至去年底,所有贫困户全部脱贫。
“嵇康村1200亩中药材基地是村里引进的业主自建的扶贫产业。种植有四川佛手、重楼、丹参、甘草等10多个品种。我们采取企业村集体和包括贫困户在内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模式。贫困户有地租,有打工收入,也可以参与分红。”嵇康村党支部书记柏华说,中药材基地吸纳了80多名村民参与除草、施肥、采摘、加工,其中8户贫困户每年收入约2万元。
“虽然我们在脱贫攻坚上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要巩固脱贫成果,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防止返贫,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普鲁街道办事处主任唐健说,今年年初,街道对扶贫工作成效进行了“复查”,逐户分析研判。除了精准补齐“两保三保”的短板外,扶贫工作的重点还在于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进一步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
产业扶贫是摆脱贫困的长远规划和根本政策。近两年,普鲁街道10个村采取“村集体主、农户(贫困户)”的模式,先后发展高山中药材1200亩、樱桃1200亩、蜜柚400亩、长叶橙600亩等特色产业,既保证了集体增收,又通过土地流转、就地务工、参与分红等方式,确保贫困户获得三项稳定收入。
“下一步,我街将进一步加强产业扶贫,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防止返贫长效机制,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要继续按照“品牌化、规模化、一体化”的要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六条必经之路”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唐健说,在大规模发展集体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的同时,普鲁街道还注重帮助贫困家庭发展种养项目,增加其“造血”功能。
在扶贫干部的帮助和指导下,普鲁街道沙新村贫困户杨守伦计划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去年,杨守伦通过5万元扶贫小额信贷资金承包鱼塘、养殖鸡鸭,收入1.5万元。今年除了扩大养殖规模,他还精心经营了自己的半亩家庭果园,预计收入可达3万元。
“我们大力扶持像杨守伦这样能吃苦、肯做事、有脱贫信心、有项目发展扶贫产业、实现稳定增收的贫困户。”普鲁街道扶贫干部张玲说,两年来,普鲁街道70户贫困户共获得扶贫小额信贷97.7万元。他们有的建果园,有的发展水产,有的加入专业合作社,都找到了增加收入的办法。
普鲁街道在做好产业扶贫的同时,十分注重消费扶贫,帮助贫困户把产品变成商品,让“真金白银”把钱袋子鼓起来。
普鲁街
对于17户没有技能、缺乏创业条件的贫困户,普鲁街道优先安排护林、保洁等公益性岗位,确保他们生活无忧。同时,普鲁街道大力开展“留乡亲在家乡”专项行动,有针对性地让贫困户到高新区企业找工作。目前,已有10多户贫困户在企业工作。本月底,一个可解决30个就业岗位的扶贫车间将建成并投入使用。(刘正宁、黄亚辉、赵武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