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县依托古村落群资源,以改革思路发展文创产业,
呈现“人来、村活、业兴、文盛”之势
乡村+文创,振兴有力量
东南网7月1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单通讯员甘)古村落散落在青山绿水之间,如何唤醒它们的价值?
平南尝试用文化创意激活古村落,走出了“党委、政府、艺术家、农民、古村落互联网”的转型发展新路子。去年,平南共接待游客623.7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8.5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7%和34.5%。今年五一假期,全县接待游客4.2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801.37万元。
“凭借文星村和创新,平南全力打造最具情感、最具活力的乡村家园,开创了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发展路径。”平南县县长刘悦说。
村民回归,老宅古村重现生机
暑假里,西岭乡龙潭村热闹非凡,许多游客前来参观欣赏文创古村美景。
沿着龙潭走,沿着碎石铺成的巷道走,推开标有“濉溪书屋”的木门,只见屋内古色古香,书籍摆放整齐,眼中充满惊喜。但是几年前,像许多古村落一样,由于交通拥堵,人口流失,老房子被毁。
这一变化发生在2017年。随着文创团队的到来,老房子被改造成了书吧、茶室、民宿,龙潭村也复兴了,吸引了很多外来的“新村民”来这里定居。目前,龙潭的常住人口已恢复到600多人,其中一半是返乡村民和外来“新村民”。
这是古村落文化创造和赋能的一个缩影。
古村落振兴的关键在于人。然而,随着大量农村人外出打工、经商、学习,平南的许多古村落都要沉寂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平南县以改革的思路引领农村发展。一方面保护外在的“筋骨”,另一方面传承内在的精神。
在林正碌、张勇等规划设计专家的帮助下,平南文创高水平起步,吸引了一大批文艺家、青年艺术家入驻,践行着文创兴村的梦想。随着双溪、塘口等古村落旧房改造,磁性吸引力大大增强,复旦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机构也选择在此设立教学基地。面向公共艺术教学的“人人都是艺术家”品牌,也吸引着国内外的艺术爱好者前来学习体验,时间从几天到几个月不等。
书店落户,引人留人创业兴村
在田园诗般的平城镇夏迪村,稻田中央矗立着一座艺术大楼——先锋夏迪稻田书店。
先锋书店选择厦门,绝非偶然。2018年7月,先锋书店董事长钱晓华走访福建多个古村落,最终选择在夏迪村开一家乡村书店。
p style="font-size:15px;">“我对厦地‘一见钟情’,相比其他古村,厦地因其朴素、完整、纯粹的小村落气质,让人身处其中不但没有沉重感,反而体验到一种天然的舒适。”在钱小华看来,厦地村虽不出名,但很动人。2019年5月,“先锋厦地水田书店”项目启动,屏城乡政府与先锋书店团队对一座荒废在水田中的民居进行改造。同年9月28日,书店在一片金色的稻浪中落成。
“我们以水田立意,将书店开在田野中央,虽收效较慢,但可以帮助厦地提高知名度,吸引更多目光聚焦乡村。”钱小华说。
先锋书店不仅自带流量,还衍生出一系列文化活动和百余种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创产品。
据钱小华介绍,这些文创产品采用当地作家和摄影家的设计,再由当地企业生产,并利用先锋的销售平台对外出售,不但传播了屏南乡土文化,而且激发农村优秀作家创作的积极性。
“我们以村落为平台、文化为底色、创意为引线,实施村落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计划,结合全域旅游创建、美丽乡村建设等,打造比传统农村更高级的生活方式与创业方式,达到引人留人、创业兴村的目的。”县文创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张峥嵘说,县里每年安排专项财政预算资金1000万元,用于文创产业引导、扶持和孵化。
宁德市下发的《文化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中提到,要发展乡村特色文创,依托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古村落,注入创意理念和文化元素,推广屏南先锋书店等业态,抓好屏南古村落文创业态提升,推动建设创作基地、写生基地、实习基地等,探索文化创意促进传统村落保护、活化与发展。
激活动力,兴了产业富了村民
激活古村内生动力,农民是实践主体,也是动力来源。
“这几天,每天都有两三桌客人。节假日客人更多,几乎天天爆满。”龙潭村村委会旁的农家乐店主陈坤忙得不亦乐乎。
当文创敲开古村大门,游客开始增多,可村里没有饭馆,十分不便。“前年,我把家里改造一下,添置些桌椅板凳,开起了农家乐。今年端午期间,收入超过5000元,比在外打工一个月挣得还多。”陈坤说,三年来,村子最大的改变就是重新变热闹了。
文创风生水起,屏南借势发展休闲农业、旅居养生等新业态,建设药膳小镇、黄酒小镇等七大特色乡村旅游品牌,打造龙潭、厦地、双溪等三个文创片区,并以10个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为支点,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发展,形成连片联动发展格局。
“县里启动文创产业总体规划编制,重点规划建设东北带、东南带、西南带三条文创带,涵盖10个乡镇。同时,全力推进三产融合发展项目试点县建设,着力打造乡村文化创意、高山特色农业、全域旅游示范等三大品牌,带动乡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德力说。
乡村振兴,号角声声。在文创助推下,一批外地的高素质志愿服务团队涌向屏南古村,或参与策划文化节和民俗体验活动,或到村级教学点开展支教,或致力于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呈现出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喜人态势,一批农民画家正在转型,一批传统古村正在蜕变,一批特色产业正在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