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爱补,尤爱食补。
但是说到药膳,很多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苦。你知道它是很好的补充,但是你不能吃它。
药食同源能和谐相处吗?
来到磐安,你就会找到答案。
黄荆猪蹄、凉籽精选果冻、元胡鸡蛋、茯苓馒头.
这些菜不仅声音滋补,而且味道鲜美。
汪曾祺先生说,中国地大物博,饮食有自己的特色。一边是水土,一边是风味,瓜果蔬菜,山珍海味,酸甜苦辣,可以丰富生活体验。
就像磐安药膳,打开你的味蕾,刷新你的旧观念。
决定转型,主攻药膳
磐安先民世代经营药材。据史料记载,早在宋代,磐安药材就通过宁波、绍兴销往海外,其中白术、玉竹被列为贡品。
白术、延胡索、玄参、浙贝母、芍药主要产于磐安,俗称“盘五味”。
然而,磐安的中药产业发展并不顺利,一度非常萧条。
“辛苦种了5、6年的牡丹,每亩只收1000多块。它赶上了不景气的市场。五年的等待换来的不到2000元。空谈,谈利益。"沮丧常常充满了药农的内心。
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磐安决定转型,专注于药膳。
事实上,磐安的药膳制作历史悠久。早在1500年前,南梁昭明太子隐居潘达山,用潘达山的药材治病调养百姓,由此诞生了中医药膳文化。
当地人也很擅长制作药膳。他们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以药物为食物,赋予食物药用。医学利用食物的力量,食物帮助医学,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磐安利用自身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先后在浙江省成立了求是医药食品研究院和医药食品行业协会。药膳研发团队中,有中医、中药学、营养学、烹饪学、市场管理等方面的专家,贯穿了从产品开发到知识普及再到市场开拓的全过程。
做药膳最重要的是把握一个“度”
虽然药膳
然滋养身体,但由于心理、口感等原因,并不是人人都喜欢。知名美食家、电影人蔡澜便直言最不爱吃药膳,“因为美味仅存于胆固醇颇高的角落”。但在磐安,品尝过鲜香四溢的香菇;领略过一道家常豆腐的无数种做法……最吸引人的,却是餐桌上散发出淡淡中药味的药膳。
做药膳最重要的是把握一个“度”,磐安药膳在药材和食材之间,找到了最好的结合点,让一道药膳既能滋补养生,又能成为色香味俱全的菜。
“麻烦,来一份养生餐”。
浙江省求是药膳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孔中强最近有了个新身份,摇身一变,成了连锁快餐店店长。说起这种转变,他表示:“希望给每个吃过养生餐和将要来吃的客人,养成快餐养生意识的转变。”
“一招鲜吃遍天”,但一家餐馆想凭一只药膳招揽食客,几乎没有可能。
为了打造丰富的养生药膳,磐安药膳向各单位和民间个人征集到了99道药膳配方,组织专家就地域性、文化性、安全性、稳定性、生态化、大众化、效益型等要求,评出了16道首批道地磐安药膳,并在每家门店都高薪聘请厨师+药膳双证厨师,从而保证口感与疗效。
“今年,全国各地预计将开业200药膳连锁店。”孔中强说。

打造药膳衍生产业,有道可循!
不再将眼光局限于田间地头的“蝇头”收入,而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成了一个个“专家”。药膳产业在发展,药农们的眼光也在放远。
有30多年种植药材经验的应秀梅大姐,最近摇身一变成了一名标准的药膳月嫂,在医院照顾新生儿和产妇:给产妇制作药膳月子餐,给新生儿泡药浴……“在参加了药膳师培训之后还包就业,之前中药材靠天吃饭,现在收入也稳定了。”
磐安的药农都有一身本领,对药理以及药材的品类了如指掌。为此,磐安建立了药膳师培训基地,大力开展药膳师、药膳制作(师)专项职业能力培训。截止今年五月份,累计获证人员达1000余人次。获证人员遍及磐安各乡镇、磐安县外和省外劳动年龄段人员,以及来自新加坡、加拿大、日本、英国等国的外籍人员。
如今,药农成了药膳师、月嫂、食膳房老板……
“新一代药农”的内涵从此被“重新定义”。
再出发,从重新定位品牌开始!
药膳确实好,但几十年来,却经历了几起几落。
最近的一次兴起,大约在2008年。伴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食品消费模式由温饱型向保健型转化,很多中医药著名品牌重开、新开药膳馆,或推出药膳,生意兴隆得很。事实证明,药膳有着旺盛的市场需求。
但是,由于口感、宣传推广等方面的原因,一段时间后,药膳市场再度重归沉寂。
这次,磐安倾全县之力,让药膳重出江湖,“把药膳打造成沙县小吃、缙云烧饼一样的品牌,一样的巨大市场,为国人健康助一把力”。
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磐安药膳用一个个行动说话。
把握市场脉搏,坚持品质,打造高收益门店。“现在市场上也存在一些不好的现象,将药材种植周期缩短,那两年生药材与半年生疗效必然是不同的。”磐安药膳的创始人蒋公标说,为打响品牌,磐安药膳从原材料、生产工序、配伍到外包装,甚至连配套的餐具,发展的加盟店,标准都是一致的。
药膳一直成不了餐饮主角之一,主要因为口感问题。为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药膳产品,药膳研发中心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确定药膳研发目录和程序。
如今,磐安药膳已是走出大山,走向世界。相关产品已远销福建、广东、陕西、甘肃、上海、北京等地,也走进了钓鱼台国宾馆。2017年获得了“中国食品安全示范单位”,已成为中医药新领域拓展的示范基地。”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业新闻网记者刘梓宪
监制:王澎;编辑:刘梓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