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上海同济工程咨询 上海项目管理公司排名

近日,为期三天的上海“设计之都”十周年主题活动举行。上海“设计之都”“十年拾物”即十周年十大事件的发布,标志着上海“设计之都”十年建设发展的重要轨迹。十大事件中有四件与同济大学关系密切。

这几件大事都与同济大学息息相关

“上海设计第四类高峰学科建设”被列为重大事件之一,展现了教育对“设计之都”建设的重要智力支撑。

作为同济大学新世纪学科战略发展的部署之一,同济大学于2009年成立了设计与创意学院,以“设计驱动创新”为核心。在过去的10年里,学院发展迅速,成为世界著名的设计学院。2020年,在QS“艺术与设计”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位列全球第13位,连续三年位居亚洲第一。

2016年,在国家“双一流”建设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上海科技中心建设的背景下,为将上海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设计学科,在上海市教委的支持下,同济大学牵头的上海设计类IV高峰学科建设获批,东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工程科技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在同一城市合作,提升上海设计学科整体水平。2017年,上海国际设计创新研究院成立,作为上海市设计学四级高峰学科建设的载体。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学院充分发挥各协作院校设计学科优势,通过迭代实践和跟踪观察进行研究,建立了相关高校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平台。帮助推动上海单领域研究与相关政府机构的沟通合作机制,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研究向跨界科研转化,最终形成产品化、产业化。

第二件大事是上海-佛罗伦萨中意设计交流中心的成立。2011年4月,中国和意大利在同济大学联合成立“中意设计创新中心”。第二年,依托“上海-佛罗伦萨中意设计交流中心”,同济大学与佛罗伦萨市政府、托斯卡纳区政府就成立同济大学佛罗伦萨校区达成协议。中心的佛罗伦萨基地也是同济大学第一个海外校区。

第三个相关事件是上海第一高楼上海大厦的竣工。在建设过程中,不仅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是上海中心的联合设计单位,而且建设过程中诸多技术问题的解决,凝聚了数百名同济专家的智慧和汗水,是同济学科优势的集体争夺战。2019年5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作为第二完成单位完成的项目“上海中心大厦工程关键技术”获得2018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特别奖。同年11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联合完成的《上海中心大厦结构设计成套技术》荣获2017-2018年度唯一的“中国建筑学会科技进步奖”特别奖。

第四个相关事件是黄浦江两岸公共开放空间的更新改造。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张明教授设计的杨浦滨江公共空间示范段,就是这一重大项目的重要代表。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杨浦滨江公共空间参观杨树浦水厂滨江段。张明教授的设计改变了曾经“河不见河”的城市空间结构,实现了“还河于民”;历史和记忆的重要性被强调,工业文化遗产

此外,在被列为十大活动之一的“首届‘上海设计100’优秀设计成果发布会”中,同济教师和校友的多项设计作品入选,包括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娄永奇教授发起的“设计收获2.0”项目、杨文清教授的A.O. Smith“云金港”系列直饮机项目、樊玲博士的T.Dynamic智能创意生成系统等。

为“设计之都”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学科支撑

上海加快“设计之都”建设需要大量高层次设计创新人才

强有力的支撑。


2011年,同济大学携手世界一流的创新创业大学——芬兰阿尔托大学,共同成立了国际化跨学科开放创新平台——同济大学中芬中心,致力于推动跨学科教学、研究、产业合作以及创新创业。


2016年,同济大学与芬兰阿尔托大学共同发起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获批成立,致力于通过设计思维整合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和创新创意,培养设计创新领军人才,为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设计之都,提供人才和学科支撑。这也是“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升级版的重要辐射源、上海设计学科同城协同的创新项目。


同年,同济大学还联手黄浦区人民政府,共建了一所以创新教育为特色的公办高中——“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着力推动区域、上海创新创意人才培养,提升上海科创教育整体水平。


作为将设计创意思维向基础教育延伸的又一探索实践成果,今年,由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联合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共同组建成立上海市青少年创意设计院。创意设计院将紧密联合上海各区校外教育机构、各大高校专业学院、各大美术馆、展览馆等文化场馆、行业内先进企业等单位,整合本市高校大学生艺术团、中小学校市级艺术团团员中具有艺术设计特长的在校学生资源,采用开放式的研学模式,开展各类启迪青少年创意灵感、实践设计的互动体验,开展课程教学、产品研发与创新、产品体验及展示,使上海市青少年创意设计院成为一个艺术交流的基地和平台,从而培养、发现和选拔引领艺术设计和城市文化发展的青少年优秀人才。


