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方案出台后,考试模式改变,自主招生搬迁,三大联盟解体.对于今年进入新高中的同学来说,真是一个“多事之秋”。
然而,随着各种“改革”和“解体”,“新生活”——已经成为学生毕业和深造的重要基础。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以下简称“综合评价”)已经从地面上升,将成为未来考量学生的又一把“尺子”。
如何记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如何匹配高校综合评价的要求?学生如何选择相应的课程?中学应该如何调整课程和教育方向?高校应该如何选择综合评价结果?
拨开迷雾,让我们看清综合评价的面目。
起点颇高
构建内容丰富,反映学生综合素质“高、全、广”
上海著名教育家、前上海中学校长、上海星河湾双语学校督学唐对新高考方案中的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新举措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以往高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大多是形式上的,在高考中确实起不到什么作用。这一次,综合素质评价在这次改革中得到充分重视,上演了一场完美的“反击”。根据规定,学生的道德状况、文化素养、课程和学业成绩、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身心健康等信息。会被纳入综合评价体系,从中可以全面地看到一个学生的整体情况,这是对学生的一个全面、综合的总结。但同时也对教育技术系统提出了要求,需要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来收集这些学生的信息。
一方面,从智育的角度来看,过去的高考是以“按成绩分输赢”为主,不能体现学生的许多优秀特征。比如研究性学习等特点无法量化,无法给学生更全面合理的评价。在这次改革中,通过“综合评价体系”,可以全面记录学生的这些不可量化的特征。对一个学生做出更合理的评价,高校对于录取真正符合自己需求的学生有更多的考虑。
另一方面,从德育的角度来看,原来的高考缺少对学生德育、社会责任、特长等方面的评价。本次改革中的综合评价体系将记录学生的德育、社会责任、特长等。它是从内容派生的。学生德育的特点、潜力、研究、个性等。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原来只看分数的考试制度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
大同中学校长盛亚平也表示,从方案来看,综合素质评价被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在高考考核中占据了一定的比重,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和职业发展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从明年开始,高考后将安排自主招生。据了解,目前高三学生并不像往年那样忙于准备各大高校的自主招生。盛亚萍说,搬迁后的初衷是为了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安排,让学生们全力以赴准备高考,所以今年高三学生的安静表现是正常的。但是我们对高校自主招生考核和综合素质评价的要求和标准还是不了解,所以大家普遍处于观望状态。盛亚萍建议,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每个人都要努力发展,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寻求综合素质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方向,使高考和就业都能顺利进行
对此,唐尖锐地指出了的“症结”。他认为,以前的教育制度基本上没有给学生提供很多选择,这应该是中国传统教育制度遗留下来的一个弊端。作为一个人,他应该学会在人生的发展中选择和做出判断,这是一种基本素质。所以,如果我们的孩子在高中阶段做选择有困难,对他是非常不利的。课程选择是一个重要方面。他说,我们的教育除了积极教他之外,还应该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选择,让他逐渐学会选择。
在这次改革中,无论是科目还是选修课都将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我相信他们可以做出更好的选择。他还补充说,一些调查显示,许多高中生对自己的学习甚至未来发展都有很好的想法。另外,像近几年举办的职业体验季,
动,通过暑假为中小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职业体验,让他们对很多职业有个较早的亲身体验,可以较好地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潜能等等,对学生来讲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可以培养他们学会正确地作出选择,提高他们的选择能力。对于外界讨论的“综评”是否会流于形式的质疑,唐盛昌表示,原来的国内教育对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考虑关注太少,这次改革则较多地关注了以前未考虑到的,以前从没有像这次改革一样重视综评,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还需要大量的研究来更好地开展,慢慢地完善,但是这次改革却体现出了对综评工作的重视,前行的脚步虽然步履蹒跚,但依然是前行的。
而对于新高考方案中取消艺术和体育加分政策的规定,这是针对两类学生,一种是艺术类专业的,一种是有艺术特长的,估计不同高校以后会定下相应的招生标准,但不会直接挂钩分数,而是在综评里设置权重来体现,多维地考量、选择学生。
那么,综合素质究竟怎样培养?盛雅萍表示,大同中学历来很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也已开设很多类似的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文化素养等方面的课程,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针对新高考方案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出台,学校还会在原有课程设置等教育体系基础上再作进一步的调整,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唐盛昌则建议,有条件的中学尽量多开设选修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作为教育改革的领先者,尤其在任上海中学校长期间,唐盛昌为上海中学的发展,特别是选修课程方面开创了一片新天地。据他介绍,上海中学规划设计了500多门多元化的选修课,“聚焦志趣、激发潜能”,关注学生志向、兴趣、潜能的匹配,给学生更多机会去发现自己的潜能、发展自己的兴趣。据上海中学曾做过的调查统计,该校毕业生的志趣、潜能与其未来深造方向选择趋于一致,在强化模式中高达90%多,一般的也能超过60%,比很多中学高出很多,选修课程与学生高考后选择的职业有着非常高的吻合度,减少了职业选择的弯路,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有较大的帮助,这样的教育理念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都是较为领先的。
同时,针对新高考的改革方案,作为选修课程教育领域的先行者,也给目前选修课程还比较薄弱的学校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是中学教育虽然规定以14门课为主,实际上很多国家的教育发展潮流已不局限于这14门课,打破这14门课的局限,应该是教育发展的总体方向,他建议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尽可能地多提供、开设选修的课程,这对学生是有很大帮助的。如果仅是局限于这些14门课的话,对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是很不利的。
二是这14门课程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传统的,和国外还是有很大差异的,需要一些新的、中学生可以接受的课程在一定的范围内以选修课程出现,让学生慢慢地接受、学习。虽然以前选修课程的成绩很难在高考中体现,但是改革后,学生的选修课程成绩将可以体现在综评中,应该说对学生的整体发展是有帮助的。建议学校不要围绕着考试转,能以学生的整体和个性发展、素质提高为主来开设选修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比如上海中学的海洋课程选修课,不仅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也能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个性特长的挖掘很好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