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猎人电商俱乐部的套路,猎人创业圈

智联招聘、无忧未来、求职简历都去了黑市,在3.15晚会上被曝光。3月15日晚,央视2021年“3.15”晚会曝光了智联招聘、无忧未来、猎聘等招聘平台用户简历数据泄露等问题。

对此,三大平台紧急回应:猎奇回应称,已成立专门小组,彻查非法出售简历事件。智联招聘回应称,成立了专门的团队对相关内容进行调查处理,24小时上线虚拟中间号功能。无忧未来对此的回应是成立信息安全管理委员会,对求职者了解、选择、授权的一系列程序进行升级。

此外,三大平台表示,猎头、智联招聘、无忧未来等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同仁达成共识,共同抵制一切侵害求职者权益的违法行为。

简历被卖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贾云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介绍,他的简历中包含了自己的姓名、联系方式、学历、工作经历等。其中不仅包含个人信息还包含私人信息。民法典、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都有非常明确的定义。但是,保护你的简历不被非法获取和倒卖是非常困难的,这直接关系到网络招聘行业的商业模式。

平台缺乏管理和监测,令求职者简历流入网络黑市

3月15日晚,央视2021年“3.15”晚会曝光了智联招聘、无忧未来、猎聘等招聘平台用户简历数据泄露等问题。报道称,只要支付会员费,就可以随意下载求职者的简历,包括姓名、电话、邮箱信息。由于平台缺乏管理和监控,求职者简历流入网络黑市,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智联招聘解释称,在常见的招聘场景中,企业在招聘人才时,需要获取用户简历中的联系方式进行沟通。然而,一些不法企业转卖获取的用户应用信息,导致用户信息泄露。针对此违法行为已采取相应措施,由CEO负责安委会后续整改工作。

具体来说,智联招聘持续升级技术手段,包括推广电子营业执照、增强系统审核机制、利用机器学习能力识别潜在风险、后台自动报警功能、对账户登录实行全天候环境安全检查等。今年1月起,智联开始在部分个人用户的电话号码上实施虚拟中间号码,即企业在主动联系求职者时会通过中间号码进行沟通,无法获知求职者的真实号码。该功能将在24小时内完全上线。

智联招聘表示,在论坛、贴吧、QQ群等渠道销售企业账号的平台将持续与外部机构联动,采取标题、告警等措施,共同打击站外用户信息倒卖行为。3月16日下午,Hunting再次回应称,推出三项简历保护措施,打击网络黑产品。包括升级用户端的信息保护,在原有16项保护的基础上引入“虚拟号”功能,在企业端和猎头端同时启动“虚拟号”服务,目前已经正式启动。

确保严格实施企业账户资格审核,在原有7种审核方式的基础上,坚持“手工技术”双环节审核制度。并积极加强非现场监管,与同行一道大力推进打击网络黑产品简历倒卖行为。

无忧未来推出后,决定成立由公司首席运营官、安全总监负责人、开发经理业务负责人组成的信息安全管理委员会,进一步升级各项信息安全和数据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企业黑名单制度,升级相关监控

根据招聘网站恶意出售简历的报道,Hunting表示,已成立专门小组,对不法分子非法出售简历的行为进行彻底调查。此外,三大平台均表示,智联招聘、猎聘、无忧未来等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同事达成共识,抵制一切侵犯求职者权益的违法行为。

律师:个人简历信息被倒卖 平台应承担行政责任并赔偿求职者损失

近年来,在线招聘已经成为劳动力

动者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的主渠道。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3.96万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建立人力资源市场网站1.5万个。但招聘被骗,简历等个人信息泄露时有发生。


不只是招聘平台信息,个人信息泄露已屡见不鲜。2020年11月,新京报贝壳财经曾报道,在由邯郸市公安局反诈中心联合邯郸市永年区公安局成立的专案组近期侦办的一起部督案件中,不法分子与圆通快递多位“内鬼”勾结,通过有偿租用圆通员工系统账号盗取公民个人信息,再层层倒卖至不同下游犯罪人员。


除快递信息外,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还发现,更为全面、敏感的简历数据也正在被兜售。在某社交软件,有信息贩子称,40元可买超过4G的简历数据。记者注意到,该信息贩子提供的数据均有“智联招聘”或“前程无忧”的LOGO。


针对近年来招聘市场的乱象,相关法律法规也逐步建立完善。2020年1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该规定是我国网络招聘服务领域第一部部门规章,对网络招聘服务活动准入、服务规范、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作出规定。


《规定》规范了网络招聘信息审查、信息保护、收费管理等服务事项,明确从事网络招聘服务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完备的网络招聘信息管理制度,依法对用人单位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查,不得泄露、篡改、毁损或者非法出售、非法向他人提供其收集的个人信息和用人单位经营状况等信息。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分析师蒙慧欣指出,目前,网络求职是大部分求职者寻求工作的方式之一,求职被骗、简历被卖、信息泄露、虚假信息、预付押金等各种侵权事件更是多发,国内知名网络消费纠纷调解平台“电诉宝”就收到用户对58同城招聘、智联招聘的投诉,而《规定》的出台填补了网络招聘服务机构的监管空白。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云嘉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介绍,关于下载用户简历方面,目前网络招聘行业有两种商业模式:第一类是无需当事人同意即可下载简历,比如央视3·15晚会曝光的智联、前程无忧等,第二类是需要当事人授权才能点对点发送简历。前者之所以出现注册企业账号、大量下载然后倒卖个人简历的情况,主要根源在于其商业模式是以“简历下载”为会员服务内容,只要付费即可下载简历,至于下载简历之后如何使用则疏于管理,事实上也难以管理和控制,同时下载时并未经过求职者同意也未告知求职者。所以要想从根本上堵住个人简历随意下载及倒卖的漏洞,关键还是需要招聘平台提高技术和服务、改变“卖简历”的传统盈利模式。


赵占领表示,关于非法下载并倒卖个人简历,进而被不法分子用于诈骗等刑事犯罪,这其中涉及多方主体,伪造其他企业的营业执照的主体涉嫌构成伪造公文印章罪,利用伪造的营业执照注册企业账号并下载简历甚至倒卖简历的主体则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招聘平台在此过程中没有尽到信息安全保障义务,导致求职者的信息被并非真正的招聘单位非法获取甚至进一步倒卖,应该对此承担行政责任,并赔偿由此给求职者造成的损失的民事责任。


赵占领还告诉记者,招聘平台允许企业付费用户下载简历这种商业模式尽管未被法律禁止,但是招聘平台需要履行其相应的管理义务,一是让真正有招聘需求的单位下载简历,二是下载之后不被随意售卖和非法利用。当然,这两者都不易做到,但是下载时至少要告知求职者甚至经过其同意。招聘平台也需要通过增加技术和投入提高审核能力,避免存在假冒、借用其他企业的证照注册会员,同时打击黑色产业链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陈维城 编辑 陈莉 校对 李铭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