10年奋进不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一直与上海“设计之都”同频共振,在积极引入国际优质设计教育资源的同时,也让上海“设计之都”建设融入了“全球智慧”。


上海国际设计创新研究院和一年一度的“同济设计周”主题活动精彩纷呈,一批全球顶尖设计思想家、教育家、设计师和跨界创新实践者们汇聚上海,分享全球创新设计的最新思考与成功实践,共同勾画上海“设计之都”的美好蓝图,并把城市创新发展的中国方案、上海实践、上海经验传播到世界各地。


走过10年,迎来新起点。11月20日,由上海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静安区以及同济大学等单位主办,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等单位承办的上海“设计之都”十周年主题活动,在上海展览中心拉开帷幕。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肖贵玉、市政协副主席金兴明、市政府副秘书长陈鸣波、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秦昌威等出席上海“设计之都”十周年成果回顾展和主题活动开幕式。会上,同济大学校长陈杰院士、东华大学校长俞建勇院士共同发布“国际设计学院联盟”,启动“前沿设计创新奖”。该联盟由同济大学牵头,联合东华大学、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等国内外多所著名设计院校成立。 “前沿设计创新奖”将评选出全球设计领域的风向标。


“我们将依托这些平台,积极推动上海设计、上海设计教育、上海城市创新发展,并促进获奖成果在上海转化落地,为上海‘设计之都’建设的下一个十年继续贡献智慧,积蓄更大能量。”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说。



用设计手笔助力上海城市社区有机更新

在11月20日上海“设计之都”十周年主题活动开幕式上,上海市经济与信息化工作党委书记陆晓春在总结十年成果时提及:“青年设计师进社区”促进老旧社区里弄美化更新,用设计诠释人文情怀、提升城市温度。


上海加快城市社区有机更新,一处处老旧小区重新焕发青春活力,其中凝聚着大批同济人精彩的设计手笔。


阜新路260号,原本是一家存在了十多年的废品回收站,如今它已华丽“变身”为上海城市科学实验室,该实验室由同济大学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合作成立。四平路1028弄,一处原本多年脏乱差的街坊弄堂,如今已被打造成为面向2035年生活方式的“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


自2013年起,同济大学推动打破大学围墙,持续推进与社区、企业等共建实验室,相继在四平社区建立了当代首饰与新文化中心、同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上海城市科学实验室、NICE 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等扎根社区的创新实验室。同时,主动服务周边社区城区有机更新,希望通过创意设计,把大学知识、人才等资源向社区、社会溢出,为共创城市生态友好型社区贡献力量。这是同济人积极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助力上海“设计之都”建设的生动写照。


同济大学与杨浦区四平街道自2015年共同启动“四平空间创生行动”。每一季的创生行动并不是简单复制,而是年年探索新可能和新机制,实现从空间到内容的升级创新。第一季创生行动,围绕社区场所营造带来72处社区空间微更新。第二季更加重视本地居民及社会资源参与地区共建,和居民一起改造了10余个楼道公共空间。第三季在继续提升社区公共环境艺术性的同时,思考“共创四平”的可能性,通过多方参与协力打造宜居、有活力、有温度的四平社区。第四季的重点项目包括阜新路自治口袋花园、苏家屯路墙体彩绘,抚顺路、鞍山路阅读报栏等,提升了社区的形态功能,丰富了社区人文内涵。第五季继续通过从剩余空间到活力公共空间重塑来提升街道品质,并开展基于本地、小规模、渐进式的社区层面邻里更新,作为代表性项目的抚顺路社区睦邻中心已揭幕。


一名规划师对接一个街镇,让同济大学教授走进杨浦区更多社区,为街道镇社区更新工作提供长期的指导和咨询。2018年初,同济大学12名规划、建筑、景观专业的专家正式被聘任为杨浦区社区规划师,对接区内12个街道镇。他们提出的社区微更新设计方案,逐步得到实施落地。近年来,同济大学数十位规划、设计、建筑领域的专家,在杨浦、浦东、静安、徐汇、虹口等全市十多个区担当起“社区规划师”的重任。


发挥专业所长,用设计助力上海城市有机更新,让城市生活更美好,一大批同济人一直在自觉行动,在长期默默坚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师、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中心主任刘悦来自2014年以来,一直致力于通过参与式设计与自管理的社区花园,打造城市中可体验的、公众参与的绿色空间,现已在上海直接参与建设近百个社区花园。


近日,“上海SEEDING:重建信任,种下希望”入选全球首发的《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2020年度报告》,是中国唯一入选此次《报告》社会篇的案例。


来源:周到